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S》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131005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上机:0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该课程为未来的管理者提供了解释、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改善组织的有效性,以更好的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通过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了解和体会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实用学科;3.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学会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一般知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行为的特点、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个体差异性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群体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系等。
3.基本技能: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设计并编制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等。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是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来分析和判断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以不同方式组织讨论;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教学互助,有力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知识,充分体现管理学科的特色。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
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
本课程将为工商管理的其它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社会知觉偏差、沟通有效性、企业文化等)应安排习题课或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管理实际问题。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案例内容要体现所学的理论知识,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适当安排课内作业讲评,对案例分析部分要适当的引导和说明。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各安排习题课一次,每次2学时,习题课内容要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4.安排课程论文,论文成绩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创新力、团队协作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30%,案例分析报告占30%,课程论文占4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小组形式计成绩,以百分制给出;课程论文按照本科论文模板提交,无故不按时提交论文或论文质量不合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七)参考书目1.《组织行为学(第七版)》,斯蒂芬.P.罗宾斯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Organizational Behavior,Seventh Edition》,S.P. Robbins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组织行为学》,周菲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组织行为学》,王晶晶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二、中文摘要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研究行为的规律性,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个体层面,课程主要讲解了知觉、人格、需要和动机的关系等内容;群体层面,课程主要讲解群体行为基础、团队、沟通、领导理论、冲突管理等内容;组织层面,课程主要讲解组织文化发展与组织绩效、心理契约管理、工作压力等内容。
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部分组织行为学导论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1) 掌握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3) 掌握组织行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部分个体行为分析总学时(单位:学时):12 讲课:12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知觉偏差与行为管理(讲课4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知觉的重要性及特性;2) 掌握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3) 掌握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4) 掌握如何做好印象管理。
重点: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
难点:如何做好印象管理。
习题:知觉偏差在面试中的应用。
第2.2部分人格与能力(讲课4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人格的概念、类型和测量;2) 掌握气质、能力与性格;3) 掌握根据人格差异对个体进行管理。
重点:人格的类型和测量。
难点:人格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第2.3部分工作态度(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态度与行为;2) 掌握工作满意度;3) 掌握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第2.4部分工作环境中的激励(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激励的基本原理;2) 掌握激励理论;3) 掌握管理工作中的激励实务。
重点:激励理论的内容。
难点:激励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习题:运用激励理论分析员工积极性高涨与低落的原因。
第3部分群体行为分析:总学时(单位:学时):10 讲课:10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群体行为基础(讲课4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群体与群体功能;2) 掌握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3) 掌握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性;4) 掌握群体决策的方法。
重点:影响群体行为的相关因素难点: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绩效的影响。
习题: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对比。
第3.2部分团队与沟通(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团队的基础知识;2) 掌握高绩效团队的塑造;3) 掌握沟通的基本原理;4) 掌握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重点:高绩效团队的塑造与修炼。
难点:如何克服跨文化沟通的各种障碍。
习题:非正式组织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第3.3部分有效领导(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经典领导理论;2) 掌握最新领导理论;3) 掌握战略领导与转变型领导。
重点:领导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第3.4部分权力与冲突(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权力及权力的来源;2) 掌握冲突及冲突管理的基本原则;3) 掌握冲突的过程;4)掌握冲突管理策略。
重点:如何正确认知冲突的作用。
难点:激发冲突的方法及解决冲突的策略。
习题:冲突的处理方式。
第4部分组织行为分析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组织文化与变革(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2) 掌握组织文化的塑造和文化变革;3) 掌握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4) 掌握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方向。
重点:组织文化的相关理论。
难点:组织变革的组织及阻力的克服。
习题:企业文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及文化变革。
第4.2部分工作压力管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压力的概念、来源和结果;2) 掌握工作压力与个体差异;3) 掌握减轻压力的个人对策与组织管理;4) 掌握工作—家庭冲突与平衡。
重点:组织在压力管理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冲突。
习题:识别工作中的压力源。
第4.3部分组织中的心理契约(讲课4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心理契约的基本内容;2) 掌握心理契约研究成果;3) 掌握心理契约未来的研究方向;4) 掌握新一代员工的心理契约的内容。
重点:心理契约的主要类型和内容。
难点:如何开展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
习题:新一代的员工心理契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