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专题突破参考答案5.C(值:遇到)6.A(②是说王古直才华横溢,③是说有人打算打他④是说他途中被殴的事实)7.“执意辞职以避劳累之苦”是事实,但“不听他人的劝说”这一说法没有依据。
8. (1)王古直曾经做谢方石的幕僚,谢方石因为父母中有人去世离开,他就给给事林克冲做幕僚。
(主:给……做幕僚;忧:古代指父母的丧事;林给事克冲:给事林克冲)(2)他不如我强,我怎么能替他做事呢!(不吾:不如吾;安:怎么;行:做事)(3)王古直说:“您不用问了,我大概是个奇怪的人吧!”他也是喜欢自己的道路的吧!(“大抵”前补充主语;善:喜欢;道:道路;最后一句带有感叹语气)【文言文译文】王古直,名佐,字仁辅,后来去掉车字旁叫甫, 古直就是他所取的别号,他凭借此号流行于世。
居住在黄岩台,现在分到了太平县地界。
年少时作诗并练习行书草书,在京师漫游。
有他的同乡人因事犯罪,王古直到官府门前静侯案情。
官吏一起把所有静侯的人抓了起来,非常急迫地询问王古直的同乡的妻子儿女在哪里。
王古直宁愿受侵害羞辱,最终没有说出王古直的同乡的妻子儿女所在地。
后来把他送入了刑部大牢,他独自站在烈日下暴晒,也不和那些囚犯为伍。
有个主事李廷美觉得非常奇怪,翻检他的衣帽时找到了柯学士的一些诗,问王古直说:“你能作诗吗?”就让他以日影为题作诗,(一会)诗便作成了,李廷美就放了王古直,王古直作了长揖便离去。
管监狱的官吏都笑了。
然而王古直也因此获得了名声。
王古直和侍郎黄定轩,侍讲谢方石结为朋友。
王古直曾经做谢方石的幕僚,谢方石因为父母中有人去世离开。
他就给给事林克冲做幕僚。
王古直寄食京城三十年,没有仆人,没有置备锅碗器皿。
有五六个大箱子,其中只有几百幅诗卷画卷,中间存放着一壶酒,每天早晨拿出来喝一两勺,喝后再锁上后才离开。
上元节京城流行用烧干糯米做成的瓶子,可以灌水养鱼,旁边用蜡烛照亮,通透明亮很好看,民间称为炮灯。
王古直买了一个放在谢馆,天天赏玩做小孩子样的游戏。
一天,不小心碰碎了,内心非常不高兴,说:“我一生的家当都在这,现在都没有了!”正当他想挥写草书时,碰上小官吏来了,说:“竟然败了我的兴致。
”许多小官吏想要打他,有人私下在计划。
王古直说:“我本来也该被打,打架也使我的名声更加彰显。
一天在路上遇到了这些人真的被打了,他独自承受后离开,也不在意。
有人劝他谋官职,他大声说:“我来京城难道是为了封官进爵吗!”有人问,“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他笑着答道:“哪能用约束小孩子那套来约束我。
”他曾经在酒馆,叹息道:“这也是功名事业的一部分。
”显灵宫道士请他当学堂的老师,馈赠待遇非常丰厚。
过了一个月,突然辞职说:“怎能劳累枯燥地坐在书桌前运用笔墨!”林克冲到海外出使,想让他一起去,他没有答应。
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他没有我强,我怎么能为他做事呢!自古以来有名望的人不出海也不能限制他,难道一定要出海后才能很快发展?”王古直的性格刚直不阿就是这样不愿向人屈服。
然而性情风度耿直,内心不会拐弯使坏,遇到自己喜爱的,会高兴得忘记离开,人们也乐意和他交往。
写这篇文章的人说:“谢方石先生曾说:天地如此之大,中间觉得喜欢,觉得悲叹,觉得怪异,觉得可笑的事哪里没有呢?怎么能说得完呢!”按察沈仲律曾经遇到王古直,询问他的地址姓名籍贯不停,王古直说:“您不用问,我大概是个奇怪的人吧!”他也喜欢自己的道路!《周官》记录士农工商,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分古今人物为九等,魏晋以来有九品之制。
我一向知道王古直,但不能分辨出他是怎样的人。
于是为王古直作这篇传。
5、C(质行:躬行,实行;即品行高尚)6、B(①为皇帝与石奋开玩笑的话,是说石奋一家荣耀无比④对子教育管理严格,也即为侧面写万石君的恭谨的性格⑥间接写万石君的性格特征)7、A(文中有相关信息,“爱其恭敬”中的“爱”是喜欢的意思,非“信任”:“积功劳而至大中大夫”而不是“官至太仆”:“恭谨无与比”是对他一生的性格特征的概括)8、⑴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
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
(“文学”1分,,“恭谨”1分,句意通顺1分)⑵他的子孙做小官。
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
(“谒”1分,“名”1分,句意通顺1分)⑶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言语要迟钝,行动要迅速”,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讷”1分,“敏”1分,“其……之谓?”1分,句意通顺1分)万石君名叫奋,姓石。
(当时)十五岁,做小官吏,侍侯高祖。
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问他说:“你还有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
家里贫穷。
还有一个姐姐。
”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意尽力效劳。
”于是高祖召他姐姐来封为美人,让石奋任中涓,把他家迁到长安城里的中戚里,这是因为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
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
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
到孝景帝即位。
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
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光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
”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
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
他的子孙做小官。
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
子孙有错误,不谴责,因此而不坐正座,面对食案而不吃。
然后儿子们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改正错误,才答应。
皇上时常给他家赏赐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着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
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各国,即使齐、鲁地方那些儒生的虔诚庄重的行为,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
石建有事应该向皇帝说,避开别人,畅所欲言,说的恳切,到了朝廷上进见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因此连皇帝也尊重他。
上书奏事,奏章经皇帝阅后发回。
