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考生应掌握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了解各国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课程内容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一、贸易政策的构成因素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1)政策主体。
是指政策行为者,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
(2)政策客体或政策对象。
即贸易政策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和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3)政策目标。
即贸易政策行为的目的。
(4)政策内容。
即贸易政策所涵盖的方面和内容。
(5)政策手段。
即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用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有两种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一国在对外贸易领域未采取或很少采取措施对贸易活动加以干预的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一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贸易活动加以干预的政策。
第二节重商主义一、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理论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产生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全社会各阶层所追求的东西,成为财富的代表形态。
当时,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在流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商业成为人们意念中利润和财富的源泉。
因而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来自流通领域,而与生产过程无关的重商主义便产生了。
2.主要论点(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货币——金银是唯一的财富,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减少本国货币拥有量,从而减少本国财富。
因而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应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最好是不输入,只有这样,一国才能迅速地增加货币,即财富的积累。
同时为保留货币,禁止货币出口。
(2)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增加一国财富的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
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的商品总值。
但不要求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有顺差,而是从每年总的进出口贸易中取得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
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1.早期的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2.晚期的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奖出限入方面。
为鼓励出口,西欧各国采取的措施包括:(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3)减低或免除出口税;(4)设立特权贸易公司,实行独占性的殖民地贸易政策;(5)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等。
第三节自由贸易一、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1.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兴起与胜利英国自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一方面引发了对国外廉价的工业原料和粮食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其工业制成品具有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废除执行保护主义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实施自由贸易政策。
工业资产阶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斗争,最终令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取得了胜利,具体表现为:(1)废除谷物法;(2)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3)废除航海法;(4)取消特权公司;(5)改变殖民地贸易政策;(6)与外国签订带有自由贸易色彩的贸易条约。
2.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1)法国的重农学派他们认为农业才是一国财富的基础,交换不能产生新的财富,并要求国家放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反对保护贸易政策,支持自由贸易政策。
(2)英国古典学派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他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新古典学派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了解狭义层面上的即可)三个主要的结论:第一,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第二,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第三,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综上所述,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利的国际分工。
二是自由贸易可以扩大国民的真实收入。
三是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二、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1.贸易自由化的表现(1)大幅度削减关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关税。
第二,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协议,导致关税大幅度下降。
第三,通过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进口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
(2)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
第二,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
第三,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第四,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
第五,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第六,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3.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作用及评价第一,战后贸易自由化推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
第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各国贸易政策发展的总趋向。
第三,战后贸易自由化为国家贸易、经济可通过协商、协调获得发展提供了先例。
第四节保护贸易一、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1.产生背景美国和德国等后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为了赶超以英国为首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于19世纪先后实行了严厉的保护贸易政策。
2.政策特点第一,保护的阶段性。
第二,保护的有选择性。
第三,贸易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第四,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高关税和禁止进口等措施保护本国幼稚工业;通过低关税或免税鼓励复杂机器设备、原料等国内无法生产但急需的商品进口;通过高关税和禁止出口的办法限制重要生产物资出口;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津贴、奖金等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3.理论依据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第一,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因而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竞争实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独立。
第二,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
(2)保护的对象和时间保护对象:刚刚开始发展,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且遭遇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工业。
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限期。
(3)保护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但对复杂机器设备的进口则免税或只征收少量的进口税。
二、垄断时期的超保护贸易1.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产生背景与特点产生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资本的高度集中,由此国内市场变得相对狭小,资本对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又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
特点:第一,不仅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第二,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第三,不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第四,不是保护代表先进势力的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第五,保护政策的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其他各种非关税措施。
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1)对外贸易乘数论①投资乘数原理凯恩斯认为一国投资量的变动(增加或减少)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投资乘数或倍数。
由投资而引发的国民收入变动往往几倍于投资量的变动,其倍数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②对外贸易乘数原理这里投资乘数或对外贸易乘数,我们假定为K,它的计算公式为: K=1/(1-边际消费倾向)当边际消费倾向为0时,乘数为1;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时,乘数为∞;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2时,乘数为2。
现在设△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代表投资增加额,△X 代表出口增加额,△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表乘数。
计算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的公式为:△Y=[△I+(△X-△M)]·K当ΔI与K一定时,贸易顺差越大,△Y越大;反之,如果贸易差额是逆差,△Y则会缩小。
因此一国越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越大。
(2)其他观点①国内市场扭曲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②改善贸易条件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③维持高水平工资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④增加国内就业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⑤公平贸易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⑥改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⑦非经济目标的超保护贸易观点。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各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国际货币关系失调;国内政治竞选;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等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起来。
2.政策特点(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3.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新贸易保护主义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实际上其政策与做法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排他性,降低了国际贸易增长速度。
(2)严重损伤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
四、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1.背景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但在旧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下,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发达国家原材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