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骼肌机能
正常人体运动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障碍学
正常人体运动学
这部分内容不
同于解剖学, 但又是在解剖 学的基础上, 阐述各主要关 节运动时涉及 的关节、肌群 结构及其功能。
运动生物力学
是采用力学
原理分析各 主要关节活 动中出现的 力学现象。
运动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一)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
生的张力。肌肉的绝对肌力和肌肉的横断 面大小有关,肌肉的横断面越大,其绝对 肌力越大。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一般为l平
方厘米肌肉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一)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
肌肉力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运动速度。
握推力量不同的人在不同负荷下的运动时间
3.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实际上就是运动生理
学中所说的爆发力,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 功。
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如投掷、短跑、跳跃、举重、
拳击等项目,运动员必须有较大的爆发力。
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人体在 运动的影响下, 机能活动 变化 的规律。
运动生物化学
是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的化学组 成(蛋白质、核酸、糖、脂类、无机盐 和水等)之间的相互适应,机体内物质 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为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能力、机能监控和评定、制定 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
运动障碍学
是分析各种病理状态下所出现的运 动学特征,包括骨关节、肌肉、神经损 伤等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肌浆 [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球蛋白覆盖的 横桥结合位点
骨骼肌舒张
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 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少练到的肌群,如四肢内收肌群 等张练习可在全关节的运动幅度内进行,可较快的 获得训练效果,等长练习只有在一定的角度内收缩 才能取得效果。 锻炼者可以直接看到自己所做的功,因此等张练习 比等长练习具有更好的心理学效应。 等长收缩常不可避免的出现屏气现象,从而使血压 明显上升,加重心脏负担,故有心脏功能障碍时宜 选用等张练习。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
度缩短、起止点相互 靠近,因而引起身体 运动。
当屈肘举起一恒定负荷时肌肉 收缩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 变化
(二)离心收缩
定义: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
远离,肌肉的长度增加。
特点:在运动中起制动、减速和克服重
力的作用。
(三)等长收缩
定义:等长收缩是肌肉收缩时,肌力明
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
关节运动的收缩。
特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等长收缩
常用于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
(四)等动收缩
定义:等动收缩是肌肉收缩时的运动速度
(角速度)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形式。
特点:等动收缩是人为借助等动训练装置
来完成的,它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
当屈肘举起一恒定负荷时肌肉 收缩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 变化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后
骨 骼 肌 舒 张 机 制
肌膜电位复极化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 肌质网膜[Ca2+]泵激活
横小管系统:肌细胞
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 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 统。 纵小管系统:肌质网 系统 。 终池:肌质网在接近 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 膨大。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 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 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第二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
时可被拉长的特性。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等长收缩
特点: 较好的增加肌张力,防治肌萎缩,消除肿胀,
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不能训练关节活动度
主要训练红肌纤维
对仪器无特殊要求
等长收缩特点:
姿势稳定性不受影响 运动中对力的评价由于速度为零而困难 动作不复杂易掌握 能在关节活动受限时进行 训练效果慢,心理效果差 会出现屏气、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 不伴有关节活动,可在固定期、关节损伤、炎症期 进行 对改善运动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小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传导是以 局部电流形式进行的。
四、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 终板。 (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机 制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 变化来实现。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①接头前膜 (终板前膜) ②接头后膜 (终板后膜) ③接头间隙 (终板间隙)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1.定义: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
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2.形成原因:钠离子(Na+)内流去极 化达阈电位,引起Na+大量迅速内流达 平衡电位 ;钾离子(K+)外流复极化达 静息电位水平。
1.静息相 2.去极相 去极化:-90→0mv 反极化:0→+30mv 3.复极相 +30→-90mv
↓ ↓ ↓ ↓ ↓ ↓ ↓ ↓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 ↓ ↓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 的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 ↓
六、肌电
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
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 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 形,称为肌电图。
缩短 拉长 不变
外力与肌 张力比较
<肌张力 >肌张力 >=肌张力
肌肉对 外做功
正 负 未
力量 最小 最大
肌肉酸 疼
不明显 显著
<离心 >向心
<离心 >向心
等动收缩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
肌肉酸疼
近来研究表明, 大负荷肌肉离心收 缩比向心收缩更容 易引起肌肉酸疼和 肌纤维超微结构以 及收缩蛋白代谢的 变化 。
人体运动学
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运动学
运动学是运用力学方法和原理 来观察研究人体节段运动和整体运 动所产生的各种活动功能,以及生 理、生化和心理的改变,并阐述其 变化的原理、规律和结果,是康复 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康复医学的本质
康复医学是针对各种原因(含 先天性因素)引起的损伤和疾病所 致的功能障碍,应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手段(包括医学、教育、职业和 社会等),经过训练和再训练,达 到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为目的的 一门应用性学科。
运动心理学 是研究人体 运动与心理之间 的关系,提到不 同运动对心理产 生的影响,以及 应用运动对不同 心理疾患所起的 治疗作用。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本章内容
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的特性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骨骼肌的收缩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肌肉的种类
骨骼肌——动力器官(人体运动) 心肌——心脏的跳动 平滑肌——胃肠道的运动等
等张收缩特点:
可增加肌张力,增强全ROM的肌力 能训练关节活动度 对仪器有特殊要求(如哑铃、沙袋、实心球、弹
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 头肌训练器等、功率自行车等) 对姿势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运动中对力的评价容易 动作较复杂 运动中易出现加速与减速的现象 不能同时训练拮抗肌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 围内肌肉都产生最大张力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工作 形式 向心 收缩 离心 收缩 等长 收缩 肌肉长 度变化 外力与肌 张力比较 肌肉对 外做功
力量
肌肉酸 疼
等动收缩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工作 形式 向心 收缩 离心 收缩 等长 收缩 肌肉长 度变化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
单位I、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和Ca2+具有高亲和力。 把原肌球蛋白附着肌动蛋白上。 Ca2+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 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肌管系统
包绕在每一条 肌原纤维周围 的膜性囊管状 结构,是骨骼 肌兴奋收缩耦 联过程的形态 学基础。
针电极
表面电极
轻度用力时用针电极 从20个不同部位记录 到的正常人肱二头肌 的运动单位电位
不同程度收缩时骨骼肌肌 电图(表面电极引导)
第四节 骨骼肌的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向心收缩 (二)离心收缩 (三)等长收缩 (四)等动收缩
(一)向心收缩 定义:源自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 近,肌肉的长度缩短。
以肘为例,首
先要有肘关节 的结构,其次 要有产生关节 活动的力(肌 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