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者严复信(faithful)忠实准确的传达原文的内容。
达(expressiveness)译文通达顺畅雅(elegance)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1.翻译“隔尘”观认为译文与原文“隔尘弥多”,“去真滋远”。
他反对转译,认为翻译只是权宜之计,要了解西方文化,最好是学西文,直接体验西方社会的生活,阅读西文原著,这样做不仅能真实地了解西学,所读书目也不受限制。
严复的不可译观反映了他对语言、文化和翻译本质的认识,体现了他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包含着鼓励国人学习外语的良苦用心。
2.翻译版权思想严复指出,从精神上来说,著译者劳心劳力,理应得到重视与保护;从经济上说,得到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可以免去著译者的后顾之忧;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著译新书是开启民智、强盛教育的前提,如果著译者因为权利得不到保护而放弃这一工作,那么,对国民教育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将是严重的阻碍。
3.翻译管理理念严复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的“总办”,起草和制订过《译书局章程》,对翻译机构中岗位的设定和人员的分工合作、具体的计酬办法、翻译合同的拟订、译名的统一,等等,有一整套具体可行的想法和管理方案。
《章程》分四个部分。
“局章”和“薪俸”部分规定,“总译”挑选外国中小学教科书,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估定翻译的稿费和所需时间,并按照译者的专长来分派任务。
林纾翻译风格:速度快、自由式古文、林译小说的语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文,小说中出现很多白话、外来语和欧化句法。
他继承了传统古文的长处,又冲破了古文的严格定律,在词汇、句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意译、忠于原文不足之处:讹的毛病、不忠于原文、对原文删减或增加翻译的影响宣扬爱国精神、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观、新的生活和艺术理念、推动新文化运动归化,意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是林纾采用的基本的翻译主张。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归化法源于“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这一著名翻译论说。
林纾的翻译是运笔如风,“所难者不加窜点,脱手成稿”,“能限一时许就千言,不窜一字”。
林语堂Lin Yu Tang insisted that translation is a creation,it is an art.In his opinion,transl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oth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林语堂创新性的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翻译。
翻译的问题,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倘若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解剖为立论根据,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Faithfulness(忠实)1.not word by word translation,but sentence translation2.not only express the ideas,but also the spirit;pay attention to extend meanings.3.absolutely faithfulness is impossible.非字译,需传神,非绝对,须通顺Smoothness(通顺)1.base on sentence(以句子为本位)2.according to Chinese psychology completely(完全根据中文心理)Beauty(美)林语堂指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需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该讲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去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去对他,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文体形式之美梁实秋忠实既指忠实原文的内容, 也指忠实原文形式。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兼得时, 更加注重形式。
梁实秋追求的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美学风格, 崇尚“文贵在简约”, 认为美文的效果并非通过词藻美来实现, 而是力求言辞巧妙恰切, 使作品“行远”。
情感表达上遵循: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的美学原则, 不主张人的自然情感的直露的发泄, 这种方式使得他的译文在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典雅的艺术特征。
述中之作:以莎原文为依据,同时考虑到作者意图,作品意图和读者意图的有机结合。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文学的基本内容是基本的普遍的人性,文学要求纪律,亦即理性的节制。
梁实秋的翻译方法是直译再加注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文艺思想:人性humanity 理性rational 自由的人格free personality翻译特点:直译,忠实于原文;全译,决不删略原文独到之处:一是加了注释二是每剧前都加了序言钱钟书典雅的文言行文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二露出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的于‘化境’了”。
诱“诱”即“媒”讹翻译中的“失真”和“走样”化转化、规化、“化境”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杨宪益Faithfulness and fluency忠实和通顺Intergr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with emphasizing the previous one.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Integr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ith emphasizing the later one.归化与异化相结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王佐良王先生认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的翻译风格也具有“忠实达意”的特点。
他曾总结:翻译的前提是要能够深入理解原文并能巧妙地运用目的语言的表达方式。
同时,他也认为翻译的理论不能永远停留在只是津津乐道于前人总结的“信、达、雅”三个字上,而应“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这也是王作良先生在翻译上追寻的最高目标。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多优美雅致,在翻译实践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和四字格的翻译方法。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王佐良对翻译十分重视,他认为“翻译天生是比较的、跨语言的、跨学科的,必须联系文化、社会、历史来进行”。
跨文化Culture and Translation王佐良提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译者不仅要了解本国的文化,还要了解外国文化,包括诸多方面。
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找出原文与译文的真正对等词。
Stylistics and Translation王佐良于1980年结集出版了《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开我国英语文体研究之河。
他认为:翻译应将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文体会有所启迪。
在论述词义、文体和翻译的关系时,他指出:译者不仅要识别原文中的语言变异,还要在译文中再现这种语言变异。
Translation of Poetry他认为诗歌的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王佐良,1989:3)。
他不主张把外语中的意象简单地用中文熟语代替,认为译文应该保持新鲜,有—定的洋味。
在诗歌翻译方面,他提出,不论是翻译外国诗歌或中国诗歌,不仅要在音韵和节奏等形式因素上接近原作,而且应忠实原作的风格和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
他认为译者应该选择与自己风格相近的,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译,注重与原诗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他认为要以诗译诗,形式上尽量接近,而诗的意境,形象和比喻都很重要,有时可以做必要的变通以保持整首诗的效果。
他坚持认为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
他从诗艺和语言的角度来看待诗歌翻译,认为诗人译诗有利于他的诗歌创作。
文化意识、神似、读者之上许渊冲翻译思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优化论: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1、信”:忠实--“三确”:正确,准确,明确2.“达”:通顺--“三用”--通用,连用,惯用,即“译文应该是全民族目前通用的语言,用词能和上下文连用,合乎汉语的惯用”3.“优”:扬长避短,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以诗译诗、文字优美兼顾双语、韵律和谐体现诗美、意象传达力求完整葛浩文(loyalty)忠诚translation as betrayal(翻译即背叛)事实上, 翻译即背叛的特征是基于翻译不可能完全对等的基础上产生的。
没有哪个翻译能够达到与原文完全一致。
翻译就像读诗, 每个人在读诗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融合进去, 有的是认同、有的是反对、有的是延伸。
翻译的过程必然涉及到变化。
translation as rewriting(翻译即重写)translation as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翻译涉及到将一个社会群体的思想用另一个社会群体的语言来表达, 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化解码、重新编码、编码的过程。
由于当今社会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接触越来越多, 多元文化思考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功能对等是指从语义到风格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中用最贴近、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其理论核心在于:从源语的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它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奈达就翻译过程提倡四步式,即: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