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隋代及初唐诗坛

第一章,隋代及初唐诗坛


但作为北方的诗人,
他们的诗在以南朝诗风 为主导的同时,多少也
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
质”的特色。
第一节 隋代诗歌
以七言歌行体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并结合以闺 妇怨思,本来是梁、陈诗中已经很流行的。但大多色彩 过于艳丽,情调偏于低沉。而卢思道这首诗在时空的腾 挪迭换中展示了恢宏辽阔的境界,而句式的灵活多变, 虚词的承接和韵脚的流转,又为诗坛提供了充沛的气势
牢固地在唐诗中延续下来了,而陈子昂的作用,则是抓住历
史的契机,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为唐诗注入蓬勃的生命 力,清除南朝诗歌和唐初宫廷诗风的弊病。他完成了自己的
使命,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更广义的精神上,开启了盛唐
陈子昂的诗也表现出某种 片面倾向。他的作品,以汉魏 五言古体为主,几乎没有七言 诗,律诗的数量也相当少。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但是,诗歌的发展不可能按照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行进; 用一种偏向去纠正另一种偏向,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和更有力 的。再则,并不是说出现了陈子昂,便切断了唐诗与南朝诗 歌之间的联系,而直承汉魏。南朝诗歌的多方面成就,已经
第一节 隋代诗歌
隋朝国祚短暂,二世而亡,
前后不满四十年,在文化方面没
有太多的建树。但由北朝入隋的
三位诗人——卢思道(535—
586)、杨素(544—606)、薛 道衡(540—609),仍旧留下一 些颇有特色的诗作。贯穿了一种 深沉悲凉的情思。
第一节 隋代诗歌
北方诗人的创作一向以南 方诗歌为典则,但杨素的情况 则稍为特别。他本身是一个豪 杰式的人物,心雄志大,不可 一世。
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完整,脱
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神 龙以还,卓然成调”(《诗薮》),当时应制诸题已大多合律, 风气之盛,并已越出宫廷圈子之外了 ◆沈、宋的七律,虽尚不能同后世大家之作媲美,但这种规 整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是挥洒自如,不觉有何束缚,说明他们 对律体的运用,已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总体说来,太宗朝的宫廷诗歌,大多是君臣唱和,应制奉 答、宴会赋咏之作,其中不乏吟风弄月、赏心娱情之篇什,但更 主要的内容是颂扬太平盛世、帝王功德,有一种祥和大度的气派, 显示出唐王朝开国时兴旺兴发达的气象。
发愤慨、羁旅赠别。如果说,在四杰的诗中已经反映出具
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想,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理想又 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充实,更具有“崇高”之美。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首先,陈子昂总是以博大的胸襟,注视着时空无限的宇宙,把个人的生存放 在这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表现出对永恒的渴望。 其次,积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以强烈的不平反抗权贵,揭露时政锢弊, 也是陈子昂诗的显著特点。这比之四杰对荣华富贵的泛泛讥刺,又明显进了一步。
●陈子昂受家庭社会影响,思想驳杂,儒道
纵横诸家杂糅,而以儒家和纵横家的入世 建功思想为主导。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二、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只要“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就能“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一是强调诗歌要有“风雅”、“兴寄”,二是诗歌要有“风骨”。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虽不能作为对南朝诗歌的 全面的概括,但确实指出了南朝贵族文学的一种偏向,即过分 追求修辞性的华丽,而缺乏内在感发的生命。
诗人笔下已大量涌现平仄协调、又合乎粘附规则的全 篇合律的诗篇,标志着五、七言律诗的完全成熟。可 以说,在律诗形式的完成过程中,宫廷文士起了规范 化和统领风气的作用。其中,尤以杜审言、宋之问、 沈佺期三人的成绩最为显著。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今存的诗主要系五言律 诗,也有少数七律。他的诗,句律精严而笔力雄健,无论是五 律还是七律均完全合律,无一失粘者。他在武后天授初所作的 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 东》,长达四十韵,完全合粘,可见 他对律诗这种新体制驾轻就熟的功夫, 所以深为时人所重。杜甫曾称引李邕 对审言的评价:“钟律俨高悬,鲲鲸喷 迢递。”(《八哀诗》)意即指此。明 人许学夷称其为“律诗正宗”(《诗源辩 体》)。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神 龙以还,卓然成调”(《诗薮》),当时应制诸题已大多合律, 风气之盛,并已越出宫廷圈子之外了 ◆沈、宋的七律,虽尚不能同后世大家之作媲美,但这种规 整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是挥洒自如,不觉有何束缚,说明他们 对律体的运用,已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总体说来,太宗朝的宫廷诗歌,大多是君臣唱和,应制奉 答、宴会赋咏之作,其中不乏吟风弄月、赏心娱情之篇什,但更 主要的内容是颂扬太平盛世、帝王功德,有一种祥和大度的气派, 显示出唐王朝开国时兴旺兴发达的气象。
