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枫桥风景名胜区调研报告

枫桥风景名胜区调研报告

枫桥风景名胜区评价研究
班级:园林1021班姓名:叶芃学号:1031701119
摘要: 本文以苏州市枫桥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资源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生态规
划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 枫桥景区生态资源规划与研究
一.风景区相关概念与研究
风景区是指景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以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根据地质构造上的相对差异导致的三大风景要素(地形、植被、水体)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可分成以地形为主的山地类型风景区,和以水体为主的湖泊类型的风景区,以及以植被为主的森林风景类型区等。

风景区面积的大小差异很大,有的仅有几平方公里,有的则可达几百、几千平方公里。

二.枫桥风景区概况
景区历史悠久,隋唐以来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景区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铃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屏障。

枫桥景区距苏州古城3.5 公里,占地面积10 公顷。

枫桥景区从1986 年开始规划建设,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国家旅游发展计划。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旅游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具有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风景名胜区。

现开放景点有枫桥苑、枫桥铁铃关、特色旅游项目“枫桥古镇水上游”、枫桥书场等。

景区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主要有绿化、水体、公建用地以及道路用地构成枫桥风景区自然生态资源的主要有气候资源、地质地貌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等。

[1]
三:生态资源调查与分析
1.气候资源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城西 3.5 公里处的古运河畔。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7℃上下,年降水量1300 毫米左右,无霜期230 天左右,日照约2000 小时,农作物生长期长达9 个月。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气候特点: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秋初多台风,3~8 月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63%。

2.地质、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 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 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3.水文资源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 左右。

四、生态保护规划
1.景区分区及简介
整个景区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古镇街市;中部民俗风情;南部为生态造景。

位于景区南部的唐灯是江南的独有景观和唐钟、唐塔、唐诗时空相系。

江枫广场的吴门古韵戏台是景区中部主建筑,居高临远,气势恢弘,张充和老先生书写的吴门古韵匾额庄重大气,点出了景区的主题。

东面的桥就是《枫桥夜泊》中提到的江村桥,它横跨在京杭大运河的枫江段上,从唐代一直与枫桥遥相呼应着。

漕运展示馆是江枫洲的一大亮点,它利用声、光、电以及仿全息投影技术介绍了古代漕运的发展与消亡,令观者拍案叫绝。

目前此项技术在国内尚不多见。

枫桥水多,最适合渔隐生活。

渔隐村以一组简朴的江南小木房,挑出水面的平台,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境界在这里彰显。

听钟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间轩屋,和桥面组成了苏州传统的廊桥,是观赏枫桥、铁铃关的最佳处。

夜泊处是当年张继避乱南下来到苏州时,夜晚孤舟停泊的地方。

天上的霜月、水中渔火,凄凉的乌鸦叫声、沉重的寒山寺钟声,与诗人心中的乡愁国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

诗中的真情实感和那空灵而阔大的意境,千百年来震撼了无数人,不仅中国人会背,东南亚一带的人也都会背,日本还将它收录在小学教科书上,每年年末从日本赶来的游客拥满了枫桥大街。

枫桥北街是恢复的一条明清古街,重建了渡口、驿站、米行、当铺等景观,邀请了苏州各种民间艺术大师来操作表演,展示作品。

枫桥的建造时间早于寒山寺,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人们太喜欢张继的这首诗了,所以历代都设法保护好它。

唐代的桥一直传到今天。

被国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铃关,控枫桥,扼运河,古代官道通过枫桥、穿过铁铃关到苏州城内,是苏州城西的重要屏障,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处抗倭遗迹。

2.生态规划的内容
(1)对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

在对风景区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景点、景区、游人游览线路、居民生活区等,合理的进行分级保护。

不同级别的保护区采取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

(2)对被破坏的生态资源进行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风景区内得大片裸露土地、耕垦采伐过度区、山体开挖区等,其景观结构完全被破坏,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的过程是对被破坏景观中的生态过程与空间格局予以协调的过程。

通过修复、创建或重组等手段,调整景观基础生态设施,形成更适于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

(3)对被部分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改造和优化,完善生态资源的服务功能。

注重对生态资源空间结构的调整,模仿原生生态群落,实现对原有景观优化组合,同时引入新的成分进行补充、衔接。

3.规划保护措施修复原则:(1)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分级分步,突出重点。

(3)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4)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

3.1.人文景点的保护除自然生态资源以外,风景内存在着着较为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枫桥景区主要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

近年来景区又恢复了唐灯、明清街坊、江枫草堂、惊鸿渡等旧观;增添了古戏台、渔隐村、听钟桥等民俗建筑。

对这些人文景观资源应当加以保护,禁止由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将其拆除或损毁。

对于已经残破或毁坏的历史人文古迹,应该把现存状况保存下来,使其延续,从而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对于整体尚存、需恢复原貌的历史人文古迹进行修缮时应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3.2.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景区内存在一定的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机动车的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部分水体周边存在较强人为干扰,导致水体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

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景区生态系统的必要措施之一。

应加强排污治理的力度,
严格实施达标排放;限制机动车在景区内行使。

交通应以太阳能蓄电池或电力驱动车为主,在景区各出入口设置车辆换乘站点。

3.3.野生动物的保护景区的建设,必然要修建道路、开辟活动场地等,这些人类活动导致了原有景观的破碎化,而在生态敏感区内栖息的野动物必然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目前景区内公路车流量较小,沿线景点还未充分开发,有些野生动物会在夜间悄穿越公路,而伴随着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未来公路的扩建,动物穿越公路的可能性将很小。

为减少景区建设所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应为动物留出通道,以满足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迁移。

3.4.植物群落的改造植被在一系列生态功能及打造绿色基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目前生态效益良好和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被,要以保护为主。

科学抚育生态保护林,形成林分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群落,提高景区内植被的生态效应。

对于原有生长过密的林分和群落,通过风景伐、卫生伐、抚育间伐等措施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群落更新和植物的健康生长,在进行植被改造的地段,充分考虑其生态习性,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群落生长发育规律的植物景观,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问的搭配,形成结构合理的复层植物景观,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质量。

在坚持生态科学性的基础上,考虑植物的整体景观效果以及苏州地方特色,营造出具有丰富观赏特性、突出景观效果、季相色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提高景区的景观质量。

将丰富多彩的植物的形、色、香、姿、韵等观赏特性与苏州枫桥景区各类景观空间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形成生态效果明显、视觉效果优美的植物景观。


五、结论
本文以苏州市枫桥风景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资源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生态规划方法的探讨。

目前,我国对于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规则和标准,但从生态学角度进行风景区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是研究风景区生态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也是开展风景区景观规划的前提。

参考文献: 黄肇义,杨东援.200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 黄光宇,陈勇.2002.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杨志峰,徐琳瑜.2007.12.城市生态规划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