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热病(脓毒症)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是各种严重感染、休克、创伤、烧伤、缺氧、再灌注损伤及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重要原因。
本症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因其以炎症反应、发热为主要特点,大多数学者将其归为“外感热病”或“温热病”范畴,认为脓毒症是温热病邪热炽盛,深入营血,与血互结,迫血妄行;或因外伤、产伤等气血虚损,不能充盈脉道,血行缓慢而夹瘀;无论是瘀热阻络还是血虚夹瘀,均导致气血失调,血流瘀滞,瘀毒互阻脉道,脉络失和。
此毒既有外来者,来自六淫之邪,时疫之气,又有内生者,来自体内水精代谢失常。
一、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姜良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2001 年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关于脓毒症诊断的新标准进行诊断。
Levy M M ,Fink M P,Marshall J C, et al . 2001 SCCMES ICMö ACCPöA TSö S 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 . Crit Care Med, 2003, 31: 1250-1256.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的形成,多是由于外邪侵袭,或素体亏虚,有服感外邪、
严重创伤等,致使热毒炽盛,脏气耗伤,气滞血瘀,痰饮内生,瘀毒互结,腑气不通,阴阳失调,甚至阴阳离决所致。
根据病程中的证候表现不同,可分为下列证型
1、毒热内盛证
症状:高热持续不退,烦躁,神昏,恶心呕吐,痰热壅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救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30 生地黄15 犀牛角(水牛角代)30 黄连 6 栀子15 桔梗10 黄芩10 知母15 赤勺15 玄参15 丹皮15竹叶15 甘草
中成药:醒脑净注射液静脉滴注,紫雪丹内服。
疗效评估:该类证型多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此时正气与邪气均正盛,故证见高热、烦躁,舌红脉数,甚至神昏,明显实证之像。
当以清热解毒,泻火救阴为治法。
清瘟败毒饮方剂中,生石膏、生地黄、犀牛角(水牛角代)均为寒凉之品,配以竹叶等物,可有效改善该类证型的证候。
既往大量临床研究包括古人的应用经验表明,外感热病之毒热内盛证时,清瘟败毒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神昏时,也可予醒脑净注射液静脉滴注,动风且便干者用紫雪丹口服或者鼻饲,疗效确切。
2、瘀毒内阻证
症状:高热或神昏,或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迟或沉
弦。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逐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桃仁 6 红花 6 川芎9 白芍12当归12 生大黄粉6 犀牛角(水牛角代)30 生地12 丹皮9 黄芩10黄连6
中成药:醒脑净注射液配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疗效评估:该类证型也是主要出现在外感热病的初期,同样表现出实证为主,但血瘀明显。
故临床治疗中重在解毒、活血。
桃红四物汤合犀角地黄汤可以很好的发挥清热解毒、活血逐瘀之功效。
中成药醒脑净注射液配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也可起到类似的效果,在合并有神昏时,后者组合疗效更佳。
3、气阴耗竭证
症状:身热骤降,烦躁不安,颧红,神疲气短,汗出,口干不欲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敛汗潜阳。
方药:救逆汤加减。
太子参30 麦冬10 干地黄10 生白芍15 阿胶1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炙甘草6中成药:醒脑净注射液配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
疗效评估:该类证型主要见于外感热病的后期,由于迁延日久,正气虚衰,邪气渐盛,气阴耗竭,病情严重,治疗较为棘手。
故当以益气养阴,敛汗潜阳为治法。
由于气阴耗竭,故重用益气滋阴之品,我科临床应用经验表明救逆汤可改善气阴耗竭证
的相关证候,减少并发症。
4、阳气暴脱证
症状:喘急,神昏,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舌淡苔白。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本。
方药:四逆汤加减。
附子10 人参15 干姜6 麦冬15 五味子15 甘草6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或参附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
疗效评估:此为外感热病之重症,属中医脱证范畴,难以救治,需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二)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1、毒热内盛证和瘀毒内阻证:两者均表现为实证为主,可予单方大黄粉或者承气汤加减直肠内滴入,以通腑泄热,排除体内之瘀毒。
疗效评估:本科实用结果表明,该法可改善病人的胃肠功能,避免胃肠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2、气阴耗竭证和阳气暴脱证:两者为外感热病的后期,乃重症,病情凶险,且阴阳具损,此时不宜行中药直肠内滴入,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三)内科基础治疗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源,应用抗生素;积极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保护胃肠功能;营养及免疫支持等治疗。
(四)护理调摄
1、一般护理患者安静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风寒;测定体温脉搏,每天 4 次;查看舌苔,每日 1 次;饮食应清淡,忌油腻及鱼虾腥荤等生12痰助热之品,禁烟酒。
2、辩证施护恶寒者保暖,汤药宜热服,取微汗,忌大汉;观察病人出汗部位、性状及体温变化;观察饮水多少,喜冷喜热,二便情况,以判断邪之进退。
阳气暴脱:喘急,神昏,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阳脱之危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尽快开辟静脉通路,准备急救用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并随时给以相应的处理。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外感热病(脓毒症)在现代社会中,其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大多数病人通过中西医的治疗可以获得痊愈,但应该看到仍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病情在进展加重,沿着脓毒症-SIRS-MODS 的主线发展变化,甚至导致死亡的结局。
究其原因,主要是机体正气虚衰,邪气旺盛,最终要么气阴耗竭,要么阳气暴脱,而进展之外感热病的严重阶段,此时由于病程迁延日久,或者机体正气、气血阴阳损耗,正不胜邪,导致治疗棘手,难以取得良好疗效。
针对上述原因,为避免疗效不佳甚至患者死亡的被动局面出现,应充分应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以及“既病防变”的原则,辩证论治,及早中医干预,同时注重扶正固本,益气养阴等治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必要时及早联合现代医学,利用现代医学技术,
积极抢救病人。
建议可开展着重在中医药防治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方面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研究,提供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