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教世俗化及其发展前景王凤葛斐然(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54)摘要:宗教世俗化是现代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自我调整、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生产力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分析和讨论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和根源时,不得不讨论世俗化宗教的发展前景这一问题。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形式发展前景文化文化空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文化现象或思想体系,其产生、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大宗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并逐步走向世俗化。
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存在与发展引起越来越多关注。
在美国出版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的界说是:世俗化是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
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一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从而脱离了宗教机构的控制。
在宗教的范围中,“世俗”一词是针对“神圣”而言的,它是神圣的对立面[1]。
在对世俗化含义的讨论中,关于宗教的世俗化概念,目前学界并未统一。
一、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它是由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和宗教器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2],宗教之所以能长期持久地生存和发展,就在于它具有人们需要的一种特殊功能。
在宗教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四大基本要素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其表现如下:1.宗教意识观念的世俗化宗教意识观念要素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宗教情感、情绪和激情)两个方面构成[3],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世界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问世,推进了世间解释不可知事物的进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而宗教作为调整人心理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与自然科学的作用不同,宗教主要是对人们的精神方面产生慰藉,人们不再把宗教仅仅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支柱来对待,而是把宗教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
作为个人内心世界的慰藉,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起着心理医生的作用。
2.宗教组织的世俗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宗教神圣性和封闭性程度呈现出了持续的减弱趋势,其世俗化在宗教组织方面的表现也显而易见的。
如:法门寺走进高校招聘会招到4名硕士生到寺里做管理人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些佛教寺院公开招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神职人员;还有很多宗教机构把寺院改变成观光旅游场所和培训机构,以便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来维持生计,更有甚者竟然将其设为休闲娱乐场所,以供游客娱乐消遣。
很多宗教组织大都自己经营,这样使得很多宗教组织成为金融集团,而许多宗教领导人就成为家财万贯的富豪。
尽管这些现象不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侧面看到宗教世俗化对宗教神职人员产生了深刻影响。
3、宗教行为和礼仪的世俗化宗教行为是宗教信仰观念的外在化,同时也是宗教组织向信徒灌输宗教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4]。
然而宗教行为和宗教礼仪却没有逃脱社会世俗化的影响。
伴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宗教戒律的条例和禁忌已经逐渐简化。
某些教会中,现代化通讯工具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如:用无线电广播传教,设立电视教堂,用电话传教,用电脑传送经文等[5]。
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现象在反映了世俗化对现代宗教行为的影响。
从宗教礼仪上看,世俗化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代宗教除了少数外,绝大部分在禁忌方面都比较宽松,戒律也更加松散,宗教仪式变得简单化、灵活化。
坚持去宗教场所的信徒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年轻的穆斯林基本不去,但他们却能通过各种电子媒介及时了解宗教场所的一切活动,这都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因此,世俗化在宗教各个方面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宗教世俗化产生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宗教世俗化的进程,这是宗教产生的直接原因从宗教世俗化产生的外部环境来讲,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人类认知能力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造了许多古代人无法想象的奇迹,使幻想变成了现实,宗教神学的神秘化被揭开,导致宗教的神圣性、神秘性逐渐淡化,削弱了宗教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认知能力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不再对宗教感到神秘和敬畏。
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社会中还存着不公平,许多现象还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还存在差距等等,使得宗教仍然存在于现代的社会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要相应的发生变革,宗教观念亦是如此。
宗教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宗教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调整或改革,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必然与社会世俗化相适应,使其以世俗化的方式继续存在于现代社会中。
2.宗教自身原因,是宗教世俗化产生及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宗教自身的原因来说,是宗教世俗化产生的内部原因,这是宗教自身不断改革和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宗教各教派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世俗化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大量的信教教徒。
为了争取教徒,宗教不得不在自身的教义、布道和传教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不仅要反映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解决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在观念上也逐渐向以人为主体转变,注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一切活动。
在禁忌方面也比较松散,宗教礼仪也较简化,更多的关心世俗利益。
在这些情形下,促使着宗教向世俗化迈进。
三、宗教世俗化的发展前景世俗化是宗教不断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表现,其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的灭亡,而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世俗化愈演愈烈,它在社会进程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们在充分肯2012年9月刊改革与开放(上接第168页)诉我们,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单纯灌输的重要性。
对于同一个问题,很多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当做的是只将问题给学生,而不要设定确定的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正如:“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上,独立性是其实质和灵魂。
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对书本的依赖,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4、创新与探究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能够打破常规、勇于改革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解放思想、善于研究、勤于钻研,成为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新型人才。
”“学起源于思,而思起源于疑。
”只有学生有思考的意识才会对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
这是基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的科学,除了要掌握相关理论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用于实践,即探究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高中政治政治内容部分讲到的选举制度,在了解了选举制度后,更希望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将选举的方法及程序熟知,做一名守法懂法的公民。
三、学习兴趣特点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但是当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不容乐观的。
主要表现在,认为政治课的内容比较枯燥,认为是“假大空”的理论,提不起兴趣。
“表现: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大部分的学科跟不上进度,成绩不佳;厌恶学校生活,厌恶课堂学习,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想上学;对什么活动都失去兴趣,对什么人都感情淡漠,只是一天天混日子。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特征出发,尽量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以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1]姚本先,《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2]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3]邱伟光张遥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5]伍金泉《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做好德育工作》湖南教育2001年第15期[6]路明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扮演好“心理治疗家”的角色》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6卷第1期[7]吴作武,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研究2005年中学政治年会论文[8]肖广征,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文科综合第二期“名师工程”及骨干教师教研沙龙活动2010/5[9]吴云丹,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期[10]谢小兰,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指导的探索《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期刊2009年第8期定这种变化的积极效应时,也应该看到它的负面影响,不仅具有积极道德功能,还有可能走向极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基于此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宗教最终的归宿问题,即宗教在未来道路上的发展前景。
对这一涉及宗教世俗化与宗教未来前景关系的深层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传统神学界的争论。
就其对世俗化的态度而言,大致分为三类:积极的、消极的、中立的。
这三种态度在对待宗教未来问题上呈现出三种相应的观点:乐观派、悲观派和中间派。
以美国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为代表的积极乐观派及基督教新教现代派神学家们认为,宗教世俗化的前途是光明的。
很多持正统神学观点的神学家们则对此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其代表天主教正统神学家彼得·瓦格纳认为,神学世俗化就是要使神学走向灭亡[6]。
西方教会持中间立场,如:德国宗教社会学家托马斯·鲁克曼认为,世俗化不会导致人类宗教性的衰落[7]。
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潮流或趋势,但世俗化并不预示着宗教的消亡,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存在。
在进化的谱系中,最后一阶段是现代宗教,其特点是信仰的个体化、多元化和世俗化[8],世俗化的宗教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更加重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对社会道德重建的有力促进和补充,它是以一种崭新的、世俗的面貌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则肯定宗教世俗化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其结果是使宗教发展到更高的阶段[9]。
宗教不断调整与变革自身,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宗教定义为人的终极关怀,也是对多元宗教积极沟通的一种尝试[10]。
综上所述,宗教的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其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宗教要在当今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做出调整与变革,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宗教世俗化的最终并不是走向消亡,而是以另一种新的方式存在,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