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 49 邓中甲

方剂学 49 邓中甲

方剂学49 空海上节课讨论到固涩剂的定义。

固涩剂和补益剂的所适应证候的区别。

它主要针对的是气、血、精、津的有形的一种滑脱散失。

在使用当中呢,一般是以虚为主,无邪的时候使用。

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固表止汗以牡蛎散作为代表。

适应病证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所致的自汗,盗汗等。

牡蛎散在治疗汗出,固表止汗方面很有代表性。

它既可以用于自汗,又可以用于盗汗。

所以学习牡蛎散,对它的形成这种机理的病理过程是重点之一。

这是很重要的,才能体会它的用药。

牡蛎散证它首先一个前提,往往自汗日久,体虚初期可以是气虚自汗。

但用到牡蛎散,首先一个前提它强调自汗日久。

从短气烦倦,这是比较精练的,一方面病机反应出气虚,短气,容易倦怠乏力。

而且自汗日久这是反映出,白天,醒了出汗是自汗特点。

阴虚盗汗,汗出夜卧尤甚,本来有自汗,又有盗汗因素,到晚上当然出汗就加重。

心悸惊悌是一种心阴不足以后,心阳失去潜藏,心阴不足,阴不能涵阳,心阳偏亢。

舌淡红,脉细弱,这个反映有气虚加阴血不足,我们这是把这个自汗、盗汗分解开来,根据主治分解开来看这个症状。

但这个病机呢,它是一种整体的,彼此影响的,怎么造成的过程呢?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内在的一个病理机转。

气虚表卫不固→自汗日久→心阴耗伤,心气受损→心阳失潜→阳不敛阴→盗汗。

汗为心之液。

心阴耗伤,心气受损,从这一点来说,它加重气虚。

同时阴不足阳亢,那心阳偏亢,心阳失潜,使阴阳两者维系的这个平衡关系进一步打破。

阳不敛阴,偏亢,造成盗汗。

这个时候是由于阴不足而阳偏亢,,导致的汗出。

这类汗出往往偏于晚上出,睡了出。

这是盗汗。

盗汗发生,后面还可以继续,自汗日久又引起兼有盗汗因素。

这样加重汗出,白天就有汗出。

入夜尤甚。

到晚上因为又加盗汗因素,加重汗出。

耗气,心气耗散随着这种加重的汗出。

随着汗出,心阴受损。

又会造成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所以实际上,自汗日久是个很关键的,牡蛎散在临床使用的时候,首先它不是说有自汗或者盗汗,时间较短,是较长。

它这个病机有个气虚表虚不固的自汗,和阴虚阳失潜藏偏亢的盗汗的病机,可以同时出现。

所以首先病理机制要了解,因为从主治来看,它自汗和盗汗。

本科同学初学的时候,因为学《诊断学》时,把自汗盗汗分得非常清楚,内在一个相互影响,气虚到阴虚,相互影响的继发过程。

这个光从主治几句话没反映出来,所以实际上这里头有这种自汗日久以后,气虚引起阴不足,心阳失潜,再继发了盗汗,以后可以恶性循环,加重。

这是牡蛎散的病机过程。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解治疗汗出就要固表,益气固表针对了气虚不能卫外固摄,心阴不足,心阳失潜呢,心阳偏亢,我们要益阴潜阳,还继续在汗出呢,要敛阴止汗,所以这个方是体现了三方面兼顾,(1)收敛阴液止汗。

(自汗盗汗都适用的)(2)益气固表止汗,(3)滋阴潜阳(针对心阳偏亢的,调节阴阳来达到止盗汗)。

自汗盗汗日久以后,发展到这个阶段,只能说它这三方面机制,汗出很多要固涩,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外邪,纯虚无邪了。