石建读它,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少一笔。
皇帝会谴责我,我活不成了。
”十分害怕。
他的谨慎,即使是别的小事也这样。
小儿子石庆喝醉了回家,进入外门没有下车。
万石君听说了,不吃饭。
石庆害怕,光着上身去请罪,没有许可。
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去衣露体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的长辈都走开回避,而内史坐车中很自在,正是理所当然!”于是让石庆走开。
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
举起手说:“六匹马”。
石庆在儿子中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
他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
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感化而很太平,给石庆建立生祠。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言语要迟钝,行动要迅速”,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
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
5. B项“遣”意为“打发”。
6. C项,都作第一人称代词,。
A项前“而”作转折连词,“然而”“却”;后“而”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
B项前“为”作介词,“替、给”;后“为”作介词,表被动。
D 项前“以”作介词,“把”;后“以”作动词,“认为”。
7. C。
对“易于考止中上”明确提出质疑的是益昌县“能言何易于治状者”。
而非该项中所说的本文“作者”。
8.①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耕田,就是采桑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可侵占。
②我难道爱惜自家性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害吗?我也不让罪过牵连到你们身上。
③子女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备办丧事的,何易于总是拿出自己的俸禄,派官员替他们操办。
【文言文参考译文】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
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
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径直来到益昌县附近。
船到,就下令索取民夫拉纤。
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
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拉纤的原委。
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耕田,就是采桑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可侵占。
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充当这个差使。
”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
适逢盐铁官上奏朝廷要加强专卖制度管理,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
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官吏铲掉茶树。
官吏争辩说:“现在铲去茶树,比隐瞒的罪名更重。
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荒远之地?”何易于说:“我难道爱惜自家性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害吗?我也不让罪过牵连到你们身上。
”他就自己放火烧掉了茶树。
州里的观察使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益昌县百姓死了办丧事,子女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备办丧事的,何易于总是拿出自己的俸禄,派官员替他们操办。
老百姓缴正常的赋税,有头发花白弯腰驼背的拄着拐杖的老人,何易于一定喊他们坐下吃饭,向他们询问政事的得失。
庭院中来了打官司的,何易于都亲自跟他们谈话,替他们指明谁是谁非。
罪过小的劝解,罪过大的杖责,都立即打发走,不把他们交给下面的官员审问。
治理益昌县三年,监狱中没有囚禁的的百姓,百姓不知道有劳役。
改任绵州罗江县令,政绩与益昌县相当。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帝设立考绩制度来劝勉官吏,但是何易于的等级仅仅是中上,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纳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他向上请求放宽期限,不要过急地勒逼百姓,使得粮食丝绸低价出售。
”我问:“何易于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财政经费不足,就拿出俸禄,希望贫苦百姓。
”我问:“馈赠来往的有权有势的官员如何?”回答说:“除了证件外什么也不送。
”我问:“擒捕盗贼做得怎样?”回答说:“我们这里没有盗贼。
”我说:“我在长安居住时,每年都听说给事中考核官员优劣,说‘某人治理某县,得到了上等的第三级,由考核得到了某官。
’问那些官员的政绩,说‘某人能够督促缴税,提前完成,某人能催服劳役,节省财政经费,某人(作官之地)正当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若干盗贼。
’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
”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话也不说,笑着走开了(意思是说:掌考核者原来如此腐败徇私啊,怪不得勤政爱民的何易于只考得一个中等偏上的成绩!)。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
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忧虑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
”承受皇帝命令荐举贤才,就说:“我忧虑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
”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