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几种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几种
• 讨论:如何认定着手?入室、跟踪、尾随、守侯行
为是着手之前的预备行为还是之后的实行行为? (20分钟)
• 2.犯罪行为未能达到既遂状态 • 即刑法中所说的“犯罪未得逞”,即犯罪行为未达 • •
到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如果行为已经具备犯罪构 成的全部要件,则不能再成立犯罪未遂。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这是区别未遂犯与中止犯的标志。未遂犯在面对外 在的阻力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不得不停止犯罪, 是企图实施而不能实施,“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 案例五:甲为铁道扳道工,为了杀害赵某等五个小孩,
甲让五个小孩到A轨道上玩,并谎称不会有火车来。5 分钟后,火车要通过A轨道。甲此时于心不忍,但已 来不及让五个小孩离开,甲见B轨道上只有钱某一个 小孩在玩耍,于是利用技术手段让火车往B轨道行驶, 导致钱某死亡。如何认定甲的行为性质?
• 案例六:陈某与丽丽初中时谈恋爱,后来陈某没有考
• 案例八:王、张二人预谋抢劫,2002年11月
某日晚8时许,王、张拦截出租车一辆,欲在 乘车过程中伺机对女司机进行抢劫,当车行 至郊区某检查站时,检查人员对王、张二人 进行询问,见二人神情慌张,并发现二人随 身携带有水果刀和螺丝刀及绳索等物,遂将 二人带至派出所讯问,王、张二人交代了预 谋抢劫出租车司机的事实。是预备还是未遂?
• 1、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
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 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 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D.应当免除处罚
• 2、以下有关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刑事责任
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 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B、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 C、对于中止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 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对于中止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 三、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 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
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单纯流露出来的外部活动。犯意表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也不承 担刑事责任。
第四节 未遂犯
• 一、未遂犯的概念和特征 • 未遂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
原因而为能达到既遂状态的未完成形态。 • 1.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 所谓着手,是动手、开始做某事的意思,即犯罪分子开始实施刑 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它是实行行为的起点, 是区分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显著标志。 • 着手的性质:从主观上看,行为人实行犯罪的意志已经通过着手 行为而充分表现出来,不同于以前预备实行犯罪的意志。从客观 上看,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即实行行为,它 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在实行行为中包含着 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实际可能性,如果不遇意外,该危害结果将 合乎规律地发生。
第二节 犯罪既遂
•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特征 • 关于犯罪既遂的概念,刑法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目的达到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实施的 犯罪行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2)结果发生说。 (3)构成要件齐备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 实施的犯罪行为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该种犯罪构 成的全部要件,划分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应当以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该观点是 刑法学界的通说。 二、犯罪既遂的类型 1.结果犯。2.行为犯。3.危险犯。对既遂犯的处 罚:刑法分则规定的所有犯罪都是犯罪既遂形态, 分则所规定的法定刑都是以既遂犯为标准的。
上高中,在家待业,丽丽便对陈某越来越不喜欢,丽 丽的父母也反对他们谈恋爱,于是丽丽逐渐疏远陈某。 但陈某对丽丽十分衷情。2003年3月的一天,陈某邀 请丽丽去其家,丽丽不愿意去,并且当着同学的面羞 辱了陈某。陈某回家后,心中忿忿不平,于是将家中 原有的4公斤黑炸药和导火索装入挎包内,携带自制 的炸药包和导火索闯入丽丽家,时逢丽丽和其父母在 家。陈某要求丽丽到他家,在遭到拒绝后,陈点燃导 火索,声称要同归于尽。丽丽及其父母见状大惊,被 迫同意了陈某的要求,于是陈某用刀切断导火索。陈 的行为是既遂、未遂还是中止?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过 程中的几种形态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 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 判”。 ——边沁
第一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概述
• 一、犯罪阶段 • 直接故意犯罪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过的具有明显的
•
• • • •
先后次序的若干段落或时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犯意产生阶段;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犯罪实 行后阶段。 二、犯罪形态
• 二、未遂犯的种类 • (一)以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标准,分为实行终了的
• • • •
