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
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
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
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
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
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
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
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
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
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
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
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
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
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从家庭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源于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经济基础和丈夫对她的不能理解。
爱玛是个农村姑娘,在修道院接受贵族式的禁欲教育的同时,深受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对浪漫爱情的幻想。
当她怀着美好的希望嫁给夏尔时,她还幻想婚礼能在午夜带点着火把举行。
多么浪漫的想法!然而婚后平淡的生活让爱玛的梦想彻底破灭了,面对夏尔的麻木,不解风情,她很失望。
虽然她极力地持关系,甚至变幻花样讨好夏尔,可是一次次的尝试并没有任何结果,夏尔还和以前一样木讷,思想平庸。
这时的她开始了任性,脾气也变得暴躁,这是她在挣扎,在矛盾,无奈而痛苦。
此时,她受到压抑的激情一旦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她便会不顾一切,享受着飞蛾扑火式的美丽与毁灭。
于是,通奸也就在所难免了,不幸也就接踵而至。
包法利夫人向往豪华淫逸的生活和浪漫传奇的爱情,但她不懂那是需要强大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的。
她的家庭环境,无论是她父亲还是她丈夫的家境,都不具备这种物质条件,而她却偏偏要去追求那种不可能属于他的生活。
最终落了个家庭破产,身败名裂。
其实,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从社会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之所以陷入堕落的泥坑,祸根不是别的,正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引诱,是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
我们可以说,是那个堕落的社会造就了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和毁灭。
社会提倡的修道院教育,腐蚀了少女时代爱玛稚弱的心灵,在她灵魂深处播下淫靡的种子,做成了堕落的温床。
爱玛出生于外省一个殷实的农家。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无论是巴黎还是外省的中上层资产阶级,都把女孩送进修道院接受一段教育,培养贵族式的思想感情和言行举止,为日后进入上流社会打下基础。
爱玛父亲爱女心切赶时鬓,也把自己送到修道院。
在修道院里,爱玛接受禁欲主义教育,同时私下里又受到了浪漫主义传奇小说的熏陶,成天满脑子的风华雪月,情男情女幽会,可这些东西与她出生的环境和她日后的家庭环境生活,格格不入。
对婚后生活平淡无奇的不满厌倦,对伯爵舞会的迷恋,对莱昂的怦然心动,对罗多尔夫的痴迷,对物欲要求的无限膨胀,种种的种种都根源于这段失败的教育!
社会的腐蚀和引诱是导致她堕落的催化剂。
其实,包法利夫人的本来并不是个坏女人,尽管受了这些教育和影响,在迁居永维镇之后,她本来是一度发狠躲避莱昂的追求,力图当一个贤妻良母,甚至试图帮助丈夫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名扬天下。
但是丈夫无能,太不争气,险些断送一条人命,使她受到不堪承受的打击,觉得包法利这个姓氏给她带来的只是屈辱,因此,本来已岌岌可危的贞操,才彻底崩溃了。
她也曾一度试图到宗教中去寻找抵御情欲诱惑的力量,可是自称“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的本堂神甫,对她心灵苦闷的倾吐却无动于衷,根本不理解,使她的希望归于彻底幻灭。
社会给她造成了堕落的温床,而在她本能地一再反抗、挣扎时,在社会上却找不到任何救助。
而罗多尔夫、莱昂这类道德败坏、专门玩弄女性的男人,却一再勾引她。
这样,她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他们的虏获物,最终堕落为不可救药的淫妇。
社会上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导致了她的最终毁灭。
在她寻求爱情和幸福,却沦为别人玩
物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地将丈夫的薄产挥霍殆尽。
这便给高利贷者提供了可趁之机。
唯利是图、精明狡猾的奸商勒乐,看准了包法利夫人的弱点和处境,拿物欲作为诱饵,让她签署一张又一张借据,使她积债如山,而一旦发现她身上再没有油水可榨时,便串通法院,扣押包法利家的财产抵债,并且张贴布告宣布拍卖。
包法利夫人被逼到了家庭破产、身败名裂的绝境。
她求助于情人,情人们推诿搪塞;她求助于求助于税吏,税吏无动于衷;她求助于公证人,公证人却花言巧语企图占有她。
这时的人世,对于包法利夫人来说是那样冷酷无情!在她面前只剩下一条路,就是结束她尚还年轻的生命。
总之,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笔下深刻控诉现实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品读这部名著,我看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中这个自毁的女人,她既不是坏女人也不是圣洁女人,而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一个复杂、丰满、不朽的文学形象。
自始至终,她的幻觉远远要比她的能力强大,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蒙蔽了她,支配着她,令她透支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其实,她向往幸福,向往浪漫,向往全身心入的爱情,这没有错,错的是她那不切实际的幻梦,不断膨胀的欲望;错的是她那不相适宜的家庭环境;错的是她生存的那个残酷的社会环境。
掩卷之余,情不自禁地发出长长的叹息,被情欲灼烧的包法利夫人走向了毁灭,那被物欲烧灼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