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遗传学 课件
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K.
德国的植物学家科尔罗伊德(J.
19/60
(三)、拉马克的进化论 P309
拉马克(J. B. Lamarck)最早提出“进化论”的概念 (《动物学的哲学》, 1809)。拉马克认为:
生物是进化的,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机制是用进废退
与获得性状遗传。
即:动植物生存条件的改变是生物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四)、 生物进化研究的现代发展
32/60
(一)、狄· 弗里斯的突变论
狄· 弗里斯对普通月见草(Oenothera lamarckiana) 进行研究时候发现:一些新类型是突然产生的, 并且只要一代自交就达到遗传稳定。狄· 弗里斯 据此提出了突变论。 突变论认为:
自然界新种的形成不是长期选择的结果,而是突然
非细胞生物细胞生物;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水生生物陆生生物; 高等生物的形成与动植物分化。
生命现象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
生长、生殖、新陈代谢与适应性。
12/60
二、生物进化与环境
生命形成与生物进化过程同时也是地球环境发 展变化的进程,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过程。
25/60
达尔文学说的关键
生物变异:
变异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生物变异经常、广泛存在的,与环境是否改变无关,
选择理论:
对于自然群体,种内生存竞争所产生的自然选择是
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选择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具有创造性作用。
26/60
(四)、达尔文的进化论 P311
27/60
(五)、新拉马克学派与新达尔文学派
(二)、早期进化思想
(三)、拉马克的进化论
(四)、达尔文的进化论
(五)、新拉马克主义与 新达尔文主义
17/60
(一)、基督教神学思想与物种神创论
在生物进化思想产生之前,基督教神学占绝对 统治地位,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神创造的。 物种神创论是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生物 及生物物种均由上帝创造,且生物物种不会改 变。
4/60
第十五章 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 P299
在地球上,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构成复杂的分子结构, 于是产生了生命的现象,而生命则具有生长、生殖、新陈代 谢和适应性。而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性。 在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构成了类 似噬菌体,病毒等一类的原核生物,然后才发展到真核生物, 并由单细胞生物发展成多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出现在22~31 亿年前,真核生物则出现在12~14亿年前。在海水中的原始 生物逐渐发展成真核生物,它朝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种 生物体内具有叶绿素。靠日光水分,空气等自己制造养料, 即为植物。另一种生物体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 朝动物方面发展。
色体数目、结构均可变异,基因突变则是基因化学结构改 变;自然界巨大突变较少,而微小不定变异占大多数;微 小突变必须通过选择积累才能形成新种。
基因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学统一起来,一般都将这 一发展认为是新达尔文主义的继续。
39/60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
40/60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
传。
28/60
(五)、新拉马克学派与新达尔文学派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A. Weismann)
29/60
(五)、新拉马克学派与新达尔文学派
30/60
(五)、新拉马克学派与新达尔文学派
31/60
四、近现代遗传学与生物进化
(一)、狄· 弗里斯的突变论 (二)、约翰生的纯系学说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
出现的; 并且有明确的试验证据。
33/60
这一观点与达尔文选择学说和拉马克学说均不相符,
(一)、狄· 弗里斯的突变论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0
(一)、狄· 弗里斯的突变论
35/60
(二)、约翰生的纯系学说
纯系学说显示:
选择只能将混合群体中已有变异隔离开来,并 没有表现出创造性作用;所以选择可能并不是 生物进化的动力。 纯系内选择无效,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 传,没有进化意义,所以拉马克的获得性状遗 传也是没有根据的。
以欧洲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
为代表。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18/60
(二)、早期进化思想
在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之前,不少学者都认 识到物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例如:
法国生物学家布丰(G.
Buffon, 1707-1788)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物种变化主要受气候(如温度)、食物数量和人类驯化影响。 F. Wolff, 1733-1794)认为生物具有 稳定性和变异性两种特性。因而既存在稳定的物种,又可 能突然产生新的物种。 G. Koelreuter, 1733-1806)进 行了系统地植物杂交试验研究。认为杂种同亲本反复回交 的方法可以“转化(transform)”物种。
群体遗传水平的“进化综合理论”; 分子遗传水平的“中性学说”。
44/60
五、进化综合理论
45/60
五、进化综合理论
(一)、进化综合理论的形成
费希尔(Fisher)、赖特(Wright)、霍尔丹(Haldane)、
穆勒(Muller)、杜比宁(Dubinin)、杜布赞斯基 (Dobzanky)等分别就不同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研究 各种因素对群体遗传平衡的定量影响。
41/60
(四)、 生物进化研究的现代发展
42/60
(四)、 生物进化研究的现代发展
43/60
如今最广为人知的生物进化论仅限于上述内容。 但是科学研究者从没有停止探索,生物进化机制与历 程研究的发展即使不再象它创立时那么突出、辉煌, 却从来也没有停止发展。 探索的结果是发展、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新理论,主要 包括:
不定微小变异广泛存在,并且都是可遗传的; 变异导致生物个体间(特别是同种个体间)表型和适应性
差异;
选择(人工与自然选择)保留符合人类要求、适应环境的
类型(适者生存);
长期选择和变异积累导致物种演化、新物种产生(因而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是渐变式的)。
24/60
(四)、达尔文的进化论 P311
(三)、拉马克的进化论 P309
22/60
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
23/60
(四)、达尔文的进化论 P311
达尔文的进化论首见于他1858年发表的文章,与之同期 发表另一篇文章(A. R. Wallace)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同意获得性状遗传观点,认为:
8/60
第十五章 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 P299
9/60
第十五章 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 P299
进化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一个新种要通过遗传变异 和自然选择在隔离等因素的作用下,从一个旧的物种逐渐形 成的。所以,根据物种在自然界的进化途径,一方面认识有 机界在系统发育中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另一方面,根据这 个规律,用实验方法人工创造和综合新的物种和新品种。
突变、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 的基本环节;
自然选择是连接物种基因库和环境的纽带,自动地调 节突变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把突变偶然性纳入进化必 然性的轨道,产生适应与进化。
指出自然选择存在多种机制和模式,并从群体水平与 分子水平进行了阐述。
47/60
(二)、进化综合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物进化则研究生物物种的起源、演变的根本 原因、机制和历史过程。
1/60
第十五章 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 P299
第一节 进化概说 第二节 进化理论
第三节 新种形成
第四节 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
第五节 育种实践中的远缘杂交
本章要点
2/60
第十五章 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 P299
3/60
第十五章 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 P299
一方面环境中水源、光照、空气等条件变化决定生
物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生物的存在和活动也对地球环境如大气层
的形成等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3/60
二、生物进化与环境
14/60
二、生物进化与环境
15/60
二、生物进化与环境
16/60
三、生物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基督教神学思想 与物种神创论
杜布赞斯基1937年出版了《遗传学和物种起源》,
标志着进化综合理论创立,被称为现代达尔文主义。
1970年杜布赞斯基出版了《进化过程的遗传学》一
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群体遗传学。
46/60
(二)、进化综合理论的主要观点
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就是群体遗传结构 (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突变是偶然的、与环境无必然联系;
48/60
(二)、进化综合理论的主要观点
49/60
六、群体中的遗传平衡 P318
(一)、基本概念
群体(population)与居群(local population);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
(二)、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意义
(三)、遗传平衡定律
10/60
第二节 进化理论(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论) P309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物进化与环境
三、生物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
四、近现代遗传学与生物进化 五、进化综合理论 六、群体中的遗传平衡 七、分子水平的进化
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