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

论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

论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亦不例外,呈现出了世俗化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从世俗化的词源入手,运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并分析了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
宗教世俗化表现形式社会意义
【正文】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世俗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社会现代化大趋势的影响下,宗教为了寻求发展,也在通过世俗化的方式,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

现在宗教世俗化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密不可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深入考察宗教世俗化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宗教世俗化的定义
关于世俗化一词的词源问题,著名学者汪维钧认为:“世俗化(secularization)概念源于拉丁文词根saeculum,原意表示一段漫长的时间跨度,又表示魔鬼撒旦统治下的此世。

就其本义来说,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指在宗教战争结束后,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地、财产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 [1]。

“世俗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为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

在这个和平条约里,secularization(世俗化)一词被用来表示教会财产被国家没收。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化的内涵逐渐被泛化,指宗教神圣性、神秘感逐渐减退的趋势。

即宗教观念、情感逐渐淡化,宗教活动领域逐渐缩小,宗教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弱等趋势。

关于宗教的世俗化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美国著名当代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认为宗教世俗化是“神圣性质的匮乏” [2];而大多数学者如戴康生、彭耀等则认为“世俗化是由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3]。

在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主编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的含义也做出了大致相同的界定:“世俗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

” [4]
在学术界,虽然学者们在宗教世俗化定义的界定问题上各有侧重,但其中也有一些共性,即宗教的世俗化是和宗教的神圣化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对传统宗教的某些内容和形式的摒弃,是神圣社会对世俗社会的调整与适应,是宗教受世俗社会影响而向世俗化演变的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

二、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宗教的世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使得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宗教教义的解释社会化
世界各大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需要都会对其教义进行社会化的解释,放弃或修改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教义,使之更适应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在基督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基督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对其教义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解释,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例如基督教以前强调“原罪说”,而现在牧师传道时基本不再提“原罪说”。

再如基督教的“爱人如己”,以前就只是爱主内的兄弟姐妹,而现在扩大到爱全国各族人民,这不能不说是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的一个进步。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异常迅猛,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学对宇宙和生命的起源问题,以及生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结果与宗教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相悖的,有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已经可以颠覆宗教的核心教义,威胁到宗教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不得不对其教义进行世俗化的阐释,为宗教在现代社会争取
生存空间。

(二)宗教礼仪形式的简化
所谓宗教礼仪,是指宗教信仰者为了表示对其崇拜对象的崇拜和敬畏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

宗教礼仪是宗教意识的外在表现。

通过礼仪,不但可以加强信仰者与其崇拜对象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强化信仰,而且能够满足信徒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获得信心、希望和安全感。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往宗教那种繁琐冗长的宗教仪式已不适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因而宗教仪式也趋向世俗化,变得更加简便易行。

如佛教的“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这种宗教仪式比以前的要简便得多。

还有僧尼守戒的方式以及丧葬事务的操办,也都简化了很多。

基督教的礼仪较为简易,例如安徽省全椒县的基督教徒的礼拜活动,布道者结合当地特色的说唱形式,先念几句经文,然后讲一段教义,再唱两首圣歌就结束了。

他们在唱圣歌时模仿当地流行的安徽大鼓的曲调,有时独唱,有时合唱,娱乐成分比较多,不像正式教堂里的礼拜那样庄重。

宗教礼仪的简化反映了它与世俗世界的距离在不断拉近,说明宗教在向世俗化的道路迈进。

(三)宗教组织管理松散化和活动场所功能多样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信徒忙于各类的社会生活,与宗教组织的联系逐渐减弱。

例如现在年轻的伊斯兰教徒经常忙于做生意而不会准时准点地去清真寺做礼拜。

一些宗教的基层组织与上级组织的联系也日益松散,如现代天主教的许多基层教会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都是自己做决策,实际上已经摆脱了教皇的绝对控制。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宗教组织也被世俗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观念所侵蚀,宗教活动场所的的功能也逐步多样化。

例如基督教以“自养”为名,利用教会的房产开设老人俱乐部、旅游观光团、外语补习班等,以此来增加教会收入。

再如伊斯兰教,凭借本民族清真寺的特色建筑,发展旅游业,将一些清真寺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教职人员戒律的松弛化
现代社会的教职人员接触世俗社会越来越多,对宗教戒律也有所忽视,开始慢慢接受世俗生活。

在世俗人的印象中,佛教僧众是比较勤俭朴素的,但却有人
在浙江温州的平阳县见到过吸着中华牌香烟,手上戴着金戒指、手表,拿着大哥大的老僧人,完全颠覆了我们心目中的‘苦行僧’形象。

居于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历来虔诚信仰小乘佛教。

但改革开放后,寺庙的教职人员的戒律也开始放宽,佛爷经常在寺里看电视和VCD光盘,其中包括香港的武打片,以此来休闲娱乐。

这种现象透露出现代世俗生活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巨大影响。

三、宗教世俗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对宗教本身来说,宗教世俗化为宗教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现代宗教对其教义做出新的阐释,对其仪式进行简化等措施都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宗教世俗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在宗教世俗化过程中,各大宗教对其教义的重新阐释,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和谐安定有很大作用,例如基督教提出“荣神益人”,“为了来世修好现世”,“做世上的盐和光”等,使教徒懂得:积极生活、工作,为社会尽力奉献,就是基督徒作见证的途径。

[5]
宗教在宣扬其基本教义的同时,还大力宣扬道德规范,例如伊斯兰教以安拉的名义为穆斯林规定的十项天命里的禁止对父母不孝敬、禁止接近丑恶、禁止侵吞孤儿财产等思想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还有现代各大宗教所躬行的行善慈爱、爱国爱教、不偷盗、不杀人等宗教道德对社会道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有助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

(二)宗教世俗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大部分信教群众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也逐步发生转变,更加注重现实问题,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他们积极参加现代化建设,很多被评为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

简化宗教礼仪、对信众和教职人员的约束放宽,使信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生产,这对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十分有利。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宗教也开始兴办自养事业。

基督教开办“三自企业”、“三自商店”、“三自医院”,佛教、道教凭借寺庙景观发展旅游业,伊斯兰教徒开办餐馆、书店、诊所等举措既为教会增加了收入,又服务了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事实证明,宗教的世俗化是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但这种适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宗教根据自身特点与社会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

宗教的世俗化也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但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对宗教世俗化进行正确有力的引导,化解宗教世俗化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宗教与现代社会相契相融,这对构建和谐社将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汪维钧.论现代化条件下的宗教世俗化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4
[2] (美)彼得·伯格.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7
[3]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2000.199.
[4]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吴晓群姚蓓琴译 . 宗教百科全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5]陈鳞书,陈霞. 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