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思路整理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思路整理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第一章第一节P1文化转型的外求P2 信息革命巨变发达国家转移发展国家P3 逻辑学、现象学范式第二节P4 文化冲突--文化中心论P5-7 文化中心论P7-8 文化相对主义P8-9 文化孤立主义第三节P11 新人文精神哈贝马斯互为主观P12 哈贝马斯弥补现象学范式不足P13 和而不同第四节P14 比较文学定位--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P15 异质文化互识互证互补21世纪比较文学--异质、异源东西文化活动平台P15-16 互识P16 比较诗学的当务之急P17 互补P18 比较文学更加深入文化内层20世纪文学研究:外部--本体本体--文化以跨文化为核心--文化研究重要途径P20 比较文学向总体文学发展韦勒克批评法国学派总体研究强调P21 翻译在比较文学学科中--重要地位P22 追溯历史翻译的重要性P23 诺克斯文学翻译的几个问题P25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跨学科的可能P26熵在小说P27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促进与科学发展相协调的人文研究第二章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P28 国际比较文学界---学科发展方向的思考与论争美国学者的三次学科发展现状报告查尔斯·伯恩海默:文化发展全球化---反思、放弃欧洲中心主义跨学科趋势加强---比较文学中心:文学--文化P29 实质:西方中心主义比较文学找不到发展动力在世纪之交的爆发乐黛云:学科定位:准确理解学科性质,在人文学科中为比较文学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为了达到---必须.....第一节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学理依据P30-31 法国教师+波斯奈特P32 人类发展一定程度--零星比较转化系统方法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的条件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世纪欧洲....P33 文艺复兴P34 两大条件+19世纪西方思想成熟P35 成熟标志:全球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比较意识觉醒学科产生的学理依据P36 比较文学处理---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A、B要素自我与他者P37 如何认识自我内在视点、外在视点第二节发展中的定位与定位中的发展P39 学科发展过快--需要学科定位P40学科发展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意义关于“危机”P41 危机感--批判意识、定位意识(积极)P42 关于“学派”法国学派P43 法国、美国学派挑战P44 美国--贡献--比较文学美国与法国区别(1,2,3)P45 中国比较文学鲁迅港台学者中国学派P46-47 中国学派的学界看法乐黛云看法P47 关于“比较”P48 不能滥比P48-49 比较文学中“文学”外文溯源P50 比较文学中文之“比较”用意P51 当代历史语境对学科定位与发展的要求P52 历史文化语境“终结”、“后”P53 “后”与“终结”的区别P54 后文学时代具体内容共时轴与历时轴不平衡P55 发展与定位的原则:动态平衡发展离不开定位,定位为更好的发展发展的概念P56 学术发展、比较文学产生发展P57 引入新的参考系改进原有参考系人类经验、认识产生、发展--自我否定的过程比较文学的发展---否定的形式进行动态平衡P58 何为“动态平衡”比较文学先锋--经典---保守处理经典--前卫关系稳定--开放关系P59 坚持传统--力求新变扭走出二元对立P61 坚持传统、力求新变稳定与开放、前卫与后卫---学科发展的保证第三章方法论:对话与问题意识第一节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基点P63 考察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1.基于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P64 2. 对话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既有方法论反思3.比较文学未来发展--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P64 文学现象事实、逻辑联系--交叉使用比较文学存在前提---不同文学系统的对话比较达成对话--互补、互识、互鉴P65 文化对话巴赫金如何实现有意义对话巴赫金文学对话与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P66 国别文学研究的国际眼光他者存在杨周翰中国复兴P67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过去-现在视野融合P68 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影响P69 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有机联系--跨文化研究中国--世界文学交流文学对话当代语境与问题意识P69比较研究--对话--平等、有效对话外来话语?