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分解课程标准

如何分解课程标准

如何分解课程标准——基于课标的教学“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新形势下,怎样实现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

作为一个现代教师,上好一节有效课,必须首先要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第二,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第三,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实际上,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学习)目标的确定;第二个问题,就是实现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第三个问题,就是检测评价课堂教学(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而明显的,第一个问题,即教学(学习)目标的设置,是基础。

只有设置了科学合理适宜的教学(学习)目标,其他两个问题,就比较容易实现。

而设置科学合理适宜的教学(学习)目标的制约因素很多,像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熟悉教课书的内容、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等等,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课程课标的细化解读。

因此,要进行或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前提和基础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这也是今年,我校把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和课堂观察作为教研工作核心的原因。

一、教学的三种取向一是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二是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学这个工作离不开个人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能把教科书抛之脑后。

要想更大程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是三种取向的综合,应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教材(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推力,这样课堂教学最大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1. 课程标准的意义《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关于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关于是什么的东西;过程与方法:如何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东西;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获得上述两种东西的过程中或之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什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标的教学是“做正确的事”,有效教学是“正确的做事”。

有效教学应该是基于课标的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在“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3.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前提首先应为“在充分解读课程的基础上,分解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然后是思考“开发促进学习和证明学生实现学习预期目标的评价方案”。

其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聚焦的主要问题就是: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在充分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解课程标准,以界定学习目标。

为开发评价方案,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教师教学指导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依据。

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否实现的首要关键问题就是学习目标的设置。

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说明细胞的分化(浙江吴江林老师提供)内容主题:4.2 细胞的分化[浙教版必修1 《分子与细胞》]《课程标准》:说明细胞的分化。

《教学指导意见》: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如何转化成学习目标?分解一: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分解二:(1)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生命进程受内外因影响等哲学思想(5)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通过上述的案例,大家能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说分解二说的是正确的废话。

你说他错么,他没有错。

问题在于“说明细胞的分化。

”这是一条内容标准,而且仅仅是一条认知领域的标准。

而我们来看看案例中分解的学习目标(4)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生命进程受内外因影响等哲学思想(5)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已经分解到更上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了。

而且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是有问题的。

我们可以看到除第一条学习目标可以加上行为主语“学生”,而其余都不可以。

像这样的的学习目标的描述回到了教学论的话语体系中,其教学目标的陈述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去培养什么,激发学生干什么。

这是传统的教学大纲体系中教案中以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为条目的表达方式,那时关注的主要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那时教师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就完成了。

但是教师教过了,学生就学会了么?显然并不一定是教师只要教过了,学生一定能学会4.“解读”和“分解”的区别和联系。

“解读”的释义一是阅读解释,例如~信息编码|传统的训诂学以~古籍为主要目的;二是分析,例如研究:~人生|~史前文化;三是理解;体会: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这项政策会有不同的~。

其实我们通常所谓的“课标的解读”主要是指对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和感悟,例如通过新课标的解读,透彻理解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采用灵活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常用渠道等。

“分解”的最基本的释义其一是整体分成部分,例如力的分解,其详细解释应为分析,剖析。

例如《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字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

”其二是分辩,解释。

例如沙汀《祖父的故事·三斗小麦》:“和那姐姐一样,她对他也是很专断的。

无论如何,她们没有听取一个小孩子的分解的必要。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解读”和“分解”两词的意思相差很大。

我们分解课程标准,其实指的是将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剖析,并把课程标准由整体分成部分,转换成为具体的细化的有利于学生递进式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课程标准的分解是有区别的。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是“宏观的、上位的”,是“理论层面的”,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为教学提供“理念”和“思路”,主要是“描述性”的。

而新课程标准的分解是“微观的、具体的”,是“技术层面的”,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为教学提供“程序”、“方法”和工具。

同时,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课程标准的分解又是有联系的。

解读课程标准是分解课程标准的前提、基础;解读课程标准是为了指导课程标准分解。

分解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解读的延续;分解课程标准是为了实现解读课程标准的目的;分解课程标准是为解读并修订课程标准提供证据、依据。

三、课程标准分解技术(一)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即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

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方式指向无需把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二)目标陈述的句型结构从陈述目标的句型结构来看,课程目标有以下四种类型:内容型目标;表现型目标;教学活动型目标;发展型目标。

1、内容型目标内容型目标的句型结构是谓语动词加核心概念(可能是一个或是若干个名词,也可能是加上了限制词的名词,甚至是名词子句)其基本的结构:V+N。

如:识别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了解自尊和自信的作用。

2、表现型目标表现型目标的句型结构是在内容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描述表现(Performance)水平的形容词和(或)副词。

其基本的结构:P+V+(P+)N如: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3、教学活动型目标教学活动型目标的句型结构比较复杂,它是在内容型目标或表现型目标之前,增加了一个规定性条件(Condition)的语句,描述教师的教学活动或学生的学习活动。

其基本的结构:C+V+N或C+P+V+N。

如:在体育比赛中,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4、发展型目标发展型目标的句型结构也比较复杂,它是在内容型目标、表现型目标或教学活动型目标之后,增加了一个更一般的发展(Development)目标的语句。

其基本的结构:V+N+D、P+V+N+D、C+V+N+D或C+P+V+N+D。

如:例举我国和本地区水资源的情况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

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三)目标陈述的核心关键词从陈述目标的核心关键词来看,其表述的结构呈现为多种组合:单一行为动词+单一核心概念,如:“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通过多种练习发展有氧耐力。

”单一行为动词+多个核心概念,如:“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较好地掌握球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的技术和战术。

”多个行为动词+单一核心概念,如:“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心情。

”“愿意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

”多个行为动词+多个核心概念,如:“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参加班内体育比赛,或组合、选编运动动作。

”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是同一个词,它们合二为一,是动名词。

如:“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用安全的方法运动。

”(四)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1、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句型结构从陈述课程目标的句型结构来看,四类目标的表达方式各异,但其基本的结构一定是由谓语动词+动词指向的核心概念构成,即“内容型目标”的结构。

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讨论“内容型目标”的分解。

2、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3、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1)替代:一对一;如“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

”(2)拆解:一对多;如“练习各种平衡动作。

”把“各种平衡动作”拆解为“扣腿平衡”、“提膝平衡”、“探海平衡”、“望月平衡”等(3)组合/聚焦:多对一;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组合/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学习目标。

(五)课程标准分解技术1、学习目标的内涵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