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教好书育好人
通过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如何在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呢?我觉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使全体学生得到身心协调的终身发展。
下面,谈谈我的学习、实践体会。
一、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
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
民主平等的环境能让学生在老师的面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语言上的沟通则是心灵上沟通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师生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是建立在民主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
例如,当老师在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这不仅不会损害老师的形象,相反倒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大胆发言,勇于向老师说“不”,积极表达自己的新看法新观点新主张,力求把课堂变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论坛。
二、利用课堂人文资源,让学生完善自我。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语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结,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首先要倡导师生之间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剖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人文资源,指导学生“人”的学习,促进学生“人”的发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人本对话,挖掘教材人文因素。
如教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在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况,通过反复诵读深刻感受到那深沉的母爱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艾青心中的乳母和你们心中的母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比较来增强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尊重之情,进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关心环境、关心社会的人性精神和人道主义。
其次要调动学生与教材之间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并引
导学生结合文本对照自我、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
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
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我们不应该只为了今天的所谓的质量而肆意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仅有的微薄智力全部挖掘出来,让“黔驴技穷”。
就像没有计划的乱开采矿产资源一样,用干吃尽,总有一天会枯竭的。
我们要学会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充分结合各学生的个性特点,切实以“人性化”为原则,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投入程度、对知识的态度如何、对本节课的兴趣大不大,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情感、态度的投入相符合。
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看看课教学内容能否触及学生灵魂,要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个性重新审视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务必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好书育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