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①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这两段话中加点的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②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项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品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感受月下思乡的那份浓情。
学生在摘抄本上记录教师提到的有关月的古诗名句,随背景音乐进入月与故乡、音乐与文本共同交织的情感氛围之中。
创设情境,以相关诗文伏笔,用文学化的评价语言将学生引入课程学习。
二、走近作者
(8分钟)
作者季羡林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
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自行阅读,同时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多媒体课件播放)。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进入文本阅读。
提问和配乐有效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是需要我们多加关注的,它们的使用让你感觉文章的语言更美了?
给字正音,明确词语的涵义和使用的好处(多媒体课件展示)。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作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派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
在讨论中,让学生相互学习,充分表达,拓展思维的深度,进而明确文本主题,加深思考与理解。
三、巩固扩展
(8分钟)
(一)配乐诵读
①明确吟诵要求,教师示范朗诵精彩段落,找个别学生诵读。
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作,语言力求逼真、细腻、生动,能够做到真实且详细地描述家乡的景,表达对家乡的情,800字以上。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学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20分钟)
(一)理解内容
教师提问并作总结(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①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总结明确: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②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总结明确: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②在文章的描写方面,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圈画出来,摘抄到本上。
③根据课文的旁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深入阅读文本,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为第2课时的指导阅读做准备。
教学过程(第2课时)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指导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现的人对家和故乡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家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习得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的阅读习惯,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会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方法。
3.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文本朴实而隽永的语言美。
4.让学生尝试以写散文的形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习得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的阅读习惯,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方法。
总结明确:质朴、典雅而隽永的语言风格。季羡林先生这篇《月是故乡明》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归纳季羡林散文的语言风格(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分析文法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会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是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辨,培养深入阅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语言美感的体味作铺垫。
通过学生的诵读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揣摩散文语言的美感,习得揣摩语言的阅读能力,并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与魅力,突破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师的点拨,利用归纳总结法,明确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方法,完成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深入揣摩文本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讨论法、范读法
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法、诵读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入文入境
(4分钟)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总会产生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杜甫更有诗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媒体课件展示所提及的古诗名句、同时播放梅艳芳的歌曲《床前明月光》)。
二、合作学习
(5分钟)
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题目呢?你有类似的感受吗?
总结明确:许多平常的人、事、 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多名学生作答。
学生针对教师出示的语段和问题,反复细读,揣摩语言,体味美感,并作简要回答。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此基础上准确体味文本在语言方面的妙处。
学生在精彩语段阅读和深入揣摩的基础上,跟随教师一起归纳总结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学生找作者写到的景物,并思考串联起这些景物的抒情线索,进而在教师的归纳总结中,习得写景抒情散文的分析方法。
——何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⑤读读下面的两组句子,体会一下哪一句更好,说明理由。
第一组:a.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b.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的小月亮!
第二组:a.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b.月是故乡明,我真想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⑥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呢?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月下还念念不忘那个儿时的小山村呢?
对所提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做结论。
学生摘录文学常识,与教师一同走近季羡林。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讲授,让学生认识季羡林其人,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人论世,为阅读理解搭建一座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桥梁。
三、美文美读
(13分钟)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读课文。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
月是故乡明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班级
2009级广告设计1班
授课类型
阅读课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相对欠缺,尚处于浅阅读层次,但思维活跃,对于画面的想象、美感的把握水平较高。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所以针对写景抒情散文在写作和鉴赏方面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配乐诵读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表达,感受本文朴实而隽永的语言美。教学中,应该突出鉴赏和分析方法,从景物描写、抒情线索两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习得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进而通过对语言的揣摩,体味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领略文章“月”的母题和散文之妙。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景和情的认同与表达。
扩展学生的文学审美视野,培养学生勤于积累、与人分享的习惯。
四、练习作业
(5分钟)
(一)练习
原文填空,品味语言美(多媒体课件展示习题)。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②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并比赛有感情背诵。
朗诵的同时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多媒体课件播放)。
(二)写景抒情散文的赏析方法
归纳写景抒情散文的赏析方法(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整体感知,找景物及特点,把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