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
——从一堂公开课的失误说起
一、教学背景:
2010年我参加 “新农村教师培训”,作为培训内容之一,我上了一堂高中历史公开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这一册我之前并没有上过,上课的事是放假后决定的,所以匆忙之下就随意选了一课。
但当我开始备课时才发现,这课很难上。
虽然课本上的大字内容并不多,但真正要把实行文官体制的原因和着眼点讲清楚讲透却很困难。
当我把教案的第一稿打出来后,一下子被满满的8张A4纸给怔住了,这么多!?别说是40分钟,就是再加40分钟也不可能讲完的,关键在于吴老师给我们这次培训定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课程安排中只有一课时的内容,我却要用80分钟还不能保证上完,如果是这样,那这将是一堂无效率的课啊!没办法,我只能另起炉灶重新来过。
在经过仔细的删减和重新组合后我拿出了第二稿教案,一看,天啊!居然还有5张A4纸!我晕!还好,此时我得到了吴老师的耐心指导,以及同组老师的帮助,最后把整个详案的量压缩在4张A4纸内。
知识容量被压缩了,但我总觉得整堂课的讲解思路总有点不顺,问题出在由官、职、差遣过渡到“三冗二积”,然后再回头讲解“科举制的完善”有点别扭,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较有名的教师写的教案,发现他们也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讲解的。
当我最后把板书定下来,课件修改好以后已经是周三晚上了,第二天下午就要上课了,来不及细想,只能定稿了。
但心里总觉得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可时间不允许我再犹豫了,带着些许别扭我走进了课堂。
二、教学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时间:2011年3月3日 地点:龚路中学 高一(1)班教室 主要内容(知识结构):
建立 陈桥驿兵变,宋定都开封 (960年) (979年)
指导思想:重文轻武 文官体制 杯酒释兵权, 分置臣僚权 影 消除割据隐患 制度 皇帝揽军权,实行更戍法 “三冗二积” 调整 文官主军政,官职差分离 ……
完善科举制 设三级考试 弥封誊录等
三、教学过程:
那天教室里坐了许多老师,其中不乏一些中心组的老师和有很长教龄的老师,虽然我早已不是新教师了,但内心还是有一点紧张的,生怕会讲错或漏讲。
一开始,还挺顺的,我自己也感觉不错。
在写板书“官职差分离”时,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快讲完了,一会儿就可以轻松了!”我转过身继续讲,不知怎么的这是嘴里讲出的不是预设内容,当我把讲课内容引到“科举考试”准备给学生看相应的PPT 图片时,脑袋“嗡”了一下,原来“得意”真的是不能“忘行”啊!我把很重要的这套体制的弊端——导致“三冗二积”的那张表格居然给忘了,本来备课时这里已经感觉不好了,现在这种情况简直是“雪上加霜”了!“怎么办?怎么办?”我一边在讲台上操作着PPT 一边在想:“怎么样才能绕回去把漏讲的北宋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内容不露痕迹地给补上?”一会儿就讲到宋朝科举制在考试规则上创设了“弥封与誊录”使科举考试能更公正、公平,“弥封”避免了唐朝科举制实行时,由于不糊名而产生的行私作弊情况的出现。
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内容:“唐朝科举及第后必须经过吏部考核一段时间后才委以官职,而宋朝不仅录取名额大增,并且从优任用进士合格者,凡中进士者立即授官,不须经吏部考试,便委以高官。
”这个内容不是正好可以过渡到“冗官”这个内容吗?想好了我就立刻行动,顺着宋朝在隋唐科举制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并非所有的改革都是成功的,例如:“唐朝科举及第后必须经过吏部考核一段时间后才委以官职,而宋朝不仅录取名额大增,并且从优任用进士合格者,凡中进士者立即授官,不须经吏部考试,便委以高官。
”而且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有官意味着有品级可以领薪俸,这就使宋朝官员数量激增,新的隐患出现了,终于顺利绕回到“三冗二积”的内容去了,没露出什么痕迹,还把备课中的别扭问题给解决了。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四、教学反思:
(1)这堂课的小失误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功在课外,效在课内”这句话的意义。
如果不是由于我相对准备较为充分,查找阅读了许多资料,估计我当时只可能用很生硬的方法或简单地一句“我刚才漏讲了一个内容”来补讲,课堂效果肯定会很差,甚至会让学生感到老师讲课特随意,这等于传递给他们一个负面信息——历史课很随意,由此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可能会开始“随意”了。
(2)虽然这节课我的准备时间远远超出平时的备课用时,但仍不免有些许遗憾。
高中的课堂略显沉闷的状况没有很大改观,虽然学生们从少有表情已经变成表情丰富、小声回答了,但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要求依然相去甚远。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多多互动,有了互动对话,课堂教学中才有可能出现融洽的活跃的有生气的情景,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
尽力创造和谐有效的课堂氛围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二工大附属龚路中学景琦
2011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