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江苏高考试题汇编(三角函数1)(2010江苏高考第10题) 10、定义在区间⎪⎭⎫⎝⎛20π,上的函数y=6cosx 的图像与y=5tanx 的图像的交点为P ,过点P 作PP 1⊥x 轴于点P 1,直线PP 1与y=sinx 的图像交于点P 2,则线段P 1P 2的长为_______▲_____。
(2010江苏高考第13题)13、在锐角三角形ABC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6cos b a C ab+=,则tan tan tan tan C C AB+=____▲_____。
(2010江苏高考第17题) 17、(本小题满分14分)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AE 的高度H(单位:m ),如示意图,垂直放置的标杆BC 的高度h=4m ,仰角∠ABE=α,∠ADE=β。
(1)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α、β的值,tan α=1.24,tan β=1.20,请据此算出H 的值;(2)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认为适当调整标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 (单位:m ),使α与β之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
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m ,试问d 为多少时,α-β最大? (2011江苏高考第7题) 7、已知,2)4tan(=+πx 则xx2tan tan 的值为__________ (2011江苏高考第8题)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与函数xx f 2)(=的图象交于P 、Q 两点,则线段PQ 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 (2011江苏高考第15题)15、(本小题满分14分)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为c b a ,,(1)若,cos 2)6sin(A A =+π求A 的值;(2)若c b A 3,31cos ==,求C sin 的值.(2012江苏高考第11题)11.设α为锐角,若4cos 65απ⎛⎫+= ⎪⎝⎭,则)122sin(πα+的值为▲. (2012江苏高考第15题) 15.(本小题满分14分) 在ABC ∆中,已知3AB AC BA B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g g . (1)求证:tan 3tan B A =; (2)若5cos C =,求A 的值.(2013江苏高考第1题)1.(5分)(2013?江苏)函数y=3sin (2x+)的最小正周期为 .(2013江苏高考第15题)15.(14分)(2013?江苏)已知=(cos α,sin α),=(cos β,sin β),0<β<α<π. (1)若|﹣|=,求证:⊥;(2)设=(0,1),若+=,求α,β的值. (2012江苏高考第18题)9第题图18.(16分)(2013?江苏)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 处下山至C 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 沿直线步行到C ,另一种是先从A 沿索道乘缆车到B ,然后从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 处下山,甲沿AC 匀速步行,速度为50m/min .在甲出发2min 后,乙从A 乘缆车到B ,在B 处停留1min 后,再从匀速步行到C .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m/min ,山路AC 长为1260m ,经测量,cosA=,cosC=(1)求索道AB 的长;(2)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3)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答案】(2010江苏高考第10题) 10、定义在区间⎪⎭⎫⎝⎛20π,上的函数y=6cosx 的图像与y=5tanx 的图像的交点为P ,过点P 作PP 1⊥x 轴于点P 1,直线PP 1与y=sinx 的图像交于点P 2,则线段P 1P 2的长为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三角函数的图象、数形结合思想。
线段P 1P 2的长即为sinx 的值,且其中的x 满足6cosx=5tanx ,解得sinx=23。
线段P 1P 2的长为23(2010江苏高考第13题)13、在锐角三角形ABC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6cos b aC ab+=,则tan tan tan tan C C AB+=____▲_____。
[解析]考查三角形中的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等价转化思想。
一题多解。
(方法一)考虑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对于角A 、B 和边a 、b 具有轮换性。
当A=B 或a=b 时满足题意,此时有:1cos 3C =,21cos 1tan 21cos 2C C C-==+,2tan2C =,1tan tan 2tan 2A B C===,tan tan tan tan C CA B+=4。
(方法二)226cos 6cos b aC ab C a b a b+=⇒=+,2222222236,22a b c c ab a b a b ab +-⋅=++=2tan tan sin cos sin sin cos sin sin()1sin tan tan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C C C B A B A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由正弦定理,得:上式=22222214113cos ()662c c c c C ab a b =⋅===+⋅ (2010江苏高考第17题) 17、(本小题满分14分)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AE 的高度H(单位:m ),如示意图,垂直放置的标杆BC 的高度h=4m ,仰角∠ABE=α,∠ADE=β。
(3)该小组已经测得一组α、β的值,tan α=1.24,tan β=1.20,请据此算出H 的值;(4)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认为适当调整标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 (单位:m ),使α与β之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
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m ,试问d 为多少时,α-β最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三角形的知识、两角差的正切及不等式的应用。
(1)tan tan H H AD AD ββ=⇒=,同理:tan HAB α=,tan h BD β=。
AD—AB=DB ,故得tan tan tan H H h βαβ-=,解得:tan 4 1.24124tan tan 1.24 1.20h H αβα⨯===--。
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 是124m 。
(2)由题设知d AB =,得tan ,tan H H h H hdAD DB dαβ-====,()H H h d d-+≥(当且仅当d =取等号)故当d =tan()αβ-最大。
因为02πβα<<<,则02παβ<-<,所以当d =α-β最大。
故所求的d是。
