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PPT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地理学PPT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megalopolis)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 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大都市区的性质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 ) 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3)
1993年 1993年5月17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 17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 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 市标准的报告》 市标准的报告》。 为较均衡地布局城镇体系,采取了分类指导的 为较均衡地布局城镇体系, 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 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按人口密度确立了三 个市镇设置标准,对中西部地区适当降低了要求。 个市镇设置标准,对中西部地区适当降低了要求。 按行政建制进行的城市人口统计也采取两个统计 范围的双轨制, 范围的双轨制,一个是反应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 市区人口, 市区人口,另一个是反应整个行政区域内的地区 人口。 人口。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市概念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 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 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 的一种特殊形态。 的一种特殊形态。 关于市与镇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1)相对于乡村而言 (2)国家批准的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 (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 (4)市+镇=城镇 / 市镇 广义的城市= (5)广义的城市=城镇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定义城镇的标准
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 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 城市- 农业活动
城镇的本质特征 产业 人口 密度 景观 构成 规模 指标 物质 构成 职能 价值 … 观念
非农活动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P17)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 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 为标准 (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 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 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 (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两个指标为标准 (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 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 ; 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 (8)其它标准 。 其它标准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乡统计口径( ) 城乡统计口径(2)
1990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的街道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市的镇居委会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市的镇居委会人口、县辖镇居 委会人口。 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 亿元的地方中心镇。 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 总人口<50万的县 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 万的县,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农 业人口<40%, ≥3亿元 业人口<40%,年GNP ≥3亿元 总人口≥50万的县 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 万的县,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年 ≥4亿元 GNP ≥4亿元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关于市带县
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 作用。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作用。199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年底 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市带县地域解析
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 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不是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而缺乏可比性 市带县市域范围不等同于大都市区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 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 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 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 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 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 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 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 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 不包括乡村地域的。 不包括乡村地域的。 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 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 随时间而有变化, 随时间而有变化,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 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 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 城乡界线的划分和 大都市带的出现 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 中国市、 统计口径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市
最早是一种大规 模的防御设施。 模的防御设施。 中国古代城市常 有城墙。 有城墙。 “内之 为城, 为城,外之为 郭”。早时的城 不具备宗庙、 不具备宗庙、宫 室、市场、手工 市场、 业工场等一般城 市应具备的物质 要素。 要素。
4、流动人口的变化
80年代以来的人口流动具有非计划性的特征。 80年代以来的人口流动具有非计划性的特征。 年代以来的人口流动具有非计划性的特征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城市地域概念的建议
1)城镇实体范围(城镇的基本统计单元) 城镇实体范围(城镇的基本统计单元) 城镇的建成区 城镇的近郊区(农业人口<20%) 城镇的近郊区(农业人口<20%) 2)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地域 市中心→旧城区→ 市中心→旧城区→ 建成区 城市地区(城市实体范围) → 城市地区(城市实体范围) 城市直接辖区(行政上不含辖县的城市市区) → 城市直接辖区(行政上不含辖县的城市市区) 城市经济统计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县的组合) → 城市经济统计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县的组合) 都市连绵区(城市经济统计区首尾相连组合而成) → 都市连绵区(城市经济统计区首尾相连组合而成) 问题:我国大量存在着未设建制镇的工矿区、旅游区,还有很多非 问题:我国大量存在着未设建制镇的工矿区、旅游区, 农业经济已经高度集聚,而且很发达的村,它们不在镇驻地范围内, 农业经济已经高度集聚,而且很发达的村,它们不在镇驻地范围内, 但规模已达数千人,如何统计其人口归属? 但规模已达数千人,如何统计其人口归属?
200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市区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市区人口,不设区市区街道人口 镇人口: 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所在建制镇镇区居委会 人口、 人口、其他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 影响因素 1、城镇建制标准的变化 2、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 3、户籍政策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城乡人口自由 迁移;1984年国务院发出了 年国务院发出了《 迁移;1984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 通知》 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 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中国市、
如何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城市地 域的复杂性? 域的复杂性? 中国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网络资源: /yjwx/yjwx_detail.asp?id=2484 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整合研究
城市功能地域
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 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 核心 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 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 就业机会集中( 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 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 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 组合。 组合。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 ) 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2)
1984年11月22日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 1984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 标准的报告》 标准的报告》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 1986年 198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 19日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 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 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第一次在市镇建制中 加入经济指标。 加入经济指标。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学习要点
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 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 的意义何在? 的意义何在? 大都市带的形成条件或特征有哪些? 大都市带的形成条件或特征有哪些? 形成原因是什么? 形成原因是什么? 我国都市区和城市带的研究和发展 状况如何? 状况如何?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概念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MA、MSA)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MA、MS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 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 基本单元。 中心县+ 基本单元。 中心县+外围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