再加上新阳失潜偏亢,要考虑,出汗要固表。

麻黄根侧重还是一种收涩止汗。

我们一般用浮小麦,带有收涩作用。

这个就是一般小麦、生小麦,可以有疏肝作用。

这里一般用浮小麦。

当然你要疏肝养心阴,有些现在也就用小麦。

但习惯上,浮小麦敛汗作用好一点。

说到麻黄根的止汗,实际上也类似节的止汗道理,麻黄不是有说法要去节吗?因为节要止汗。

所以实际上就是说,可以这样看,一个麻黄,下面有根,每个当中有节。

按照全息的思想,局部是整体的缩影。

那就是说,每个节那一节,节相当于那一节里面的根,从整体来说,根就相当于一个大节的下面的地方,根据那个推断,根可以止汗。

节也可以止汗,所有为什么用麻黄过去要去节,用它发汗就要去节。

如果带节,发汗力量和缓一些。

牡蛎散体现在治疗汗出方面,应该说是三法并用。

既固涩收敛(固涩剂),又滋阴潜阳,又益气固表。

运用辨证要点汗出(自汗盗汗皆可)、心悸、短气、舌淡、脉细。

随证加减气虚明显或以自汗甚为主者,重用黄耆,酌加参、朮。

阴虚明显或盗汗甚者,重用牡蛎,酌加生地、白芍、栌豆衣、糯稻根。

临床所见自汗出或盗汗,具体的病人的证候里,它可以有侧重。

如果自汗明显,说明气虚程度较多,那黄耆用量可以大。

酌加参、朮,增加益气作用。

使全方成为益气固表和固涩止汗相结合。

阴虚如果明显,用牡蛎滋阴潜阳,再生地芍药可以增加益阴作用。

栌豆衣、糯稻根这类也有收涩止汗作用。

牡蛎散和玉屏风散比较第二节敛肺止咳固涩剂包括很多小方子。

代表了气、血、精、津滑脱散失的各种情况,各类物质。

第二节敛肺止咳,一般都把九仙散当三类方。

为什么当三类方?有不少书里有不少的专家认为,临床像九仙散这类,对肺,敛肺,只能作为一种治法,辅助治法用在里面,作为咳来讲,往往纯虚的咳嗽很少,往往兼夹外邪,或者兼外邪,或者有病理产物,尽量的不用敛肺。

所以基本上,历版教材,都有止嗽散代表一种治法,放在三类方。

所以是不做讨论了。

了解一下它也收敛肺气。

以收敛肺气止咳为主的一种治法。

第三节涩肠固脱这在临床上,这类证候适用病证是属于脾胃虚寒,脾胃阳气不足,不管泄泻、痢疾最后都走向虚寒,形成一种肠滑失禁。

适用病证脾胃虚寒,泻痢日久,肠滑失禁病证。

脾胃虚寒→肠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阳虚失固,泻痢无度,脱肛坠下,舌淡苔白,脉迟细。

泄泻,不管是属于胁热下痢,或者你胁热下痢偏热邪了,或者你有伤食,或者寒湿,造成各类泄泻,由于随着泄泻过程当中,阳气阴精的耗散、散失。

最终都会殊途同归,走向虚寒泄泻。

痢疾也这样,我们对痢疾的分类,中医辨证,大的来讲,湿热痢最多,如果热毒偏重,当然血痢、热毒痢,另外还有寒湿痢,从阴阳分湿热痢,寒湿痢两大类,但到最后日久了,成为慢性痢疾,到后期都是转向虚寒痢了。

这时候都会产生滑脱失禁,这种常见的转归。

所以脾胃虚寒日久,达到肠滑失近这个阶段,适合用涩肠固脱方法。

当然我们说涩肠固脱,过去叫涩肠止泻。

由于涩肠止泻这个泻字,很难区别久泻久痢,好像都容易理解作久泻,用固脱往往容易误解为脱证。

这实际上是肠滑失禁而已。

临床上这类证,整体状况并不一定很严重,反映在肠滑失禁,性质属于虚寒。

所以像四神丸这一类,有些病人几年,十年,二十年,他都可以有这个,整体的生活的影响并不是太大的。

它主要反映在局部的一种肠脱失禁。

四神丸是一类方。

这里讨论两个方。

真人养脏汤是脾胃虚寒,而且是脾阳虚为主的。

因为真正脾肾虚寒构成的这个临床表现来看,肾阳虚就涉及到面更广。

这里脾肾虚寒,围绕着以中焦虚寒,脾胃虚寒为核心,涉及到肾。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那内寒更重,而且由于它到滑脱失禁了,这种情况一般都称为脾肾虚寒,火不生土。

从临床表现,它有一组中焦虚寒的基本表现。

腹痛,喜温喜按。

阳虚气必少也,倦怠食少。

中焦虚寒证,进一步发展,到脾肾阳虚证。

很容易像这个火不胜土以后,下利清谷,甚至于完谷不化这类发展。

真人养脏汤证是比较重的肠滑失禁,所以说它泻痢无度。

有的书上说的甚至于日数十行。

就是泻痢次数很多,以致于达到泻痢肠滑失禁,气机下陷,到脱肛坠下,伴随脱肛了。

这是脾肾阳虚,以脾胃虚寒为重点。

涉及到肾阳的不足,火不生土。

舌淡苔白,脉迟细是阳虚的一般表现。

治法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方解相比这里要讨论的两个方,真人养脏汤的固涩力量较强。

