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创新精神。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执行新大纲,要以全民族素质教育为准则,牢牢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
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一: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
(1)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
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
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
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2)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3)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
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
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5)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三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并把基本概念运用到解题和生活实践中,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尝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包括一些成绩较好学生(考分较高),他们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但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了。
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2)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
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
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
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
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
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
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
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3)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可见“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
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
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
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们应该恰当质疑。
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
疑而启思,疑而生变。
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
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
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
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在实验时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
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
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
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总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初中化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最低限度的、为适应社会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它的内容跟以学科为中心和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主义的教材不同,它的内容也是科学的、有序的,但不追求逻辑严密和系统完整。
参考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12期[2]蒋蓉:《化学课外活动的一点尝试》[3]《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4〕《化学教学》200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