名的诗体,它的风行,并非其人之显贵,更因 为它适应了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 种诗体,着意刻绘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 典工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从武后至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在当时的一批宫廷
第一编 隋与初唐诗歌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北朝以来,南方的文学风气就深深地影 响了北方的创作。所以,隋唐的统一,政治和军 事力量虽起自北方,但自隋初到唐睿宗景云中约 一百三十年,南朝诗风继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新的诗人对已经变得陈腐、 缺乏生气的诗歌风气日益感到不满,发出强烈的 要求变革的呼声。诗歌创作也随之逐步摆脱宫廷 藩篱,终开一代新风,促进了唐诗高潮的到来。
诗以大地回春的绚丽风光反衬游宦者有家 难归的悲哀,用声色俱现的外景点醒时不 我与的苦涩情思。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与杜审言同称为“文章 四友”的,还有李峤、苏味 道、崔融,他们均在武后朝 任过凤阁舍人。
初唐诗歌至沈宋,可以说完全脱尽 了六朝的艳丽之诗风,开创出具正的 唐代诗格,完成了律体之创作,律诗 形成之后,千余年来在诗坛上始终保 持着中正格之地位。历来沈、宋并称,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把沈佺期,宋之问和始创五言的苏武、 李陵相提并论。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 面作出了重要的建树,也偶有情致动人 的佳作,但其总体面貌,却是在华美的 形式中呈现出情调上的苍白平庸,这是 宫廷文学很难避免的。
第三节
初唐四杰的崛起
和上官仪同时的的卢照邻(约630—680后,)、骆 宾王(约638—?)、王勃(650—676,)、杨炯 (650—693后,)。是活跃于初唐文坛的另一个作家 群,人称“初唐四杰”。又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是诗坛上逐渐崛起的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 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 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 真正的转机。
氏于配置江南时,作《远戍江南寄京邑
好友》,长达四十二韵,盛传一时,诗 随意抒写,不事浮华,而情意真切。
这类诗,与宫廷文人的繁缛作风迥异, 而以质实真切取胜。虽成就有限,在当时 也未能形成气候,却昭示了诗坛变革的主 力必来自宫廷之外的重要事实。
第一节 隋代诗歌
隋初还发生过一桩企图以行政手段改变文风的事件
□ 文帝改革文风的主要宗旨,是提倡“公 私文翰,并宜实录”,着眼点在于要求应用文去 掉华艳的藻饰,讲求实用。
与此相应,到隋末又有在野的 王通(号文中子)的文学观
□“上明三纲,下达五常”
“征存亡,辨得失”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初唐诗坛面临的课题是完成永明体向律体的演变,以 刚健清新、富有时代气息的诗风取代六朝的浮靡诗风。对 此,初唐诗人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既继承汉魏风骨,又借 鉴六朝诗歌抒情状物细腻委婉的特点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对齐梁以
来诗歌的绮艳柔靡之风给予了 有力的扫荡,为唐代文学的健 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贯穿在陈子昂诗歌中的,是对新的诗歌审美理想的呼
唤和塑造。以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 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为例,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 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 根本问题的观照与思考。并以此揭露时弊、表达志向、抒
一首七律。
■初唐四杰以他们重刚健、重气质的创作实践,在诗坛
上起到了解放诗歌的作用。
第四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的生平与思想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射洪县)人,活动年代主要在 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 些。
●陈子昂一生坎坷,政治上历经恩宠、冷遇、
诬陷和迫害等不同遭遇。他的思想也是复 杂的,兼有儒、释、道等各种成分。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上官体和沈宋
二 沈杜 佺审 期言 及与 律宋 诗之 的问 完 善 和 定 型
宋之问(约656—约713)、沈佺期(约656—713),主要活
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尤其在中宗神龙、景龙年间,他们均以
修文馆学士的身份频频出入于宫廷文会,堪称词臣班首、文场 勍敌,时人号为“沈宋”。沈佺期各体 诗流传下来的共计一百五十余首,其 中应制诗约三十余首,占总数的五分 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