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要求]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历史背景(1)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1)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3)主要观点①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4)历史意义①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误区警示]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但并不怀疑和否定神的存在,而且还借助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进行人文思想的宣传。

二、“美德即知识”1.社会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3)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思想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即“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历史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知识点拨]苏格拉底并不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其目的在于要求人们在重视道德的修养中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他不仅没有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而且对这一观点进行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1)著作:《理想国》。

(2)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3)评价:柏拉图的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2)主张: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误区警示]古希腊哲学家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是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但不能说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主题一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1.如何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1)积极意义提倡人性,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2)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1)不同点①对待知识上:智:重视知识的实际功效(民主政治演讲)。

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演说的基础,知识是谋取“功名”的手段。

苏:强调知识和道德的结合,把知识作为“善”的基础和途径,“美德即知识”。

②善恶观:智:认为世间是非善恶无标准。

苏:形成了明确的善的概念,他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2)相同点:研究重点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都重视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文精神。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中蕴涵的人文精神(1)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2)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强调知识、美德作为个人存在价值的重要内涵。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材料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道的越少。

——苏格拉底(1)材料一、二显示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①同:都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主体;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②异: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

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知德合一”。

材料三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

这时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咬,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它拿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惩罚这只苍蝇。

当这只苍蝇再一次落在隐士的头上时,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这只苍蝇砸下去……——寓言故事《熊和隐士》(2)结合材料三的寓言故事谈谈你对知识与美德的认识。

答案这则寓言说明了“美德即知识”“无知即邪恶”的含义。

熊本来是出于好意帮助朋友,却由于无知,酿成了恶果。

这件事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答案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心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靠涵养、知识。

联系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主题二东西方先哲们思想的共性和差异1.中国孔孟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强调道德的作用。

(2)不同点: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如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古希腊思想家们则强调“个体”的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

2.造成古代东西方思想异同的历史原因(1)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中国:中国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材料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1)根据材料,归纳东西方这两位思想家的共同观点。

答案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都主张人生来就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2)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竟如此相似?请你从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原因。

答案他们都生活在各自国家奴隶制走向衰落时期,都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从中你如何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特性?答案唯物史观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东西方思想家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竟如此相似就是一个例证。

因此,探究文化现象一定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才能真正揭示文化现象发生的社会根源。

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才有许多共性与特性。

表格法理解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1.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突出表明了( )图一古希腊主神宙斯图二古希腊神话的诸神雕塑A.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B.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C.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研究“神”的本质D.古希腊城邦制度的高度发达答案 B解析观察图片可以得出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众神的人格化,它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故正确答案为B。

2.智者运动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智者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自然环境对雅典的影响B.知识与美德的关系C.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方向D.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答案 D解析智者学派把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究的主题,从而被称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观点蕴含的文化精神是( )A.蒙昧主义B.人文主义C.理想主义D.现实主义答案 B解析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本题选B项。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4.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源于知识,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B.普罗泰格拉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答案 A解析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5.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 )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答案 D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在自然界中是最高级的,故D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以上材料出自岳麓版、人教版和人民版教科书内容材料二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知识即美德;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道的越少。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答案(1)人的价值、作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平等;对人的教育。

(2)崇尚知识。

(3)希腊民主政治的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希腊哲学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表现。

解答此题第(1)、(2)问首先要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然后根据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第(3)问根据题目的设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基础巩固1.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主张( )A.否定了教皇的权威B.确立了民主原则C.彰显了道德的价值D.树立了人的尊严答案 D解析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故D项正确。

A项是宗教改革的作用;B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C项是苏格拉底主张的意义。

2.“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上述材料说明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认识你自己D.人人生而平等答案 A解析材料强调万物取决于人的感觉,这符合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3.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答案 D解析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人们担心这一思想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