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运动与骨骼肌机能

03运动与骨骼肌机能

运动与骨骼肌机能
汤长发
目录:
运动导致的肌肉酸痛 骨骼肌损伤 骨骼肌细胞凋亡与肌纤维的转化
第一节 运动导致的肌肉酸痛
对DOMS这类特殊类型肌肉疲劳的研究是围绕 其产生原因与机理、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 消除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的。
近10多年来,随着一些先进研究手段的介入, DOMS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 时,也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4)乳酸理论:
Abraham认为因肌肉作业强度过大,氧气供应 不足,使得酸性代谢副产物堆积,特别是乳酸 的堆积会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肌肉的痉挛、 疼痛和局部水肿等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情形
Schwane发现受试者在跑步机进行45分钟的跑 步前、中、后乳酸值与DOMS无相关。事实上 DOMS是否因血液中乳酸堆积,现已被多位学 者质疑。
人体还可以在跑台上进行下坡跑使下肢肌肉产生 DOMS,在进行这种运动时,跑台坡度控制在 10%~20%,运动强度相当于60%最大吸氧量以上,
运动时间至少保持1小时。
(二)DOMS的症状
1、症状
2、疼痛位置
延迟性肌肉酸痛主要出现在远端肌肉和肌腱 连接处,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1)肌肉的疼痛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肌腱组织 周围,当这些区域受到过分牵拉时,痛觉感 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痛觉;
运动所致的肌肉酸痛分为 急性运动酸痛(acute soreness)和 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
一、急性肌肉疼痛
急性肌肉疼痛(又称肌肉痛)是指在运动过 程中和运动后即刻产生的肌肉疼痛,这种疼 痛往往在运动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消失,对 运动训练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三)延迟性肌肉酸痛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级疼痛评价法 (1)无酸痛 (2)轻度酸痛 (3)中度酸痛 (4)重度酸痛
12级疼痛评价法
等级 1 2 3 4 5 6
疼痛程度 无疼痛 非常轻微 轻微 非常轻度 轻度 中度
等级 疼痛程度 7 比较疼痛 8 严重疼痛 9 非常疼痛 10 剧痛 11 严重剧痛 12 极度疼痛
(2)在肌肉用力收缩时,远端肌肉和肌腱连 接处是最容易损伤的肌肉,组织学观察表明, 动物下坡跑运动后,肌肉远端1/3处是最容 易出现损伤的部位。
(二)DOMS的症状
1、症状 DOMS除了具有一般疼痛症状外.往往伴随有身
体疲劳、肌肉僵硬、酸胀、肌肉收缩力量和放 松力量下降. DOMS的出现与运动强度、运动形 式、和习惯程度有关,而与人体的健康水平和 身体机能状态关系不大.
(2)痉挛理论:
DeVries认为运动会引起活动部位的局部 缺血,缺血使得血液循环变差,进而引起致痛 物质的堆积。如果致痛物质累积过多,就会引 起疼痛感,而疼痛又会引起肌肉的反射性痉 挛,造成局部缺血的现象。
(3)结缔组织损伤理论:
Assmussen认为DOMS是由于结缔组织的胶原 纤维受伤或发炎,而导致代谢异常。DeVries也指 出DOMS的发生与剧烈的离心运动造成的结缔组 织损伤有关,结缔组织损伤之后,引起一连串的 炎症反应,进而诱发疼痛。因此DOMS可能系结 缔组织损伤的结果。
(五)延迟性肌肉酸痛传入途径与致痛物质
骨骼疼痛是由有髓鞘的Ⅲ类传入神经和无髓鞘
的Ⅳ类传入神经传至大脑所产生的感觉。有髓
导致急性肌肉疼痛的主 要原因是由于代谢产物 的堆积(H+和乳酸等) 和肌肉肿胀(血浆中的 液体成分、肌肉组 织)。
二、延迟性肌肉酸痛
20世纪初Hough发现人体在进行负重臂屈伸运动后 出现骨骼肌酸痛症状,他认为这种酸痛症状主要是 由于“肌肉组织结构破坏”所致。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现 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运动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 动性肌肉结构损伤有密切关系,进一步提出延迟性 肌肉酸痛是运动肌纤维损伤所致的假设。
(四)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原因
延迟性肌肉酸痛发生的原因至今还未完全清楚,但已有许 多学者提出一些假说,其中比较公认的有以下几个理论:
(1)肌纤维损伤理论:
Hough认为未受过训练的肌肉参与长时间的工作或训练 可能会使肌肉内的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受到损伤。随后 Abraham提出资料支持Hough所提出的组织撕裂理论,在其 研究中发现肌肉酸痛与尿中出现肌血球素有关,肌血球素是 肌纤维损伤的指标之一。其次,肌肉酸痛也可以由结缔组织 中的羟基脯氨酸的分泌来判断。
由于这种疼痛并不是发生在运动后即刻,而是在发 生在运动后24~48小时,所以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
(一) DOMS发生的时间过程以及与 训练模式的关系
虽然,许多运动都可引起DOMS的产生,但 是,其DOMS的发生强度、反应的时间过程 依据不同类型的运动而有所差异。
已经比较肯定,DOMS好发于不习惯运动,尤 其是大强度离心运动之后8~24小时之间, 48~72小时之间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缓解, 1周左右完全恢复。
(5)组织液理论:
Stauber认为肌肉所承受的强度过大,致使组织 液流出,并滞留在细胞外,因而使得组织间的 渗透压产生变化,造成局部肌肉的水肿和疼痛, 因而认为DOMS形成的原因是组织液流出的结 果。
(6)自由基理论:
支持此论点者认为运动中产生许多反应性氧源, 形成氧化压力,也就是自由基大量的增加,结果 将导致脂质过氧化作用,进而破坏细胞膜,另 外,在组织发炎反应中,体内白细胞也会产生 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除了对抗微生物外,同 样会对组织细胞产生损伤。
长时间不习惯的运动,特别是离心工作容易 诱发DOMS,因此,研究者常采用上、下肢的 大负荷离心性力量练习诱发DOMS症状.
(1)上肢DOMS模型:
常采用前臂屈肌的最大负荷离心运动,运动 形式分为固定运动角度和随意运动角度的运 动方式(离心工作).
(2)下肢DOMS模型
主要采用一系列的大强度离心力量训练方式诱导 DOMS,如下肢负重的被动退让性下蹲,使股四头肌 和小腿三头肌产生离心工作;也可以采用蛙跳的练 习方式使下肢的肌肉产生DOMS,下肢肌肉在进行 这种练习时离心工作也占有很大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