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知识点考查角度分析(一)中国古代史一:政治史部分:先秦史部分1:从分封制的文化整合、认同考察(已考)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1.(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0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03.(2011年新课标1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从分封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性考察(未考)A:王族,从所封位置上来看集中在黄河流域(晋、鲁)或者具有军事战略价值的地方(燕、鲁)。
B:功臣,以齐国为例,地处东方作为大藩,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为了与鲁国一起防止商的旧邦造反;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周天子想将功高盖主的吕尚调离中心区域的手段。
C:古代帝王后代,主要是为了拉拢人心,维护统治。
3从违反分封制规定考察分封制或者礼乐制的瓦解(已考)分封制的瓦解从浅层次来讲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1:西周初年,封国面积较小,彼此不交,矛盾较少,也不会形成彼此之间的争夺。
2: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总体国力远大于其它诸侯,故而就算有反叛之心而无反叛之力。
3:礼乐制刚刚推行,授其约束,心思固然较少。
4:西周时各诸侯国四周均有蛮夷之族,诸侯本身力量不强,内忧不解何以对外。
5:上述情况一变,加上平王弑父,礼乐宗法始乱,故而有了春秋之乱世。
(原创)据《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这反映了()A:宗法制的瓦解 B:等级制度的颠覆C:分封制的奔溃 D:礼乐制度的破坏01(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02.(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从分封制的进步性入手考察(未考)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
(原创)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
这反映了()A:殷商以前“天子”“诸侯”彼此平等B:自周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国家概念C: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文明的演进D:官僚政治开始于西周分封制秦汉宋唐史部分1:皇权加强增加宰相的人数01(2012·山东高考·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0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增加内侍人数(未考)(原创)汉武帝继位之初,严助、朱卖臣等皆以侍中(皇帝私仆非朝廷官员)贵幸用事,可以参与朝政,甚至经常和大臣辩论政事,这()A:不拘一格重用人才B:开辟入仕的新途径C:沿袭了朝议论制度D: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分割相的职权(未考)(原创)宋太宗在位时,任命曹彬攻打幽州,时任宰相的李昉去不知晓此事;攻打辽国时,一日之内六次召见枢密院讨论,而中书事先不预知。
这表明()A:宰相失去军事参与权B:枢密院位列中书之上C:宋代宰相已名存实亡D:太宗未遵守朝廷制度2: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未考)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直接任命是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形式,谁任命就对谁负责,这个手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增加行政级别(新课标未考)(2014·山东高考·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在地方设置监察(未考)行政区转监察区(未考)3:打击敌方豪强(原创)白居易说:“五陵年少争缠头”唐伯虎说“不见五陵豪杰墓”中都提到了“五陵”(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长安附近)这一地区是汉武帝以后不断将各地区富商大贾强制迁居到这一地区后所形成的富人区。
这一地区形成的目的是()A:便于向富人征税B:便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的需要D:为了缓和平复差距(2012·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4:对皇权的制约(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对皇权的制约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出题:谥号、制度设计(三省六部)、谏官、宰相(原创)宋太祖某日在花园玩鸟,一谏官紧急求见,结果只说了一些琐事,宋太祖因打扰了自己玩鸟的兴致而将其门牙打掉,此人捡起门牙,太祖说难道你还要告我不成?谏官回答说,无处可告,但是可以拿给史官看看。
太祖立即向其道歉。
这事反映了()A:宋太祖行事鲁莽B:重史传统影响其言行C:宋太祖不理朝政D:史官拥有较大的职权5:外戚考察从外戚对皇权的威胁和对皇权的加强考察(2015年新课标1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出现外戚干政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过于年幼B:君权至上的结果D:制约相权需要C:政治腐朽的结果6: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入手考察北击匈奴(2017·全国Ⅰ卷)表 1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7:由贵族政府到平民政府的转变(未考)此话容易成为正确选项、材料题中出现过秦始皇、刘邦、大臣平民化的演变8:秦汉政治的联系(汉承秦制)(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9:察举制的弊端(未考)外省有考察,而且较多,在此不再赘述(2015·安徽高考·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明清史部分1:君主专制的强化2:宦官(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3:司礼监(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4:中央集权的加强(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