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讲道家文化与道家美学PPT课件
第六讲道家文化与道家美学PPT课件
老子像
(1)老子的本体论美学: “道”、“气”、“象”的纯粹美学 视界
《老子》21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 信。”
释义:“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它在冥冥中产生 “气”(即“精”)、“象”等。比起“道”的 本体性存在,“气”是由“道”产生的混沌的 “一”,而“象”则是“气”化为“二”(阴与 阳)后的具体的东西。
释义:上述对话里,惠子是逻辑的胜利者,庄子是 美学的胜利者。“请循其本”道出了庄子美学的最 高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 自然本源性的自由(“逍遥游”)存在境界。只有 这种境界才是天地之“大美”境界。庄子说:
“ 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
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 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 也。”(《庄子•知北游》)
因此,“道”和“气”是“象”的根本,离开了二 者,“象”就成了无生命的东西。反过来,对“象” 的关照不能停留在其表面,而要进入到对“气”、 “道”的关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象”的生 命。
受此种观念的影响,中国美学认为,一切审美形象, 都必须能体现蕴藏在其后面的宇宙、自然之道,揭 示出其生命的本体,才配称一个艺术形象;反过来, 对艺术形象的审美,不是把握其外在的形式美,而 是透过形象把握到艺术形象的本体和生命。
(2)老子的认识论美学: 美与丑相区别而成就自身
《老子》2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释义:这段话表明,“美”只有在与其对立面“恶” (丑)善相区别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同理, 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低、长与短也只有 在相互区别中才能成就自身。
庄子歌颂天地自然无声无息、孕生万物而不彰之 “大美”,认为在这种大美境界里,你听不见叽 叽喳喳谋划的声音,看不见忙忙碌碌奔走的身影, 人们不争巧,不图功,不忙利,不把仁义挂在嘴 上,不把道德悬在心理,但四时运行,万物生长,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而宁静。这是人类一副理想的 美学图景。
(2)庄子自然美思想
(3)老子的存在论美学: “有”与“无”、“虚”与“实”统一
《老子》11章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与“无”、 “虚”与“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 才能流动变化,才能成为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老 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极大。“虚 实结合”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一条重要原 则,也是后世中国审美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
第六讲
道家文化与道家美学
1.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 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字重耳,号老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传说老子生下来就有白眉 白胡,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著有《道德经》,为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 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释义: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强调“法天贵真”, 反对人为雕琢之美。认为“牛马四足,是谓天; 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以人灭天,……是 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代 董源:《潇湘图》
(4)老子的体验论美学: “涤除玄鉴”
《老子》10章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释义:“涤除”就是洗去尘垢,即祛除人们的 各种主观欲念和成见,使头脑变得象镜子一样 明亮;“玄”就是“道”,“鉴”就是观照。 “涤除玄鉴”命题讲的一个基本意思是:要实 现对“道”的观照,就必须祛除主体内心的各 种杂念,保持内心的虚静。
(3)庄子的相对主义美学思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 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
老子同时对这个命题做了注释:“致虚极,首静 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章) 这个命题经后世美学家发挥挪用,成了人们进行 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审美体验和的必要条件, 为后世美学家和艺术家所广为推崇。
例如:刘勰强调文学构思就是“陶钧文思,贵在 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宋代画家郭熙强 调为了发现美的自然,画家必须具有一颗“林泉 之心”、“万虑消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中国绘画讲求画面留有巨大的虚空,认为“空则灵 气往来”;中国书法讲求“计白当黑”,在“白” (无)中呈现汉字字体的灵越飞动;中国园林、中 国建筑讲求布置虚空,“虚而万景入”,尽量不阻 断人与宇宙自然的天然联系……直至后世中国美学 的最高范畴“意境”的诞生,都直接受到老子这一 思想的影响。
元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局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 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2.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 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说在河南 省商丘市)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 者。曾做过漆园小吏;家贫,以打草鞋为生。
庄子像
(1)庄子“与道合一”的本体 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