协调本土话语?P70 看到当代话语杂多现实,接受多元文化挑战多元话语并存,建立各种话语平等联系不能回到孤立文化壁垒中去P71 话语交错话语互动P72 话语交融第二节文学对话的历史联系P73 文学影响与接受---文化过滤过程P74 影响研究主宰P75 影响创造性转变外国四种影响朗松P76 接受者重组P77 接受过程本土过滤作用文学对话必然性曲折性事实联系与实证研究P78 基亚国别文学事实联系几条P81 事实联系受影响者叙述直接、间接材料剔除似是而非材料建立历史联系的一般模式P82 雅克布逊发送者接受者信息网络P83 对雅克布逊的解释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第三节文学对话中的逻辑关联P84 韦勒克文学研究美国学派的实质P85 跨文化联系--文学的联系文学对话--不同文化背景文学现象--共时的结构加以讨论作品的优先性--文学本身优先性--文学对话核心地位针对法国学派试图文学批评置于文学史之上P86 中国比较文学对法、美学派的借鉴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互动P89 文学对话的逻辑联系--作品的优先性文学思想与观念的互动P91 叶维廉模子跨文化的逻辑关联价值与困扰P92 1. 随意比较无意义P93 作品与背景联系2. 通过比较怎样建立共同规律与模式话语霸权第四节文学对话的理论维度双向阐发文学对话的深层意蕴P95 台湾学者1,阐发研究方法论2,阐发思想弥补中国文论不足...P96 刘若愚成功案例P97 双向阐发--互相理解互为主体交流理性与文学对话的理论意义P97 哈贝马斯《现代哲学话语》--人际互为主体第四章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P101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及相关类型问题马克思·韦伯古代跨文化研究立场P102 一种研究类型形成--某些特定研究方法--联系研究类型--多种方法P103 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类型中去根据研究对象--综合各种方法审美批评、历史实证--平行研究、影响研究P104 纯粹从方法论着眼--弊端比较文学消亡P105 消解比较文学学科意义第二节研究类型的建构与流变P106 研究类型发生、消亡--学科历史发展关联比较文学--类型化倾向突出离开范式--比较文学原理不易说清楚类型化作为比较文学重要特征--符合学科实际理论界定主题学、文类学--不同研究对象--类型划分P107 影响--接受者--渊源学放送者--流传学...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诗学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类型的区分--实践发展现实依据P108 研究类型规范化--困难1,2,3.P109 认识、理解、总结比较文学--开放、动态、过程性原则不是一个结构体系固定类型问题--过程探讨类型在比较文学不同发展阶段意义类型结构层次、大小主次值得反思本科研究跨学科研究P110 同类异位同类异名主次异位P111 如何划分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本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翻译研究作用日益凸显P112 研究类型有着超出方法之外的价值、范围、对象综合构成P113 阐发研究--不是作为研究类型、而是针对特别方法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术语理解不同,应认真清理。

比较文学在未找到更好的命名方式时,不可望文生义,根据具体内容细加分别第三节类型化研究功能模式、价值取向P113 比较文学--类型选择--基本原则典范性、现实性、前瞻性...P114 类型化研究--功能模式、价值意义指某一研究类型主要学术功能...P115 学术背景---比较文学类型功能和意义P116 借鉴西方---对中国适应性问题追溯比较文学19世纪在欧洲产生原因P117 欧洲人文化殖民P118 东方主义、世界文学、总体文学、非欧洲中心作家--第三世界文学看法P119从东方--考虑21世纪学术趋向---提上学科研究日程探索中国本土比较文学研究范式中国立场第四节中国比较文学实践与阐发研究类型P120 外来很难立足本土内在需求诸多新起文学理论对已有研究改造与发展P121 阐发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实践产物“illumination”西方--阐发--中国P122 中国--阐发--西方摩罗诗力说红楼梦..