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谱分析第三章01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波谱分析第三章01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5.红外光谱中常用术语
(1)基频峰与泛频峰 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后,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到第
一激发态(V0 V1)时所产生的吸收-基频峰。 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到第二(V2 ) 、第三(V3 ) …激
发态所产生的吸收-倍频峰。 此外,还有组频峰(包括合频峰和差频峰)。倍频峰和组
频峰总称为泛频峰。
(2)特征峰与相关峰 凡能用于鉴定原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峰-特征
近红外(泛频) (0.75~2.5 m)
中红外(振动区) (2.5~25 m)
远红外(转动区) (25-1000 m)
分区及波长范围
倍频 分子振动转动
分子转动 跃迁类型
2020/4/21
二.化学键的振动与频率
1.化学建的振动与频率 分子中基团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振-转光谱
2020/4/21
2.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硝基苯中硝基N=O键偶合产生两个吸收带.
O CH3-C
O CH3-C
O
S = 1750
O CH3-C
O CH3-C
O
as =1820
N
as =1530 S = 1360
2020/4/21
偶合效应
费米共振: 当2A=B时,则会发生偶合产生两个吸收带
,其中一个比基频高,另一个则低。
强偶合
弱偶合
正丁基乙烯基醚(CH3CH2CH2CH2OCH=CH2)
N-H
1650-1620
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影响很显著
HO
O
C
OCH3
HO
H 3C
O-H
2835
3705-3125 38
2020/4/21
(7)偶合效应
邻近两个基团。同时具有相近的频率就会偶合产生两个 吸收带-振动偶合。 (a) 一个碳上含有两个或三个甲基,在1385~1350 cm-1出现 两个吸收峰。 (b) 酸酐上两个羰基互相偶合产生两个吸收带;
分子吸收辐射产生振转跃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条件一:辐射光子的能量应与振动跃迁所需能量相等。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分子振动能量Ev 是量子化的, 即
E V =(V+1/2)h
-分子振动频率, V-振动量子数,值取 0,1,2,…
只有当 Ea= EV 时,才可能发生振转跃迁。
2020/4/21
条件二:辐射与物质之间必须有耦合作用
υc=o/cm-1 1663
C CH3 O
CH3
1686
H3C
CH3
C CH3
O
CH3
1693
α,β不饱和酮
37
2020/4/21
(6)氢键效应 氢键改变了原来化学键的力常数:移向低波数,增加,
并变宽。 移向高波数。
R
O
H NH R
游离
C=O
1690
HN H O
氢键 1650
N-H
3500
3400
2020/4/21
峰的强度
峰的强度可用 ε 表示 ε > 200
很强峰 VS
ε = 75 ~200 强峰
S
ε = 25 ~ 75 中强峰 m
ε = 5 ~25 弱峰
w
ε = 0 ~5
很弱峰 vw
b ---宽峰
sh ---大峰边的小肩峰
(4) 红外光谱中峰的形状有宽峰、尖峰、肩峰、双峰
34
2020/4/21
12 v = 1307 12×16 = 1725 cm-1
12+16
2020/4/21
三、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
1.多原子分子振动光谱 多原子基团有更多的振动形式,可以出现一个以上基频振 动吸收带,吸收带的数目与分子的自由度有关。 自由度的数目等于分子中所有原子在空间的位置所需要坐 标的总数。
3N = 平动 + 转动 + 振动 振动自由度 = 3N – 6 - 非线性分子 振动自由度 = 3N – 5 -- 线性分子
羰基双键性减弱,C-N双键性增强。
2020/4/21
同时存在诱导和共轭效应, 应考虑两种效应总和的净结果。
规律:基团与吸电子基团共轭, 吸收频率升高; 基团与给电子基团共轭,吸收频率降低。 共轭的结果总是使吸收强度增加。
化合物 R-CO-CR’
C=0 /cm-1
1715
R-CO-OCR’ 1735
3652 3756
1545
2020/4/21
(2)峰数 峰数与分子自由度有关。无瞬间偶极矩变化时,无红外吸收。
CO2分子
(3)峰强度
667 2349
瞬间偶极矩变化越大,吸收峰越强; 能级跃迁的几率越大,吸收峰也越强。
基态第一激发态,产生一个强吸收峰(基峰); 基态第二激发态,产生一个弱的吸收峰(倍频峰);
1576cm-1 1611cm-1
