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记忆
理解
应用
一、测评的三个层次
(一)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反应。记忆
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例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记忆测评有三个方面:
广度 记忆测评
准确性
持久性
主要内容
又叫记忆范围, 对某方面知识的 对某方面的知 指对某方面的 再现没有任何歪 识保持的时间 知识所能复现 曲、遗漏和附会。的长短。 的数量。
4.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 (1)操作测验的发展:理论上的缺陷和实际上的需要,所
以就有操作测验的问世和发展。 (2)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这是心理测验方式的极大进步,
也扩大了测验的应用范围。 (3)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韦克斯勒所编的学儿童、学
龄儿童、成人智力量表。
(4)人格测验的发展:心理测验的另一领域是涉及情感或 行为等非智力方面的人格评估,通常包括对性格、气质、 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的测量。
第四章 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 心理测验、面试与评 价中心技术是现代人 员素质测评的三种主 要方法,其中心理测 验的应用最为方便和 常见。
第四章 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 第二节 知识测评方法 第三节 技能测评方法 第四节 品德测评方法 第五节 其他素质测评方法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
一、心理 测验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验思想 •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5)现代西方心理测验的发展,受到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以及统计方法的改进的极大影响。
(四)现代心理测验在中国的发展: 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心理测验的发展 1. 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2. 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
6. 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 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7. 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心理测验的发展 1. 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
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2. 1989年,成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验专业委员会,标志
测验课,并用心理测验试测投考该校的学生,这便是中国 正式开始的科学心理测验; 3. 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成为中国 最早的心理测验专著;
4.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 考尔来华讲学,并主持编制心理测验事宜;
5. 1924年,陆志韦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 书》,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心为甚”。 • “称一称,然后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知道长短。事物
都是这样,人的心灵更是如此”。 • 明确指出了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与物理现象一样,具有
可测量的特性。
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的思想,包含着典型的 东方文化特点: (1)均为描述性的,没有定量的标准; (2)往往将心理特点与道德观念联系起来 (局限性)。
动结果的测评; 智力测验主要测评认知活动中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
是对认知过程或认知活动的整体测评; 能力倾向测验是对人的认知潜在能力的测评,是对
认知活动的深层次测评。
2.根据测验目的分类
描述性
预测性
心
诊断咨询性
理
测
挑选性
验
配置性
计划性
研究性
3.根据测验的材料特点
4.根据测验的质量要求
文字性 非文字性
基本方法 回忆法
再认法
内容
又叫复现法,被测评者把自 要求被测评者把特
己所具有的知识以某种方式 定的知识与其他知
再现出来。
识区分开来。
注意:一般来说再认的知识量要大于回忆的知识量。回 忆法比再认法更难些。
(二)理解
• 理解是人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关系,进而揭露 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 知识的理解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方式 ,有 时是要把某一事物归入某一范畴,归入相应的概 念,回答“这是什么”;有时要揭露现象的本质; 有时是要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时是要确 定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有时是要阐明逻辑的依据; 有时是要确定物体内部的构造和组织。
• 2.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 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 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于知识的记忆测评有三个方面:
• 从记忆层次测评知识有两种基本方式: • 回忆法和再认法。
3.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与助手西蒙在《心理学年报》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 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比奈-西蒙量表 自1905年发表后,在1908年修订,1908年量表题目总 数达到了59个,所有测题按年龄分组,组别从3-13岁, 测验的结果用“智力水平”表示,但其通常翻译和提法为 “智力年龄”。后又经1911年修订一次。
限制反应型 自由反应型
3.按测验作答结果的评定形式分 主观型 客观型
5.从测验反应场所看
一般测验 情境测验 观察评定测验
4.从作答方式看
纸笔测验 口头测验 操作测验 文字测验 图形、符号、实践测验
第二节 知识测评方法
• 1.对于知识的测评有多种方式:心理测验、面试、情境测 验、试用等,但其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形式是心理测验。
塞国恩(E.Sequin)训练智力落后者的先驱
(4)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开始致力于推动建立鉴别不能适应 正常学校学习但是可教育儿童的方法,鉴别出后安排接受 一系列特殊教育课程。比奈与“儿童心理学研究会”的同 事们努力推动法国公共教育部开展一项促进智能不足儿童 学习能力计划,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成 立是心理测验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1796年,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皇家天文学家N·马斯林基因为 其助手金内布鲁克观察星体通过的时间比自己晚了0·8秒钟, 就断定他“师心自用,不依法行事”而将其辞退。20年后, 另一位天文学家贝塞尔对这一事件作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 不可避免的个人观察误差。
(二)科学心理测验产生的原因
1.对智力落后者分类和训练的早期关注 (1)心理测验产生的最初原因:对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人治
5.心理测验是一种力求客观化的测量 • 从上述所有测验都可以看出,这些测验所采用的种种
技术,例如机器评分,简答、填空、选择等客观性试 题,都要尽可能排除主观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测验不可能完全客观化。
三、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形式 (一)种类 1.根据测验的具体对象分类
分为认知测验与人格测验。这是最通用的一种分类。 • 认知测验测评的是认知行为,而人格测验测评的是社会行
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 一个心理实验室,主要目标是要寻求人类行为的共同规律。 实验中发现,不同被试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不同。而且这 种差异不是偶然错误,而是由于个人能力上的真正差异—— 对个别差异的确定。 冯特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引发了个别差异的研究
标准化 非标准化
5.根据测验的实施对象
6.根据测验中是否有时间限制
个别测验 团体测验
速度测验 难度测验 最佳行为测验 典型行为测验
7.根据测验应用的具体领域
教育测验 职业测验 临床测验 研究性测验
(二)心理测验的形式 1.按测验目的与意图表现的程度划分
问卷法 投射法 2.根据测验时被测评者反应的自由性划分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工 厂大量雇用童工,为了使低能者能寻找互维生的职业,政 府要求雇主每雇用20名童工,必须带雇一名低能者。为了 设法使低能者尽可能适应工厂的要求, 1837年,法国医生 塞国恩(E.Sequin):创建了第一座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 学校,1846年出版《白痴:用生理学方法诊断与治疗》一 书。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给心理测验 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
19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欧洲人道主义思想的广泛 传播,人们对低能者和精神病人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 开设了一些医院专门护理和医治精神病人。这就在客观上 要求鉴别各种心理疾病。
(三)心理测验的发展 1. 1883年,英国优生学家高尔顿(F. Galton)在《人类
2. 1890年,美国个性心理学家卡特尔(J. M. Cattell) 从师冯特。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 量》的论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 中。介绍了他编制的第一套心理测验试题。这套测验 共10个题目,主要测量个体的感觉能力与动作过程。 1894年,卡特尔首先用各种测验测量哥伦比亚大学 的学生,使测验走出实验室直接应用于实际。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 报告,首先,实验者记忆100个陌生单词,然后如图所示:
艾 宾 浩 斯 遗 忘 曲 线 图
横坐标:时间(天); 纵坐标:学习的知识保持量(记忆的数量)
• 1.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 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 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 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1.从理解层次测评知识,应该从理解广度、深度、 复杂程度等不同角度进行衡量。
广度 深度 复杂程度
知识点相关范围 对知识点理解的系统性 知识点与其众多知识关系
3.心理测验是对模拟行为的测量 • 心理测验的行为样组不一定是真实行为,而往往是概
括化了的模拟行为。 是一种间接的行为反应。 4.心理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 • 所谓标准化,在这里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