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授课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48学时;实践环节学时:16学时)课程学分:4学分一、课程性质、任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项技术,是安全技术管理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环境质量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环保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安全管理技术专业,掌握环境监测技术,了解水体、大气、噪声、土壤和固体废弃物以及放射性各种污染物,以及各种污染的监测目的,监测标准,监测方法。

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系统的学习,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知识,同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参与实践工作打下基础,并且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并基本上能独立从事环境分析与监测工作。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基本性质●掌握环境监测分析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方案的制定●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原理●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方法技能目标:●能够熟悉环境监测重要性●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检测问题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拓展知识面。

●培养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李弘主编.《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使用评价: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审定委员会审定教材,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

针对我院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专业培养方向,该门课程的知识设置难易程度和知识面很适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环境监测技术和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选用的参考资料1、奚旦立.《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聂麦茜.《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4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姚运先.《环境监测技术》.北京:化学工作出版社;5、吴忠标.《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作出版社;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以高中化学为基础以及涉及劳动卫生法后续课程:没有与其他课程配合与取舍情况:该课程与劳动卫生学中噪声危害,放射性元素的危害有一定的重复,因此在课程中只会讲环境中声级的加减和放射性元素的自动监测,对噪声和放射性元素的特性和危害将简单带过。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与要求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环境检测技术》学科及包含内容、作用和方法有初步了解,确立《环境检测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为以后学习明确方向。

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的内涵、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环境监测目的、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优先监测原则和环境标准的作用及分类、分级;2、了解环境监测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重点:环境监测的内涵、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监测的一般过程、优先监测原则及环境标准作用、分类及分级难点:优先监测原则和优先监测污染物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第二章水体监测目标与要求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水质监测内容和方法有初步了解要求:1、掌握一般掌握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水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2、了解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样的采集和保存和样品的预处理重点:1、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水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及其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2、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预处理方法难点: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2、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和水样预处理方法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水质的概述第二节水体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第四节样品的预处理第五节主要水环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第三章大气监测目标与要求1、了解大气污染基本知识;2、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和原则;3、掌握大气主要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的结构4、了解酸雨监测和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重点:1、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和原则;2、监测网点的布设;3、浓缩采样法和采样器的结构难点:监测网点的布设和优化;颗粒物切割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污染第二节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三节大气污染物监测第四节大气污染源监测第五节室内空气监测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目标与要求1、了解固体废物的基本知识和监测方法;2、了解固体的组成和土壤污染的特点;3、掌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方法重点:1、固体废物和有害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方法难点:1、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方法2、采集固体废物样品时的布点方法和样品的代表性问题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固体与固体污染第二节固体污染样品采集与制备第三节样品预处理第四节固体污染物监测第五章土壤废物监测目标与要求1、了解土壤废物的基本知识和监测方法;2、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土壤污染的特点;3、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方法重点:1、气相色谱法的原理;2、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定性、定量分析3、采集土壤样品时的布点方法难点: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和气相色谱仪的使用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与土壤污染第二节土壤污染样品采集与制备第三节样品预处理第四节土壤污染物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目标与要求1、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常用预处理方法;2、掌握生物样品中金属、农药的测定方法和步骤;3、了解生态监测的概念和方法;重点:1、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常用预处理方法;2、掌握生物样品中金属、农药测定;3、了解生态监测的概念难点:1、采集生物样品时的布点方法和特点2、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常用预处理方法;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第二节:生物污染监测第三节:生态监测第七章噪声监测目标与要求1、了解声学的基本知识和噪声的危害2、掌握分贝和声压级的定义,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掌握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4、掌握噪声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重点:1、噪声的布点和监测方法;2、噪声叠加和相减的方法3、分贝和声压级的定义,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1、分贝和声压级的定义,计权声级2、等效连续声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声学基础第二节噪声及其评价第三节噪声监测第四节第八章环境放射性监测1、了解放射性的基本知识、环境放射性的来源、分布和危害;2、掌握放射性的量度单位、测量仪器的原理和环境放射性的监测方法重点:放射性的量度单位、测量仪器的原理难点:1、放射性的量度单位、测量仪器;2、放射性浓度与化合物浓度的关系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三节放射性监测第九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目标与要求1、了解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以及监测实验室基础2、了解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程序3、掌握监测数据处理(有效数字的修约、可疑数据的取舍)和结果表达方法重点: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2、可疑数据的取舍,监测结果的表达方法难点:1、置信区间的意义;2、可疑数据与离群数据的区别与联系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第二节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第三节监测实验室基础第四节监测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目标与要求1、掌握环境要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连续自动监测的优点3、了解空气自动监测和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重点: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和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网络的建立难点: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网络的建立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二节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三节工厂企业自动监测系统六、教学学时分配七、课程考核要求及考核方法:理论考核:本课程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考核平时作业相结合(1)教学过程占30%:出勤情况及课堂纪律、教学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及实践环节参与情况)、平时作业(书面作业)。

(2)期末考试占70%:统一命题、制卷,闭卷考试。

技能考核:该课程注重实践仪器的使用和环境监测污染物的监测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占20%考核。

八、补充说明(一)教学要求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很强的课程,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各种检测方法基本操作方法的训练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多试验。

多操作。

2、在教学方法上,要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为目的,采用“教、学、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班级人员少,采取单独指导实验,让学生学生动手操作,任课教师应全程指导。

3、本课程教学要突出主题、明确重点、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实例分析要注意充分使用教材案例、精选案例和新案例。

(二)教学条件1、为保证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学生实际操作,因此要学生到环境监测局进行实际参观与相关污染物的测定。

2、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要求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以便展示图片及视频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编写组:组长(签名)本课程大纲执笔:黄春梅2011年8月14日系部专家审查组:(签名)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