(2011江苏高考第7题) 7、已知,2)4tan(=+πx 则xx2tan tan 的值为__________ 解析:22tan()11tan tan 1tan 44tan tan(),2tan 443tan 229tan()141tan x x x x x x x x x xππππ+-+-===++(-)===-(2011江苏高考第8题)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与函数xx f 2)(=的图象交于P 、Q 两点,则线段PQ 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72,,2,41234T A πππω==-==22,,33k k πϕπϕππ⨯+==- (2011江苏高考第15题)15、(本小题满分14分)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为c b a ,,(1)若,cos 2)6sin(A A =+π求A 的值;(2)若c b A 3,31cos ==,求C sin 的值.解析:(1)sin()2cos ,sin 3cos ,63A A A A A ππ+=∴=∴=Q(2)22221cos ,3,2cos 8,223A b c a b c bc A c a c ==∴=+-==Q由正弦定理得:22sin sin c cA C=,而222sin 1cos ,3A A =-=1sin 3C ∴=。
(也可以先推出直角三角形) (2012江苏高考第11题)11.设α为锐角,若4cos 65απ⎛⎫+= ⎪⎝⎭,则)122sin(πα+的值为▲. 【答案】50217【解析】根据4cos 65απ⎛⎫+= ⎪⎝⎭,2571251621)6(cos 2)32cos(2=-⨯=-+=+παπα, 因为0)32cos(φπα+,所以25242571)32sin(2=⎪⎭⎫⎝⎛-=+πα,因为9第题图502174sin)32cos(4cos)32sin(]4)32sin[()122sin(=+-+=-+=+ππαππαππαπα.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角的灵活拆分、二倍角公式的运用.在求解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角的取值情况,切勿出现增根情况.本题属于中档题,运算量较大,难度稍高. (2012江苏高考第15题) 15.(本小题满分14分)在ABC ∆中,已知3AB AC BA B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g g .(1)求证:tan 3tan B A =;(2)若cos 5C =求A 的值.【答案及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与数量积运算、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三角恒等变形以及向量共线成立的条件.本题综合性较强,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灵活运用,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的运用,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今年的高考命题趋势看,几乎年年都命制该类型的试题,因此平时练习时加强该题型的训练.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适中. (2013江苏高考第1题)1.(5分)(2013?江苏)函数y=3sin (2x+)的最小正周期为 π .考点: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其求法. 专题: 计算题;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分析:将题中的函数表达式与函数y=Asin (ωx+φ)进行对照,可得ω=2,由此结合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加以计算,即可得到函数的最小正周期.解答:解:∵函数表达式为y=3sin(2x+),∴ω=2,可得最小正周期T=||=||=π故答案为:π(2013江苏高考第15题)15.(14分)(2013?江苏)已知=(cosα,sinα),=(cosβ,sinβ),0<β<α<π.(1)若|﹣|=,求证:⊥;(2)设=(0,1),若+=,求α,β的值.考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向量的模;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函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专题:平面向量及应用.分析:(1)由给出的向量的坐标,求出的坐标,由模等于列式得到cosαcosβ+sinαsinβ=0,由此得到结论;(2)由向量坐标的加法运算求出+,由+=(0,1)列式整理得到,结合给出的角的范围即可求得α,β的值.解答:解:(1)由=(cosα,sinα),=(cosβ,sinβ),则=(cosα﹣cosβ,sinα﹣sinβ),由=2﹣2(cosαcosβ+sinαsinβ)=2,得cosαcosβ+sinαsinβ=0.所以.即;(2)由得,①2+②2得:.因为0<β<α<π,所以0<α﹣β<π.所以,,代入②得:.因为.所以.所以,.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考查了向量的模,考查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解答的关键是注意角的范围,是基础的运算题.(2012江苏高考第18题)18.(16分)(2013?江苏)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处下山至C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沿直线步行到C,另一种是先从A沿索道乘缆车到B,然后从B沿直线步行到C.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处下山,甲沿AC匀速步行,速度为50m/min.在甲出发2min后,乙从A乘缆车到B,在B处停留1min后,再从匀速步行到C.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m/min,山路AC长为1260m,经测量,cosA=,cosC=(1)求索道AB的长;(2)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3)为使两位游客在C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考点:余弦定理.专题:解三角形.分析:(1)作出相应的图形,根据cosC的值,求出tanC的值,设出BD表示出DC,由cosA的值,求出tanA的值,由BD表示出AD,进而表示出AB,由CD+AD=AC,列出关于k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k的值,即可确定出AB的长;(2)设乙出发xmin后到达点M,此时甲到达N点,如图所示,表示出AM与AN,在三角形AMN中,由余弦定理列出关系式,将表示出的AM,AN及cosA的值代入表示出MN2,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MN取最小值时x的值;(3)由(1)得到BC的长,由AC的长及甲的速度求出甲到达C的时间,分两种情况考虑:若甲等乙3分钟,此时乙速度最小,求出此时的速度;若乙等甲3分钟,此时乙速度最大,求出此时的速度,即可确定出乙步行速度的范围.解答:解:(1)∵cosA=,cosC=,∴tanA=,tanC=,如图作BD⊥CA于点D,设BD=20k,则DC=15k,AD=48k,AB=52k,由AC=63k=1260m,解得:k=20,则AB=52k=1040m;(2)设乙出发xmin后到达点M,此时甲到达N点,如图所示,则AM=130xm,AN=50(x+2)m,由余弦定理得:MN2=AM2+AN2﹣2AM?ANcosA=7400x2﹣14000x+10000,其中0≤x≤10,当x=min时,MN最小,此时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3)由(1)知:BC=500m,甲到C用时为1260÷50=(min),若甲等乙3分钟,则乙到C用时为+3=(min),在BC上同时为(min),此时乙的速度最小,且为500÷=≈29.07(m/min);若乙等甲3分钟,则乙到C用时为﹣3=(min),在BC上用时为(min),此时乙的速度最大,且为500÷=≈35.21(m/min),则乙步行的速度控制在[29.07,35.21]范围内.点评:此题考查了余弦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以及勾股定理,利用了分类讨论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属于解直角三角形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