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学习即回忆:柏拉图给自己的认识论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迷雾。
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
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本质,这个本来深刻的哲学见解被他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
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认识就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黑格尔认为,学习即回忆是在比喻和寓言的意义下说的,绝不可以像神学家那样去追问是否人在生前已经有了知识,它存在于什么地方。
回忆说是对苏格拉底追求“一般”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是由神职人员组成的教学机构,在里面给修士和修女上课。
修道院学校,在西元五世纪成立,最先是以教育僧侣和修女为目的,后来才扩展成也教育一般民众。
修道院学校教授七艺,或称三门普通学科(数学、辩证法、修辞学)和四门高级学科(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他们为之后的教育机构培养了教师人材,也因此是中古世纪大学的前身。
3、《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创作的多传本长篇小说,是一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
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淳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
4、夸美纽斯直观性的原则:第一次从感觉论出发来论证直观教学。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直观—教学工作的“金科玉律”。
论证直观原则的正确性:第一、直观是一切知识的起点;第二、直观能够提供知识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可靠证明;第三、直观可以增强知识的巩固性。
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教学原则,把学校从文字教学的绝境中引导到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的广阔道路上,这在方式具有革新意义,对后来普通教育的发现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恩物: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
它们的首次使用是在勃兰根堡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儿园中。
福禄贝尔强调在童年进行自由游戏的重要性。
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
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6、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
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的优越的城邦。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
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7、基督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这是罗马帝国正处在强盛时期,被奴役、被压迫、被征服的人民,在强大的帝国政权下几乎不可能做出有效的反抗,便到宗教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基督教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于罗马帝国的一个形省---巴勒斯坦。
早期的基督教宣称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号召教徒之间患难与共,互相周济;宣传相信基督教的人将会得到拯救,进入极乐世界!这种教义宣传对被压迫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8、城市学校:从十一二世纪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城市重新形成,进而产生了市民阶层,他们具有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并反映在教育上,而当时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城市学校由此发展。
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如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
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打破了交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9、教育性教学:由赫尔巴特提出,他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在探索如何达到这种目的时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也指教育的基本原则,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和内在联系,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应保持一致,这种观点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他把教学与教育完全等同起来,具有一种机械化的倾向。
10、福禄贝尔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主要体现福禄贝尔关系创造的原则。
实际上,作业是要求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做这些工作需要较高的技巧,必须在学会摆弄恩物后才能进行。
简述1、新教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教虽然有不同教派,但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
新教强调个人而不是教会在宗族生活中的地位,否认教会的绝对权威;认为上帝与教徒的沟通不必以教会为中介,教徒可通过个人对《圣经》的独立阅读和理解,通过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来获得上帝的恩典;不是教皇、教会,而是《圣经》才是唯一的权威,“《圣经》而且只有《圣经》才是新教徒信奉的宗教。
”新教实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它对大一统的教皇统治有强大的消解作用,。
新教进而怀疑和指责天主教教义。
新教要求以原始基督教义取代中世纪教会教义,以古代教会为楷模革新天主教会。
2、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德育,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随后发展,进而爱双亲,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在逐步扩大到爱所有的人,爱全人类。
智育,教形词是一切事物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人们认识的基本要素,一切课程和教学内容都要以各自的要素为核心。
体育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3、简要回答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1明了:一个表象出现,兴趣活动产生注意,学生处于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清晰地表象,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合:新表象激起原有观念,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教师应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系统: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4、简要回答马克思的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达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阶级划分,全面占有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向全体社会成员施以普遍的全面教育,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德育,以及实行教育与真正自由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式。
5、简要回答福禄培尔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是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1游戏与歌谣: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母亲与儿歌中,书中系统介绍了通过歌谣及相关游戏活动教育婴幼儿的方法。
○2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3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要求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4运动游戏:建立在儿童摹仿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活动的基础上,如小河蜗牛等○5自然研究:研究自然的旅行6、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不同之处○1从教育目的来讲,斯巴达教育是为培养保家卫国的勇士,而雅典教育培养从事不同职业的具有智慧公正品质的公民○2从教育内容上来讲,斯巴达以单一的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为主,而雅典教育内容呈现出多元化,不仅有军事体育教育,也重视文化艺术知识的教育。
○3从教育方法上来讲,斯巴达以说教训斥鼓舞鞭打的简单粗暴的方式为主,雅典则以相对柔和多元的启发诱导方式进行教育○4从教育管理上来讲,斯巴达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掌控,公民7岁后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5斯巴达与雅典不同,非常重视女子教育论述题1、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1)他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他从儿童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
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
只有三种教育圆满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
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能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这个概念不同于“公民”或“国民”,“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平等的、自由的、自食其力的、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3)在方法上,首先要正确看待儿童,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小绅士、小大人,看成上帝的产物、成人的玩物。
其次要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
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就是所谓的“消极教育”,但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观察自由活动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4)在自然教育的实施上,他分为婴儿期教育、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四个时期,还提出女子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