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情感目标:
感受梁任公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
【知识储备】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2.了解背景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
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
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课前作业】
1、阅读相关资料,对梁实秋、梁启超有所了解。
(见资料一、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戊.()戌.()主角.()箜.()篌.()激亢.()迥.()乎不同蓟.()北叱.()咤.()风云莅.()临【课堂探究】
1、作者通过记一次演讲刻画出来一个鲜活的梁任公,那么作者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梁任公呢?
勾画的语句属于人物哪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请同学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旁注在书上。
1、小组展示:小组代表将勾画的语句及旁注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抄在小黑板上(写本小组认为最精彩的三处即可),进行交流展示。
(小组在交流展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精彩语句或片段或适当点拨。
)1. 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
答案:“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
开场白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
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自聆听其演讲,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答案:梁任公的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酣畅淋漓,成为表演;另外他的外貌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中写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结合补充知识,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答案:不一致,第一次哭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触动了他“变法失败”的感伤之情;第二次哭是“他讲到杜甫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表现梁任公随作者的喜极而泣的情感而“涕泗交流”。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再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赏析:句子三个动词“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
“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
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赏析:句中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完全进入演讲状态时的梁任公形象,“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完全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掏”“拭”也说明他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
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大学者梁任公的才华与情感。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赏析:从三个方面评价梁任公先生,并以当世少有这种人而反衬之;同时,这也是写作此文的原因。
后句紧凑承前句,回忆往事,笔而记之,内涵丰富。
探究点三鉴赏评价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体现的?
提示:㈠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①肖像描写,如“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写出了人物精神饱满、气质洒脱的特点。
②动作描写,如“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神态描写,如“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面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语言描写,如“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体现出谦逊而又自信、风趣的特点。
③动作细节描写,如“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④间接描写:如“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㈡在叙事描写之中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提示:①直接抒发。
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②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
如:“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完全含蓄地抒发。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目标检测】
学生总结:经过对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概括梁任公这一人物形象,用简洁的语言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点拨:指导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
【课后作业】
(读后请概括章太炎先生形象)
章太炎轶事一二
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常有非常之举,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
章太炎的名声很大,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但大多失望而归。
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讲话漫无层次。
“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
由于他满口杭州土话,听众难以领会,最后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
生活中的章太炎没什么情趣,甚至不懂欣赏自然之美。
有人邀他游山,他说不知道山为何物。
但有时他又表现得很有情调。
1912年,章太炎准备续弦,朋友问他对于未来夫人有何条件。
章太炎回答:“什么严格的条件都没有,只要能读读《红楼梦》就够了。
”
平时,章太炎让仆人做事总喜欢写条子。
有一次,他写了张条子让仆人买肉。
但是仆人跑遍了苏州城的各个肉铺,最后空手而归。
章太炎问为何空手而归,仆人说:“你写的字他们看了都说没有。
”原来,章太炎写的是甲骨文的“肉”字,形似“月”字。
章太炎晚年给人开药方,写的都是金文,药店不认得。
章太炎愤然道:“不识字,开什么药店。
”
章太炎与王国维同为浙江人,一居海宁,一居余杭,相距不远,但二人平日素不交往,且相互间也从不公开提及对方。
章太炎数次拒绝出任清华国学院导师,原因是他不肯居王国维、梁启超之后。
民国初年,袁世凯设宴款待京城名流,章太炎也在邀请之列。
章太炎拿到请柬后,上书四个大字:“恕不奉陪”,随即投入邮箱。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常手持一扇,扇面写“悔不击碎竖子脑袋”八字,很有气节。
由于长期埋头治学,章太炎对人间事几乎到了一种“忘我”的程度。
他的记性很差,经常不识路。
在日本办《民报》期间,常闹出不识归途、误入别人家门的笑话。
当时,章太炎住在报社,距离孙中山的寓所很近,但每次去孙中山家必须要有人同行,否则他肯定迷路。
这种情况到了晚年更加严重。
一次,他坐车回家,车夫问他去哪里,他说:“我的家里。
”车夫问他家在哪里,他回答:“马路上弄堂里,弄堂口有家纸烟店。
”结果,车夫拉着他满大街转。
还有一次,他从上海同福里寓所坐车到旧书店买书,从书店出来后,他坐上一辆黄包车,示意车夫向西走。
车夫照他的话,走了好长一段路,见他还不动,就问道:“先生,你究竟要到哪里去?”章太炎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疯子,你只要拉到章疯子家就是了。
”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章太炎的这些逸闻趣事从另一个侧面也正好印证了他的学养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