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


原因三
在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首先,受 传统的专制主义长期影响,一般的老百姓远离政治中心, 普遍不太关心政策的制定,似乎这些与他们并不相关。 更重要的是,政治参与需要公众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才有能力参与政策的制定,而培养公民的这种素质需要 一定的时间和相当的成本。
精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意大利政治理论家、新闻记 者和公职人员。他以发展精英主 义理论和政治阶级学说而知名, 是意大利精英学派的三位主要成 员之一。
观点:
01
一切社会中都存在 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
和被统治阶级。
02
精英的形成
另一种是突生 03
02 有两种方式:一
机制,即无论是
种是渐变机制,
被统治阶级还是
即下层社会的一
统治阶级,都存
精英模型分析 小公组G共R成政O果策UP展分4示析
2020/1/18
起源:• “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 17世纪的法国,意为“精选出 来的少数”或“优秀的人物”。 但精英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时期柏拉图的的“哲人政治” 思想: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 亦是一门科学,真正的政治家 (哲学王)无需用法律进行统 治,为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 比知识更有威力。
正是二者平衡的结果。
且还创造了“亚洲奇迹”已成为集
电子、造船、精密机械制造等高技
二是新加坡采取的干部党员制度和公 众直接选举有机结合的方式,已被证 实是一种在新加坡比较有效地确保选 才成功率的精英选拔模式
术蓬勃发展的工业中心、世界海运 中心、东南亚转口贸易中心和修造 船工业基地,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 的世界第二大海港。
1970年美国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 (T.R.Dye)和哈蒙•齐格勒 (L.H.Zeigler)合著并出版了《民主的 嘲讽》,2001年独著并出版了《自上而 下的政策制定》,都从这一视角对美国 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
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前辈学者的精英理论的梳理, 概括、总结出如下一组命题:
(1)社会分为有权的 少数和无权的多数。 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 只是少数人;国家政 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 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 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 间断。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 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 集团。
(4)精英们在社会制 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 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 方面意见一致辞,只 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 有分歧。
精英决策模型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 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 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 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 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从这一视角所做 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 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这个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 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 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 策形成的影响。
发展过程:
• 一、早期发展: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五十年代 • (一)精英循环理论 • (二)精英再生产理论 • (三)小结 • 二、现代精英理论的发展:20世纪后 • (一)权利精英理论 • (二)精英民主理论 • (三)小结 • 三、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形成
(一)精英循环理论
代表人物:
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 1848年7月15日—1923年8月19日):意大 利社会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 代表之一
精英是少数高智能的 人群,有较高的个人 素质并大量运用社会
和政治权力。
暗示了身居高位的 人群之间有着高度 的协调和共同的利 益。
(二)精英民主理论
代表人物: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
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 捷克共和国),1906年获维也纳大学 法学博士,1919年任奥国财政部长, 1926年回任德国波昂大学。1932年移 居美国取得公民资格,任教于哈佛大 学经济学系。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
帕累托观点:
精英循环理论揭示了“精英循环是 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命题,为推进社 会民主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并直接影响了现代精英理论的产生。
拉斯韦尔
(二)精英再生产理论
代表人物:加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 1858-1941)
(2)统治人的少 数不代表被统治 者的多数。精英 大多出自社会经 济的上等阶层。
精英模型
(6)相对说来,行动积 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 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 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 精英的影响。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 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 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 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12
观点:
民主是政治精英进行权力竞争和人民 抉择政治首领的过程,本质上是“竞争的 选举过程”,即政治精英把握政治权力, 实行政治统治,但其正当性来自于人民的 取舍。他认为古典民主理论和人民主权理 想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因为大多数选 民在政治生活中是被动的、冷淡的,不能 准确判断公共事务,因而不能参加政治决 策。
END Thank you
灵感来自第四组
代表人物:查尔斯•赖特•米尔斯 (Charles Wright Mills 1916~1962)
美国社会学家,关注同时期 的美国社会问题,文化批判主义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 《权力精英》、《社会学的想像 力》、《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
主要观点:
从影响力的角度把 “精英”看作是居于 社会统治地位的权力 集团,即政治精英。
精英统治在民主社会是不可避免的, 民主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在那里统 治”的意思。民主只不过是人民有机会接 受或拒绝要来统治他们的人。
(三)结论
该时期的精英理论虽然还是沿 袭早期思想,但除了重视政治精英 的地位和作用,也注重了其他社会 精英甚至公民的不可替代性,表达 出“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
现代精英政治理论:
精英决策模式合理性原因分析
原因一
精英并不是多数公众的代表,当然也并非完 全意义上的统治阶级,但他们能够形成一个有组 织、有目标并且自觉的团体。
原因二
由于普通大众往往都是自私、冷漠、消极的,所 以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如果政策的决定权由他们来行 使,可能会使政策制定过程异常缓慢,即使作出决策 也是反映了部分人的利益,或眼光比较短浅,只注重 短期利益,不能够顾全大局。精英由于本身已经处在 一个比较优势的地位,加上自身兼具较高的知识水平, 因而能够作出更加合理的决定。
新加坡在实施精英理论有
两个主要特点:
精英理论对新加坡的影响:
一是注意精英选拔与“民主、公平”
理念之间的平衡,新加坡注意机会 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
的公平,但承认结果的不平等,儿 独立时,人们曾怀疑新加坡能否以
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但竞争是严峻 一个独立国家而生存下去,可时至
的,新加坡的一些精英出身平民, 今日,新加坡不仅生存下来了,而
部分人地位不断
在自己的精英,
上升,最终导致
两种精英在权力
现有精英的新陈
斗争中发生相互
代谢。
替代
(三)结论
早期的精英理论更多关注精英 的政治统治,强调精英的先天素质 和社会作用,忽视了民主制度在政 治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受到 了理论界的诸多批评,被认为是具 有反民主倾向的。
9
(一)权利精英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