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是围绕着浪漫而又凄惨的包法利夫人一生的感情生活展开描写的,这部小说的副题目是“外省风俗”,福楼拜运用精炼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俗。这部小说,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以爱玛为中心的一群人的生活,通过作品,福楼拜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可以从女主人爱玛的爱、恨、情欲,内心的纠结,更深刻体会福楼拜内心的所思所感。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分点进行分析,接下来是分析福楼拜创作这一形象的原因,最后是分析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篇论文,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爱玛;人物形象;社会现状 Abstract: "Mrs. Bovar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Gustave Flaubert, works around the romantic and tragic Mrs. Bovary life feelings life description, vice title of the novel is "provincial customs", Gustave Flaubert uses the refined delicate brushwork for us and the French nineteenth Century provincial social customs. This novel, with the town and the Paris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 describes a group of people centered on Emma's life, works, Gustave Flaubert ex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opinions on the real world, we can from the hostess Emma love, hate, lust, inner entanglements, more deeply understand Gustave Flaubert Heart Institute thinking and feeling. The tex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eroine Emma personality and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Emma characters,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work.Key words: teacher culture,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affects. Key words: "Mrs Bovary" Emma; characters; social status 试析《包法利夫人》爱玛的人物形象 一、前言 法国的19世纪,政治上经历了很多变革,文坛上群星璀璨,著名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品论: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这个世界,能称为完美的人是没有的,那么在文学上的完美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福楼拜的创作为什么能称为完美呢,阅读完《包法利夫人》的译本,反复翻看了前人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和介绍,福楼拜创作的完美,在于福楼拜对作品创作的严谨态度,《包法利夫人》的问世,历时四年之久,对于多产的作家而言,四年写出四十部作品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福楼拜对字句的推敲,精益求精,对片段的描绘,还原了生活的本貌,我想,这就是福楼拜完美的原因。此论文是对《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作品,品读福楼拜。 二、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一)充满幻想,寻求激情的艺术型女人 1、浪漫的贵妇情怀 或许爱玛本该是一个日出被晒,下雨被淋的在田间穿梭的村姑,但由于父亲的疼爱,在爱玛十三岁时,她被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正是在这一所学校,爱玛原本单纯和质朴的心发生了改变。她在这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避开了普通女孩每日缝缝补补的生活,在这里,眼睛看到的是美丽花卉,耳朵听到的是宗教神圣的音乐,弹奏的是优雅的钢琴,还可以品读描绘浪漫而又凄婉纯粹的爱情小说,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摇撼爱玛的心,她渴望纯粹的爱情能降临在她的身上。或许是爱玛天生就爱幻想,渴望浪漫,当她习惯了修道院的生活之后,她的心发生了变化,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描写的,“修女们在训诫过程中,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与永恒的婚姻等概念来进行比较,希望在她的内心深处呼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另外,还有一些拥有浪漫故事的岁数大些的姑娘在修道院中进出,这些梦想的种子在爱玛内心生根发芽,她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试图去勾勒出自己的梦想,爱玛的气质属于多愁善感类型的,她追求的是感情,而不是客观景物^?然而幻想终归是空虚的幻想,爱玛逐渐对修道院的乏味生活感到厌烦,严格的制度与她渴望自由的性格十分不符,所以父亲将其接回了家” [1] 爱玛就是这样纠结的,她向往激情澎湃的生活,平淡的日子只会叫她痛苦,爱玛就如昙花,宁要那一现的绚烂,虽然美好稍纵即逝,也心甘情愿。舒婷的《神女峰》中有这样一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或许这句话来形容爱玛对激情浪漫的寻求是最贴切的。