因为它君药用了罂粟壳,罂粟壳有较强的固涩作用,而且它的固涩也能够涩肠止泻。

除此之外,收涩肺气、肾精这类,它有比较广泛的收涩作用。

用量很大,这是罂粟壳。

当然现代很多不主张,有些地方要开这个药还要批准。

这个不是说病程很快的,也容易造成上瘾,对它的依赖性。

这就象是吃火锅一样,也些火锅,特别是四川火锅很有名,为什么?吃了还想吃。

八十年代出现一个现象,有些人跑得很远的到那店里吃,重庆过去这个情况突出。

那里面就放的罂粟壳呀!特殊,那味道好呀!别处的没这里吃得舒服。

所以这类药不能常用。

涩肠固脱,它即使无邪使用也不适合久服。

肉豆蔻、诃子这两个药作臣药,增强固涩作用。

肉豆蔻擅长于涩肠。

诃子的固涩,收涩范围很广,它能涩肠,能敛气,能涩血、能涩精,这类配伍各方子里比较多。

所以肉豆蔻、诃子来说,肉豆蔻可以温脾胃,可以暖肠,有温中阳的作用,同时又涩,可以温涩结合。

肉桂人参白朮这一组,是考虑到长期的泄泻,泻痢无度到达脾肾虚寒。

那肯定气虚到一定程度了。

所以用人参白朮肉桂,温阳益气。

整个芳君药、臣药,主体是固涩为主。

固涩力量很强,相应的涩肠止泻方里,真人养脏汤固涩力量最强。

当然针对虚损,人参白朮肉桂共享,温阳益气健脾,恢复脾胃功能。

当归、芍药是考虑阴血不足,长期泄泻,阴血肯定不足,所以体现了气血双补。

和人参白朮肉桂,气血阴阳兼顾。

这方里用点木香。

中医配药往往这样,以涩为主,也要怕涩之太过,有点木香能够疏理气机。

一般用量较小。

既有止痛作用,又疏理气机,部会收涩太过。

甘草,既能增加补气作用,也能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标本兼顾,治标为主。

脾肾同治,补脾为主。

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整个真人养脏汤是以固涩为主,益气养血扶正为辅的。

固涩力量比较突出。

因为脾肾阳虚,肉桂温肾阳,肉豆蔻主要温脾阳,加温涩。

人参白朮都是补气健脾益气,脾肾兼顾,治脾为主。

标本兼顾止的涩与补的关系。

脾肾同治在温补范围内,是补脾为主的。

整个以涩为主,涩中寓通,收涩补益当中,但是尽量不使气机阻滞。

木香它使全方涩补而不气机阻滞。

运用辨证要点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虚寒型腹痛),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气虚阳虚的一般表现)。

随证加减脾肾虚寒甚者,加附子;脱肛加升麻、黄耆。

脾肾虚寒甚者,就是畏寒怕冷严重,范围广,除了肉桂,可以加附子。

温阳力量更强。

升麻、黄耆同用也是结合补中益气,像举元煎这类的使用方法。

使用注意若泻痢虽久,湿热积滞未去者(积滞明显),忌用本方。

积滞明显都不适合使用,固涩太厉害,它这个说湿热积滞,当然更不能用。

主证分析脾肾阳虚之肾滑证。

涩肠固托第二个方是四神丸。

四神丸是个很有名的方。

它主治五更泄,又叫肾泄。

五更泄的病机是属于脾肾阳虚。

教材一般都谈到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侧重肾阳虚。

因为它有个五更泄泻这个特征。

这个方有些从它的用药看,还有从一天黎明当中的阳气的特点,涉及到肝,所以才用吴茱萸。

它的虚寒,既使脾肾阳虚也涉及到肝肾虚寒,那为什么五更泄泻,一般机里认为,阳气萌动升发应该是在丑时,阴寒甚,从理论上推算应该是子时,但实际上,北半球最冷的时候,阴寒最内盛的时候是丑时,相当于黎明前那段时间。

这时候阴寒最盛,阴极而阳复。

阴寒最盛时,正是阳气,少阳之气要开始的时候。

本来应该说是少阳之气升发,肝气萌动。

由于阴寒内盛,这个时候,肝气不能就是正常按一天,一天相当于一年,正常这种升发、萌动,阴寒到时候是极盛,开始可以有微微腹痛。

随着要升发的开始,那就感觉要泄泻,这种泄泻可以轻微隐隐作痛,开始要泄泻。

所以它和肝肾关系阴极,阴寒最盛,正常情况下少阳升发,但这时候升发由于肝肾虚寒,肝也受到虚寒影响,萌动乏力,所以有些医家认为,肠道阴寒之物,停滞不通,微微有点痛,等到肝的萌动,它会产生疏泄,造成大便泄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