CH2 CH2
CH2
1781cm-1 1678cm-1 1657cm-1
1644cm-1
CH2 1651cm-1
2020/4/21
2020/4/21
(5 )位阻应效
共轭效应会使基团吸收频率移动。若分子中存在空间阻 碍,使共轭受到限制,则基团吸收接近正常值。
C CH3 O
=q×d
对称分子:=0,辐射不能引起共振-红外“非活性” 振 动。
不产生红外吸收,如:N2、O2、Cl2 等。 非对称分子: 0,红外 “活性” 振动。
产生红外吸收。
2020/4/21
3、分子振动方程式
任意两个相邻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E
=
h
=
h
2p
k
=1= 1 2pc
k
= 1307
k
K- 键力常数,两个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0.1nm后的回复力,
因此在查阅标准红外图谱时,注意试样状态和制样方法。 (2)晶体状态的影响
固态光谱的吸收带比液态时尖锐而且多。
固体样品在由石蜡油糊状法或压片法测定时,如果晶形 不同或粒子大小不同都会产生谱图的差异。
2020/4/21
101
3)溶剂效应
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通常随溶剂极性增加而降低。
如羧酸中的羰基C=O:
2 =CH(810cm-1) + C=C (1630cm -1) 偶合 1640cm -1 、 1613cm -1
2020/4/21
2 .外部因素对吸收峰的影响.
(1)物态效应 同一个化合物在不同聚集状态下红外光谱之间有较大的
差异。通常,物质由固态向气态变化,其波数将增加,且
强度也有变化。丙酮 液态时,C=O=1718cm-1; 气态时,C=O=1742cm-1,
15 17 9.5 9.9
4.5 5.6
4.5m
6.0 m
7.0 m
2020/4/21
查表知C=C键 k=9.5 9.9 ,令其为9.6, 计算波数值
v
=
1
=
1
2pc
k
= 1307
k
= 1307 9.6 = 1650cm-1 12 / 2
已知C=O键 k=12,
v 求 C=O
正己烯vC=C =1652 cm-1
0/4/21
一、概述
1.红外光谱的发展 2. 红外光谱法特点
1)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 2)应用范围广: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几乎
所有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 3)红外光谱特征性强-“分子指纹光谱”。通过谱
图峰位、峰数、峰强度确定分子基团、分子结构; 4)定量分析; 5)固、液、气态样均可用,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6)分析速度快。 7)光谱数据积累较多。
(1)诱导效应(I效应 ):
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移动
R-CO-R C=0 1715cm-1 ;
R-CO-Cl C=0 1800cm-1 ; Cl-CO-Cl C=0 1828cm-1 ;
R-CO-F C=0 1869 cm - 1 ; F-CO-F C=0 1928 cm -1 ;
102
2020/4/21
(2)共轭效应 (C效应)
分子中形成大p键所引起的效应。要求共轭体系有共平面 性,使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键长也平均化。
O H3C C C H3
O
O
C C H3
C
1715 cm -1
1685cm -1
1660 cm -1
(3)中介效应 孤对电子与相邻不饱和基团共轭。
C=0 1680 cm-1
vas > vs >
64
2020/4/21
3.峰位、峰数、峰强度、峰的形状 (1)峰位 化学键的力常数k 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 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反之,出现 在低波数区。 -CC - > -C =C - > -C - C - ; H-O> C=O
vas > vs >
8)与色谱等联用(GC-FTIR)具有强大的定性功能。
2020/4/21
T(%)
3. 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红外光谱以T~ (μm) 或 T~波数1/λ ( cm-1 )来表示,
苯酚的红外光谱。
可以用峰数,峰位,峰形,峰强来描述。 29
2020/4/21
4. 红外光区划分
红外光谱 (0.75~1000m)
气态时:
C=O=1780cm-1
非极性溶剂: C=O=1760cm-1
乙醚溶剂: C=O=1735cm-1
乙醇溶剂: C=O=1720cm-1
因此红外光谱通常需在非极性溶剂中测量。
总之,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较多,分析时应综合 考虑各种因素
40
2020/4/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