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种山药,足十年土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
由此可进一步说明,明代是形成道地药材四大怀药的年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①“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萌生时代几乎相近,说明四大怀药是较早的道地药材。
②“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概念都是形成于明代,而发展鼎盛年代在于清朝中晚期。
这说明“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形成与药材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必然联系。
③从“道地药材”和“四大怀药”的形成来看,道地药材具有地域的变更性,如地黄就历经了“咸阳”、“彭城”、“同州”、“怀庆”之地域变迁。
因此,优质药材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重其质量,道地产品将不道地。
要保证道地药材久享盛名而不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与地理、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关系,不断改进和提高培植加工制作
技术,在提高药品质量上下功夫,使之更有效
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29~1027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76~1677
3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14、206~207。
4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5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6~826。
7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08。
(收稿日期:1996—12—18)
论《内经》《难经》五行生克配穴法
赵京伟 杨素琴 王中元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0;河南省修武县人民医院,河南454350)
主题词 《内经》 《难经》 五行生克 选穴
对针灸处方配穴,前人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纵观历代学者的经验,总不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
然而,
真正达到处方配穴之优化,就必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辨证详明,诊断准确,结合腧穴功能、特性,严密组织,有方有法,灵活多变,起到针到病除之目的。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有关资料,就针灸处方配穴,略陈管见。
1 针灸处方配穴三注意
1.1 辨证详明,忌虚虚实实 针灸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针灸能疏通经络,调和气
血,补虚泻实,使阴平阳秘,属非特异性刺激疗法。
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按照五行生克的母子补泻法辨证论治,严密取穴配穴。
如《难经·八十一难》曰:“假令
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
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说明肝实而肺虚者应补金,因为金旺能生水,水能生木,木得水滋涵则刚硬者变为柔顺;另外,金能克木,肺气充沛则肝逆自降。
如果肝实而肺虚之病,但知泻肝而不知补肺,徒劳无功。
如肺实而肝虚微少气,应补肝。
“少气”是
·
4·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7年 第12卷 第3期
DOI:10.16368/j.i ssn.1674-8999.1997.03.002
肺的现象,不是肝的症状;少气是金火内炽之象,金火内炽则木更被抑,当补金而扶木,如再补肺,则实其实也。
为了进一步阐明配穴之原则和规律,现再举数例:
《灵枢·热病篇》曰:“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这段经文如按“五行俞穴配穴法”可作以下说明:
①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
假使肺金虚,当补肺经土穴太渊,土能生金。
如果同针心经少府、阳谷,此二穴为火经穴位,火能克金,故不可补。
②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
假使心火虚,当补木穴少冲,木能生火。
如果同时针水经穴通谷、阳谷,水能克火,故不可补。
③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
假使脾土虚,当补火穴大都,火能生土。
如果同时针木经穴临泣、大敦,木能克土,故不可同补。
④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
假使肝木虚,当补水穴曲泉,水能生木。
如果同针金经穴经渠、商阳,金能克木,不可补之。
⑤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
假使肾水虚,当补金穴复溜,金能生水。
如果同时针土经穴足三里、太白,土能克水,故不可补。
以上按五行生克的子母补泻法说明配穴之规律可循,以此推而广之。
如果不辨病候之虚实,肺经病太渊与尺泽同补,肝经病曲泉与行间同泻,同样犯虚虚实实之弊。
就是在“本经配穴法”、“一经连用法”、“八会配穴法”中也要注意到这一点。
另外,在“对症取穴法”中如遇气虚脱肛之症,取了百会,又取丰隆,百会能升,丰隆能降,也会影响疗效。
这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之。
1.2 对重病患者针灸处方配穴当慎之又慎,宜简不宜繁。
如《灵枢·针害》曰:“病亦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忄匡,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这里说的五脉、三脉是经脉。
就是说病人在疾病严重时,如果取五条经脉或三条经脉同时针刺,则可能造成死和“忄匡”的危险,故配穴宜简不宜繁。
1.3 针灸处方配穴既要注意“异经伐克”之乱,又要注意同经取穴太多而有“单经用事”之弊。
根据临床经验:如过多取穴不同经,往往有异经伐克,君侧不宁而神明乱;虽取同经,但配穴太多,往往有君主无能而神昏。
我在临床上也体会到,有些病四脉、五脉同时针,反而效果不佳。
2 临床体会
针灸处方配穴有着极严格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熟练掌握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诊察病情,进行“八纲”辨证,将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疾病所在部位、性质和病情标本缓急,然后根据辨证和五行生克进行处方配穴,这样的处方配穴将是优化的。
当然,除诊断准确外,还要掌握针刺时机、针刺手法和针刺部位。
按照经络循行、病候、穴位位置及主治作用进行配穴。
配穴准确,效果就好;配穴不当,效果就差。
例如:在治疗一位三叉神经痛病人时,症见:左侧面呈短暂刀割样剧痛,精神不振,夜寐差,经多方治疗无效果,查其脉沉迟,舌暗苔白。
按辨证取穴以足阳明胃和手少阳胆经穴,连续针刺一周后,症状好转,但三天后又加重,考虑为病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
故取肝经水穴曲泉,水能生木;取肾经金穴复海,金能生水。
连针一周痊愈。
再如:治坐骨神经痛,取膀胱经穴,又取胆经穴,再取胃经穴,其效果远不如单取胆经或膀胱经为佳。
如三经同取,按五行生克规律:水能生木,木又能生火克土,必然导致异经伐克之乱,这方面例子太多了。
因此,研究针灸处方配穴,实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针灸疗效,不可不察。
(收稿日期:1997—02—28)
(修回日期:1997—03—23)
·5
·
1997年 第12卷 第3期 河南中医药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