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实行终了的未遂指犯罪分子将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已经实行 完毕,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未实行终 了的未遂指犯罪分子未将构成要件行为实施完毕, (二)以犯罪行为是否能够达到既遂状态为标准,分为能犯 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不能犯未遂处罚时可以比能犯未遂更轻。 三、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 (三)有效性条件
• •
• 犯罪人彻底抛弃了犯罪意图,放弃实施犯罪行为,或
• •
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二、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特定犯罪的实行行为,未能发生 预期的结果,在能够继续重复实施同一性质的危害行 为并造成预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出于自己的 自由意志而放弃犯罪,因而使危害结果不再发生的情 况。如开枪射击,第一枪未射中,在可以开第二枪的 情况下,不再射击的行为,就是如此。这种情况属于 中止论。 三、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 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出现停顿的行为状态。 犯罪形态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四种,其 中前三种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最后一种是犯罪的完成形态。犯 意产生阶段:犯意表示 犯罪预备阶段:预备犯 中止犯 犯罪实行阶段:未遂犯 中止犯 既遂犯 实行后阶段: 未遂犯 中止犯 既遂犯
• 犯罪形态是指在故意犯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而
• 案例讨论:(1)甲为了使火车颠覆,将一块大石头
搬到铁轨上,在回家的路上产生后悔之念,于是在 火车到来之前将石头搬走。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 (2)乙拦路抢劫时发现被害人是自己的邻居,遂放
弃抢劫。乙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 (3)丙企图放火烧死其住在村子中间的仇人丁,于
是在深夜将丁甲的房子旁堆放的柴草点燃。离开约5 分钟后,丙又担心火势蔓延、殃及无辜,于是又想 将火扑灭。但火势已大,丙无法将其扑灭。丙又大 声喊人来灭火,但仍无济于事。正在这时,天降暴 雨,将火浇灭。大火造成经济损失1000余元。丙的 行为应如何处理?(20分钟)
• 3、刘某将张某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偷回家中,
经其妻极力规劝,刘某悔悟,在张某未发觉 的情况下,又偷偷地把这台笔记本电脑送回 原处。刘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 不构成犯罪
• 案例一:李某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
柜中的财物。李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保险柜打 开,感到十分沮丧。正要离开时,恰逢保安员巡逻至 此。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门虚掩,即进去查看,与李 某撞个正着。李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回到 家中后,李某恐保安员醒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 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刚刚返回单位大门,即 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 现问: 1.李某的盗窃未遂属于犯罪中的哪种类型? 2.李某盗窃未遂后将保安员打昏的行为应当如何 定性?为什么? 3.李某返回作案现场(本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 口的行为属于犯罪的哪种形态? 4.对李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 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
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适用该规定时,要考虑 以下因素:(1)属于何种类型的未遂犯;(2)距 离犯罪既遂的远近;(3)未遂犯本身所造成结果 的轻重。
第五节 中止犯
• 一、中止犯的概念和特征 • 中止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中止犯
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未 完成形态。中止犯的条件(特征): • (一)时间性条件: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 行阶段及犯罪实行后阶段均可以成立中止犯。 • (二)自动性条件: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考察: • 1.行为人自认为能够完成犯罪,是认定自动性 条件的基本前提。 • 2.行为人出于本人的意愿而停止犯罪,是自动 性条件的实质内容。
放在腿上,手放在提包上。被告人甲抢夺提包 就跑,被害人立即追赶,并喊抓贼,甲跑了 20多米后将提包扔在地上继续跑,巡警追了 100米后将甲抓获。是既遂还是未遂?
• 案例四: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配制了汽车钥匙后
交给乙,但甲后来想放弃犯罪,便向乙表明放弃犯罪 之意,并要回配制的钥匙。乙将甲配制的钥匙还给甲, 并同时告诉甲:“我已用你配制的钥匙又配制了一把 钥匙。”甲只是要回了自己原来配制的钥匙,后乙利 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甲的行为是否成立犯 罪中止?
• •
• 一、预备犯的概念和特征 • 预备犯,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
•
第三节 预备犯
•
• 二、预备犯和犯意表示 • 犯意表示指具有犯罪意图的人通过一定方式将自己的犯罪意图
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及着手实行犯罪的未完成形 态。预备犯的特征: 1.行为人已经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2.预备行 为是在着手之前进行的,并且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已经终止。该 特征区分预备犯和未遂犯。 3.预备行为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已经停止,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 外的原因,并非出于行为人的本来意志。该特征区分预备犯和预 备阶段的中止犯。
• 案例七:被告人张某1983年与被害人李某结婚,婚
生一子一女,婚后感情尚好。1990年被告人张某由 于外出打工与一发廊女勾搭成奸,后与其妻感情逐渐 冷淡,至长期不归。1991年11月30日被告提出离婚, 被法院判决不准予离婚。1992年8月张某再次提出离 婚,李某以割腕相威胁,鉴于此张某撤诉,但从此再 未回家。1995年元月5日张某突然回到家中对妻儿甚 是热情,次日晨5:30其妻到村旁深水井边打水,被 告人趁机尾随,趁其妻低头向井里提水的一刹那,被 告人张某拿起木棍对其妻背部猛击,由于用力过猛, 其妻一头冲向井另一边的一堆大石块上,当即头部血 流如注,被告人当时吓懵了,后将妻子送往医院,经 抢救及时未死亡。是中止还是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