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隋及初唐2

1隋及初唐2

己。陈子昂道出了千百年来有志的文士们 共同的内心痛苦。这种孑立于天地间的历 史孤独感,这种空有芳华只能任其被时间 摇落殆尽的伤感与无助,久久得萦绕于文 人心头,也一再得呈现在诗赋篇章,终成 古典诗歌常咏不衰的一大主题。
三、文学理论--兴寄风骨说的提出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 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 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 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 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做, 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 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 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 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 作者相视而笑 。”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以比兴寄托充实了梁陈盛行的咏物诗。
以“饮高秋之坠露”的清高的蝉自喻,抒 发自己冤情难申,幽愤难平的悲慨情绪。
边塞—情调慷慨激越,映大唐时代精神; 风格悲壮苍劲,开边塞诗派先河。 别情乡恋—神情爽朗,直面人生悲欢离合; 境界开阔,不复缠绵儿女之情。 叹世事、发幽愤—遭遇坎坷,; 假物言志叹失路之悲。
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诗有八对,
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 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 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 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 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 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 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 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 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一)感慨时事,讽刺揭露现实
1.谴责穷兵黩武,同情生灵涂炭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 《感遇 朝入云中郡》)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下孤。”
(《感遇 苍苍丁零塞》)
“徇贪夫之议,谋动干戈,将诛无罪之戎,而遗全蜀之患。”
(《谏雅州讨生羌书》)
2.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奢侈享乐,滥杀无辜
文学传序》)
龙朔年间 上官仪
“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 多效之,谓为‘上官体’”。(《新唐书》)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入朝洛堤步月》
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对,旁徨放旷是也;
风骨--
《文心雕龙》首倡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不求纤 密之巧”“唯取昭晰之能”(《明诗》) 要求诗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具有劲 健爽朗、气势飞动的动人风貌。
兴寄--对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有 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风骨--对诗歌创作提出美学方面的要 求:有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和浓烈昂扬 的情感力量。
3.叹世事、发幽愤
四杰的七言歌行,合七古与 骈赋之长,极铺叙之能,又包含 讽喻寄托,极具慷慨悲凉的感人 力量。 “……一朝憔悴无人问,万古摧 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倏 忽须臾难久恃。……”
(卢照邻《行路难》)

