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1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题:1、流传学;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作家及文本、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

它主要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

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3、文化过滤;1)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2)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影响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4、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是对一种文学、一个文本中异国形象研究。

其特点是变异性、综合性。

5、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及其原因。

6、类型学;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的平行比较研究;我们将其归属于平行研究。

8、文体学;文体学是一种比较研究类型,它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9、缺类研究;指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

对这一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研究就是缺类研究。

1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11、总体文学研究;是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旨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间文学的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

12、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13、跨文明阐发研究;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14、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跨文明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15、创造性叛逆;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

他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包括作为主体的译者、读者以及接受环境等方面的叛逆。

二、简答题:1、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1)具有跨越性与可比性的文学关系,包括具有跨越性的文学间的外部关系;具有跨越性的文学间内部要素的关系;2)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3)跨文明的文学间各种可能的影响关系、审美关系与相互阐发关系等。

2、流传学主要有哪几种研究模式?1)直线式影响 2)辐射式影响 3)焦点式影响 4)交叉(转折)式影响5)循环式影响3、渊源学研究的研究方式有哪些?渊源学研究的主要种类有哪些A 从影响方式分类:1、印象的渊源2、口传的渊源3、笔述的渊源B从影响的放送者数量分类:1、孤立的渊源 2、集体的渊源4、文学变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语言层面变异研究2)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5、“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外来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2)语言差异对外来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6、形象学的研究范围?1)对形象的想象与混合特性的研究;2)对注视者与他者关系研究;3)对套话的研究。

7、接受学的研究内容1)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与接受;2)时代变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3)作为主体的作家的接受研究。

8、举例说明类型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1)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中赵颜苦恋画中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古希腊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之神似;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的相似;3)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华兹华斯《丁登寺》与王维《鸟鸣涧》的山水美感;4)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思潮流派更迭的历史,各国间出现的思潮流派大多具有类型学的相似。

9、文体的平行研究1)诗歌文体比较中诗以委婉、微妙、简隽胜西诗以直率、深刻、铺陈胜2)戏剧文体比较中戏以歌诗、虚空、意境为主西戏以对白、写实、模仿为主3)小说文体比较中国小说以情节、故事、结构、叙述手法为主西方小说以描写人物、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及细节为主4)散文文体比较中国小品文重情轻理,文风平淡闲西方随笔重知性理性,叙述夹叙夹议10、文体的影响与变异研究文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无法排斥实证性的影响研究,也无法忽视文学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的思考。

从影响与变异的角度入手探讨一种文体如何从一国流传到他国以及在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异,即探讨其渊源、传播、模仿、接受、演化、变异等。

11、跨学科研究的内涵1)跨学科研究的学理依据: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互补性;2)文学与其它艺术:审美构成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审美与语言构成了文学的两个基本维面,文学又是以语言来把握世界。

3)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通过语言来面对、把握、呈现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现的方式。

4)文学与自然科学12、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作品阐发:主要指运用生成于一文明中的文学理论观念或模式去对生成于另一文明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理论阐发: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与中国古代文论》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

弗洛伊德以俄狄普斯情结来分析《俄狄浦斯王》与《哈姆莱特》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钱锺书《通感》三、综述题:1、试述比较文学学科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状况。

第一阶段与“法国学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为主流和代表,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重不同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交流与影响,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成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

(梵第根、基亚说)●以下观点代表了这一阶段比较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即强调不同文学之间关系和影响的实际存在,并对这种关系和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研究的是两国间的文学关系,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

”第二阶段与美国学派●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以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为代表;●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比较文学的中心,以韦勒克、列文、雷马克、维斯坦因等人为代表;●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展开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影响”的考证。

●列文针对法国人的事实关系研究和文化沙文主义,提出了文化上的相对主义,表现了一种开放的思想和宽容的态度。

第三阶段与中国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比较文学进入自身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东方,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为中心事件。

●中国学派的崛起进一步推进了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同时,创造了一些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研究方法,使总体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了世界性。

●美国学者纪廉、法国学者艾田伯:●艾田伯:没有东方,特别是没有中国,比较文学便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

2、试述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1、内部体系构成图示 P202、学科内部体系的构成简说▪传统的影响研究从放送、传播和接受三个方面构成研究类型: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变异研究原本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变异主要关注“接受”在经过所谓“文化过滤”后所发生的变化: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等;▪平行研究主要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以及对文学与其它学科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等;▪总体文学研究是指把人类各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的文学比较研究,其最终目的是要建构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学理论:阐发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等。

3、体系内部的构成关系▪从实证性的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到总体研究,可以分辨出学科体系构成的层次递进和比较文学发展的轨迹。

▪由最初的“影响”进而产生影响传递和接受过程中与别国文化、异质文化碰撞后必然发生“变异”,“变异”实际上是影响的延续或结果;▪影响研究之后,发现局限性:并无实际影响的文学现象呈现出某种类同性或差异性,这些类同或差异虽无影响与接受的实际关系,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原因;▪最后,总体文学研究则把整个人类或全球文学作品、理论作为一个整体,试图通过异质文明间文学、理论、文化的相互阐释,追寻或确立一些属于全人类共通的文学原理,建立起具有普适性的诗学(文艺)理论,实现文学、理论真正的全球化。

四、分析题:1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2、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注视者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自身与他者相遇时的“前理解”(前有、前见、前知)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