例子P123 西方比较文学类型--无--阐发研究追溯中国比较文学形成历史救亡图存... P124 勇敢阐发即使不对实现双向阐发狭义阐发P128 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文论的形成背景P129 海外汉学研究---回返影响例子... P130 浦安迪P131 阐发研究的质疑与批评P132 生搬硬套双向、多向阐发客观短期不能实现原因---海外没有需求理想的阐发研究--注意本土理论与西方理论的对话P133-134 当代阐释学、传统阐释学P135 阐发研究重点---比较诗学的起点第五节文化语境的转变与研究范式的重组理论进展与比较文学的回应P136 新研究范式--发展--旧有研究范式韦勒克平行研究开始1958年会议P137 新兴理论促进比较文学发展--普遍接受的事实P138 比较学界将新起理论--研究对象新兴理论冲击--非西方冲击自身理论急切P139 比较文学--最直接回应--直接运用新理论处理文学现象阐发研究--中西研究流行理论冲击下研究类型更新与发展P141 接受美学--影响研究发展尼采--鲁迅P143 寒山--中国P145 译介学...新的文化语境与类型化研究的前景P147 总结比较文学国际学术变革P148 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化方向本土比较文学--革新范式P149 比较文学--走出--西方中心圈子共同的话题相互沟通话语方式解决路径深入追问第五章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第一节比较诗学的必然性诗学概念梳理P151 艾田伯--比较文学--比较诗学P152 追溯历史上的诗学P153 后现代诗学比较诗学--跨文化角度--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理论对比较文学的重要性P154 理论有弊、理论--比较文学积极意义P155 重要在于怎样用理论扬长避短中西比较诗学的必然发展P156 寻求中西比较诗学共同发展的例子朱光潜钱钟书P157-159 刘若愚叶维廉张隆溪孟而康(具体)文类--戏剧、抒情、叙事不同形式分析:文学诗学体系--优势地位文类为基础:西方诗学--希腊戏剧中国诗学--抒情诗P160 宇文所安中国诗学难以西方理解--本身模糊性能指不熟悉第二节同异关系与二元互动:比较诗学的认识论前提共同诗学问题P161 中西诗学重视--作品与世界关系--探讨文学的性质P162 摹仿说--西方诗学--主导中国诗学--作者内心情感抒发共通交换P163 文学文本意义产生--中西诗学--作者、文本、读者见ppt什么是文学文学文本意义如何生成中西侧重点不同、但思路大体一致文本与世界文本与读者文本与作者文本自身不同的理论表述P164 中西诗学理论表述不同形式逻辑--西方思维重要地位P165亚里士多德--人类知识领域--理论性科学、实践...中国思维传统--主体独特的经验,重视主客相互作用整体直接把握对象庄子七窍P166 直观的形象---不可言说的意义P167 接166 不确定性二元互动P170 逻辑角度同或异P171 二元关系--对话关系互动人的理解过程先在视域P172 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真正的理解不深克服历史的局限--正确评价、适应历史性P174 先在视域--对象相互作用视域融合中西诗学会话--自身理论视域碰撞--新视域--有可能--普遍话语P175 沟通艰难--尝试不同方法--为话语整合打下基础二元动态的扩展与演变P176 认识过程--循环往复的僵化封闭二元--一元P177 对终极与本源的追溯--人类本性普遍倾向格物P179 中西诗学认识论前提的二元关系中国诗学--动态因子的诗学找到造成僵化的根源努力中国诗学潜含的动态因子借助异质文化力量第三节跨文化阐释: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基础阐释: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P180人文学科方法论自然学科方法论P182 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独特性--寻找人生的意义P183意义?文本与意义P184 文学的文本阐释跨文化阐释:比较诗学方法论的特异性P185 诗学体系文本阐释--充分发掘丰富意义的可能性比较诗学方法论的特异性与比较诗学的认识论前提密不可分1.方法论的革命性有赖于认识论的突破2.有什么样认识论--什么样方法论P186 文本意义是阐释--文本内在形式比较诗学方法论特异性--跨文化诗学研究跨文化限定、诗学的限定第四节中国诗学文本阐释模式特征内外互动互制P190 内在真理外在形式人不仅本质上言说者,唯一的言说者意义生成文本阐释以意逆志本文与互文P197互文性文本是不自足的文本的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指摄产生的例子....第六章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疆界与融合学科创构与整合张力P202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直接面对、介入世界文学研究--改变学科自身参与世界对话地位比较文学--先行者--学术担当考虑外国作家本土、国际研究现状P204 历史命名与实践悖论西方比较文学一开始不是世界性的P205 有着中心主义后殖民P206 推动欧洲中心主义--全球化自大心结学术重构与价值超越P207 创立者未必最好实践者拿来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精神禁锢P209 比较文学新进展积极参与基于学术境遇展开思考西方经典结构中国尴尬P211 哈贝马斯跨文化交往、跨学科认知--建构比较文学独特方法论--钱钟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