《长安古意》
全诗分五部分来叙写。首段大力铺排,状长安景致之 豪华。次段写富贵人家,钦慕爱恋。三段转入市井,荡子、 少年、侠客、禁卫,均聚于娼所,极尽声色之娱。四段言 宫廷与市井之间,尚有权倾天子的将相豪贵,互不相让。 末段将一切繁华归于须臾,发世事无常之感慨。表现初唐 文人对兴亡盛衰的思索和警觉,寄托作者寂寥愤慨的情绪 及追求不朽声名的人生观。 此诗将梁、陈以抒写艳情为长的宫体诗和阮籍、左思 善用对比的咏怀诗相结合,使宫体诗具有寄托讽喻的意义。 运用叠字、顶针、复沓等句式,全诗音调抑扬起伏,气势 充沛,力量雄厚。
成就与影响
陈子昂在创作上以其关注现实的胸襟、 丰富的人生经验,在诗歌中注入开阔的视 野、深沉的情感。在理论上,高呼恢复汉 魏诗歌传统,标举兴寄与风骨,成为唐代 文学革新的首倡者。他的创作与理论观点, 为随后而来的辉煌盛唐提供了最为直接的 养料与桥梁。
※王勃(650~676)诗书世家,天才少年。六岁能文,九岁
作《指瑕》,十四岁写下《滕王阁序》。二十岁因戏文见 逐,二十五岁因官奴获罪,二十七岁探亲渡海,溺水而亡。
※杨炯(650~693?)九岁应神童举,二十六岁拜校书郎,
入崇文馆。后因弟事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卒于盈川令任上。 心高气傲,“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旧唐书 文 苑传》)
薛道衡 540~609
历仕三朝(北齐、北周、隋)少有文名 曾随杨广、高颖伐陈,其间颇有政见。文帝时 倍受信任,后见忌于炀帝,被逼自尽。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犹爱雕虫。道衡每 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隋书》) 善于描写人物深细的心理和复杂的情感。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昔昔盐》)
杨广 (569~618)
2.别情乡恋
对于传统的送别乡恋题材,四 杰不再用依依不舍泪眼婆娑来叙写, 代之以积极的态度,昂扬的情志。 极大地开拓了此类诗作的表现面, 对盛唐影响匪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边塞—情调慷慨激越,映大唐时代精神; 风格悲壮苍劲,开边塞诗派先河。 别情乡恋—神情爽朗,直面人生悲欢离合; 境界开阔,不复缠绵儿女之情。
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659—700) 出身豪族,任侠尚义;儒学笃厚,黄老兼修;才高智远,命运多舛。
二、创作实践
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卢藏用《陈子昂文集序》)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登幽州台歌》 (一)感慨时事,讽刺揭露现实 (二)感叹身世,抒怀言志,宣泄愤懑
边塞—情调慷慨激越,映大唐时代精神; 风格悲壮苍劲,开边塞诗派先河。 别情乡恋—神情爽朗,直面人生悲欢离合; 境界开阔,不复缠绵儿女之情。 叹世事、发幽愤—遭遇坎坷,带来胸中无限感慨; 命运多舛,造就诗文几多愤懑。
4.咏史咏物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由内而外,以世间景物的永恒,反衬 人事变化的迅速。饱含历史沧桑之感。
(《感遇 本为贵公子》)
2.理想落空、怀才不遇的孤独与愤懑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 兰若生春夏》)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之燕昭王 )
远登高台,茫然四顾,竟无一人是知
“兴”之义:
1.启发 “诗可以兴” (《论语 阳货》) 2.于具体物象中寄托深意的手法
“托事于物”(《周礼》郑玄注)
“有感之辞也”(挚虞《文章流别论》)
“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文心雕龙 比兴》)
“文已尽而意有余”
(钟嵘《诗品序》)
兴寄--对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 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第二讲 初唐诗坛
一、宫廷诗人
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台阁重臣 龙朔年间--上官仪 武后时期--沈佺期、宋之问
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台阁重臣们(魏征、 虞世南、令狐德棻)提出文质彬彬的文学创 作理想,但创作偏于宫体诗风,出现理论与 创作的不平衡。
江左宫商发越,贵乎清绮;河朔词义贞 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 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 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 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魏征《隋书〃
第一讲
隋代文学
(公元581年-618年)
卢思道(535~586)
隋代前期代表作家 曾师从邢邵 其诗多宫体风貌,选词考究,用语婉丽。 有《从军行》沉痛苍凉
“落花流宝珥,微风动香缨。”
(《棹歌行》)
“擎荷爱圆水,折藕弄长丝”
(《采莲曲》)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感遇 圣人不利己》)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麂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感遇 乐羊为魏将》)
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 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 惨。”(闻一多《四杰》)
(二)诗歌内容
“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 市井,五律到王杨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 与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 边塞 别情乡恋 叹世事、发幽愤 咏史咏物
1. 边 塞
虽有对边塞风物、从军辛苦的常规描写,但主 旋律已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这是边塞题材诗作 的创新之处,也是蓬勃兴盛着的大唐帝国时代精神 的反映。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山河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二、民间诗人
初唐四杰 陈子昂 张若虚与刘希夷
初唐四杰
(一)生平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 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 杰。”(《旧唐书 杨炯传》)
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感遇》), 世为豪族,祖、父辈均以豪侠闻,亦 好黄老。子昂为人“轻财好施,笃朋 友。”(《新唐书 陈子昂传》)二十六 岁中进士。才华出众,得武后赏识, 拜麟台正字。大周立,升右拾遗。政 治见解卓越,“驾马周而颉颃姚崇” (王夫之《读通鉴论》),但屡次进言 碰壁。两度从军,垂拱二年(686), 随军征西北;万岁通天元年(696), 随武攸宜征东北。数次进谏请战,武 均不纳,反降为军曹。回军后辞官, 被谋害致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