2、误把鱼目当珍珠,幻想破灭终成恨 爱玛一生当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是让自己成为包法利夫人,结婚只不过出于她对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她急需要一种新生活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以实现自己的幻想。刚开始,她确实为这种新转变感到欣喜,“他起床,她站在窗口,看着他出去,她靠在窗沿上,两盆天竺葵之间,穿着飘飘荡荡的晨衣。夏尔在下面路上,踩着界石扣马刺。她在上面同他说着话,一面用嘴撕下花瓣草叶,朝他吹去,那瓣儿叶儿悠悠地打着转儿……”[2]34这时候,爱玛是在实现自己的幻想,幻想自己是书中的女主角,与她的白马王子共创美好生活,然而,夏尔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医生,他的谈话平淡死板,说出来的见解十分平常,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不会放枪,生活上不拘小节,这样的夏尔与爱玛心中的理想伴侣相差太远,夏尔不是勇猛的爵士,更不是尊贵的王子,而爱玛却有不可磨灭,不容忽略的贵妇梦,她曾经幻想能像书中女主人公一样与相爱的人在月下对饮,吟诗,谈情说爱,当她对夏尔多次失望之后,她多次问自己为何要结婚,为何要让自己在这样的 婚姻中毁灭自己的幻想,她变得矛盾,压抑,用译本当中的原话是这样写的:“她在想,如果出现的是另一种巧合,她有没有可能遇上另一个男人呢?于是,她开始想入非非,相信那些可能发生而并未发生的事情,想象另一种生活,想象那个她并不认识的丈夫。他,当然不同于一般人,应该才貌双全,出类拔萃,富有吸引力。”[2]44我相信很多女人,都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幻想终究是幻想,我们毕竟要接受现实,然而也有一些人,一旦有了某种幻想,就出不来了,我不是爱玛,但我却理解爱玛,她离开修道院就是为了得到小说中所描述的浪漫爱情,但是她却投错了怀抱,夏尔根本无法承受爱玛幻想中那份爱情的重量。 在这里,我想引用一段话来评价爱玛这一位充满幻想的女人,“人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爱是用来谈论的,歌颂的。所以有些诗人很危险,你有没有留心过,诗人写的诗里所歌咏的东西,和他们实际的生活有多大大出入?有些诗人把爱情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但你读他们的传记,却不禁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这岂不是很悲哀吗?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明白爱的意义。他们只是伦理上来认识爱,以为它是非常美丽的一件东西,但是爱的真相乃是:它是世上最实际的东西。”爱玛就是一个活在诗中的女人,她不懂,真正的爱是很实际的,要落实到生活细节当中,脱离了生活去寻爱,终究是空梦一场。

(二) 被爱与欲望吞噬的矛盾女人 在上面我也已经提过,爱玛曾经想要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她努力操持好家里的一切,那段时间的爱玛,确实是《圣经》中所写的才德妇人,她是丈夫的冠冕,让包法利先生在外头能够风光体面,不久之后她便对丈夫夏尔感到失望,这种失望的情绪在参加了侯爵的宴会后达到了顶峰,她在侯爵家度过了一个小说中所描绘的美好夜晚,她的心和那些参加宴会时穿的服饰一样,既然经受了富贵的摩擦,也便带上了某种不可磨灭的东西。[2]55有一些人当她绝望的时候,她不是崛起,而是任由自己坠落,爱玛便是一个这样的人,这一点在她后来怀孕这一件事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期待过孩子的到来,有过做一个好母亲的冲动,想生一个儿子替自己扬眉吐气,想让儿子出生时能睡在一个吊式的摇篮里,有玫瑰红的绸帘,就像宫殿的王子一样,可是家里支付不起这样的费用,再后来,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她转过脸,昏了过去,她寄希望于儿子的梦想瞬间破碎了,因此她只能将梦想寄予情人了,她终于出轨了,她在情夫那里寻求激情,放纵自己的肉欲,与情夫花前月下,互诉相思之苦,这时候的爱玛,她在矛盾中快乐,一面是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甚至是包袱的丈夫女儿,一面是实现了自己愿望的情夫,她知道这与伦理相悖,可是她顾不上了,压抑了太久,此刻的她很快乐。 我们从传统伦理观念来看,爱玛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背离了家庭,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大恶,但是我们评价文学形象需要从审美角度来看,爱玛去追求理想的途径是理想转嫁型的,她对自己渴望的情人不断追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因为她始终希望情人可以给她带来理想的生活,因此,究其原因,爱玛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