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暑假九年级语文培优专项训练:文言文专题16三人越谷【百科探秘】字明允,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
【古文观止】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①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②以势驱之耳。
选自苏洵《谏论》【说文解字】①康庄:平坦的大道。
②要在:主要在于。
【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有与之临乎渊谷者()②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③顾见猛虎暴然向逼()④跳而越之如康庄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乃记之而去C.不然为怯士卒为用者D.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3、翻译句子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4、有人认为人没有怯与勇之分,主要在于情势趋势他罢了。
你怎么认为?答案:1、①面对,面临②这样③回头④越过 2、B 连词,表顺接(A代词;虚词C是;被 D 那;加强反问语气) 3、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只是要用某种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4、略参考译文: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还有一个是怯懦的人。
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懦夫。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
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
”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
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地跨过了深谷。
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只是要用某种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论马【百科探秘】《金陀粹编》:此书系南宋岳珂撰。
珂为岳飞之孙,秦桧当国时,国史中有关岳飞功绩的记载,多被删削,珂撰《金陀粹编》,搜辑岳飞传记资料,为飞辨诬。
作者在嘉兴(今属浙江 )金陀坊有别业,因用为书名。
后因以“金陀”为辨诬的典故。
清陶孚尹《怀友》诗:“又见灵光劫后存,《金陀》遗事共谁论。
”【古文观止】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①奇之日啖②豆数升,饮泉一斛③,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⑤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⑦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金陀粹编》【说文解字】①故常:过去常常②啖:吃③斛:量器名,古代一斛为十斗④介胄:介:甲衣胄:头盔这里作动词⑤比:及,等到⑥褫(chǐ):解除⑦秣:吃饲料【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②比行百余里()③殆欲毙然()④寡取易盈()2、翻译句子①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②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3、作者认为自己过去两匹马“奇”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以“马”喻“人”,说明什么?答案:1、①宁愿,宁可(2)及,等到(3)几乎,近于(4)满足2.、①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
②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3、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或:一个人只有积蓄内力,增长德性,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或: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踏实,要沉着,要严以律己,要有大忍之心,才能成为栋梁。
)参考译文: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特它们每天吃豆好几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洁净的水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象不是很快等到跑了将近一百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起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解除鞍甲也不喘息、不出汗,就好象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能够到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么的叛乱,两匹马却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几升,吃饲料也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抓紧缰绳人还没坐安稳,它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是要死去的样子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司马温公【百科探秘】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其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成书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古文观止】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
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
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①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司马温公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
伯康年将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每食,少顷,则问曰:“得无饥乎?”天少冷,则问曰:“衣得无薄乎?”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说文解字】①龆龀:指童年。
【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儿得不死()②与群儿戏于庭()2、翻译句子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
3、文中“群儿哗然弃去”一句在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4、本文两则故事各表现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回答)第一则故事:第二则故事:答案:1、①能够②嬉戏,玩耍2、一个小孩偶然掉入水缸,众位小孩喧闹叫嚷着,不去救人就离开了。
3、从群儿一味“哗然”却想不出办法,反衬司马光人小智慧大。
4、第一则故事: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第二则故事: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参考译文: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院子中玩耍。
院子中有大瓮,一个小孩偶然间掉进瓮中的水里,小孩们惊叫着丢下他跑了。
司马光立即用石头砸瓮,水顺着窟窿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以活命。
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直到现在京城开封、洛阳一带仍多处有《小儿击瓮图》。
司马光和他哥哥伯康的友爱之情尤为笃厚。
伯康将近八十岁时,司马光事奉他就象对待父亲,呵护他就象对待婴儿。
每到吃饭时,一会儿就问问:“还饿吗?”天气稍微冷一点,就问:“衣服太薄吗?”李文定报德【百科探秘】【古文观止】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
公感其意,拜为兄。
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
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
诏授左班殿直。
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③,极不敢忘,幸被误恩④,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⑤,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明•李春芳《李文定公贻安堂集》【说文解字】①通殷勤:叙述恳切深厚的情谊。
②周恤:照顾,接济。
③周旋:交往,交际。
这儿引申为照顾,接济。
④幸被误恩:幸好被皇上错误地施与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
这是自谦的说法。
⑤性度弘远:性情气度弘大长远。
【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谓公挟贵忘旧()②极不敢忘()2、翻译句子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进士后,为什么对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谢之而已”?4.李文定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①老朋友,故人②非常2、(李文定)写信给州府官员,让他们(派人)护送李生到自己的处所3、因为当时无法用行动来报答李生的恩德4、知恩图报,气度弘大参考译文: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姓李的书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
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
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
书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来报答他的恩情。
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
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书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以前接济我,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
”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