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PPT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地理学PPT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2)
1984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 标准的报告》 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
198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 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第一次在市镇建制中 加入经济指标。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小结
城市区域化: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城市功能空间变化 “点”→“面”→都市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单元) 都市区的地域范围或影响范围 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组成,联系密切 都市区的功能 全球化分工、合作以及竞争的基本单位 都市区构建目的 对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竞争力,生态,空间形态
科学出版社,2000。
2、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
几点思考,《城市规划》2002年第2期,
40-42。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概念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MA、MS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 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 基本单元。 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 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乡统计口径(2)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市的镇居委会人口、县辖镇居 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市区人口,不设区市区街道人口 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所在建制镇镇区居委会 人口、其他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为较均衡地布局城镇体系,采取了分类指导的 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按人口密度确立了三 个市镇设置标准,对中西部地区适当降低了要求。 按行政建制进行的城市人口统计也采取两个统计 范围的双轨制,一个是反应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 市区人口,另一个是反应整个行政区域内的地区 人口。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大都市区的性质
城市功能地域
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 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 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 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 组合。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
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 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区域城市化)的形成原因
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 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
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 市集聚 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 地区扩散 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 向垂直结构转变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农 业人口<40%,年GNP ≥3亿元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年 GNP ≥4亿元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3)
1993年5月17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 市标准的报告》。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 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 的一种特殊形态。
关于市与镇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1)相对于乡村而言 (2)国家批准的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 (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 (4)市+镇=城镇 / 市镇
(5)广义的城市=城镇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商品交易的场所。人们在特定 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 形成集市。 “市井”之说。 随商品经济发 展,市逐渐被 吸引到人口比 较集中,又是 奴隶主或统治 者居住的城中, 并有固定位置。 城市始产生。
到近现代, “城市” 引申为一 级城镇聚 落性质的 行政建制 单元。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市概念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中国都市区的建立
●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新特点 城市发展区域不平衡,城市群现象,城乡界线模糊 城市建成区扩展,城市郊区化出现 城乡联系活跃 ●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规划思想和管理不适应需要 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 城市内部外来人口集聚区管理问题 区域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问题 城乡之间功能渗透问题
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 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 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 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 不包括乡村地域的。 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 随时间而有变化,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 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
问题:我国大量存在着未设建制镇的工矿区、旅游区,还有很多非 农业经济已经高度集聚,而且很发达的村,它们不在镇驻地范围内, 但规模已达数千人,如何统计其人口归属?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关于市带县
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 作用。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中国都市区的研究与实践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1994年)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1994-96)
中国确定都市区的简明指标
— 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作为都市 区的中心市; — 都市区外围县(市)的划分:全县(市)劳动力 构成中二、三产业占75%以上,县市连绵而不间断; — 由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作为确定县(市)都市区 归属的依据; — 从县(市)中心始发到各地中心城市的客流的最 大流向作为确定其都市区归属的辅助指标。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特点
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 国际港口城市。 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 沿长轴呈带状 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 信网络。 枢纽功能 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 中具有重要影响。 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 人口2500万人以上, 人口密度250人/km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种城市地域: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
行政区 建成区
城乡界线 不一致
统计口径问题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乡统计口径(1)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 1955年 总人口,含15%左右的农业人口。
1963-1981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 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1955年的标准,即市镇总人口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小结
大都市区的性质与城市区域化现象 大都市带的表现形态与区域城市化现象 大都市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中国开展都市区和都市带理论研究与
规划实践的意义和进展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 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表现形态与区域城市化现象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 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在经济发达和城市发育的区域,已为一 个个城市的辐射影响力所覆盖,形成城 乡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要点: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了若干个大城 市;人口与经济活动密切联系。
定义城镇的标准
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 农业活动
城镇的本质特征 产业 构成 人口 规模 密度 指标 景观 物质 构成 职能 价值 … 观念
非农活动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P17)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 (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 (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 (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 ; (8)其它标准 。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城市地域概念的建议
1)城镇实体范围(城镇的基本统计单元) 城镇的建成区 城镇的近郊区(农业人口<20%)
2)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地域 市中心→旧城区→ 建成区 → 城市地区(城市实体范围) → 城市直接辖区(行政上不含辖县的城市市区) → 城市经济统计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县的组合) → 都市连绵区(城市经济统计区首尾相连组合而成)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如何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城市地 域的复杂性? 中国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网络资源: /yjwx/yjwx_detail.asp?id=2484
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整合研究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1)
1955年6月9日,《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 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 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 1963年12月7日,《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 郊区的指示》 市: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 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聚 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 85%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
影响因素 1、城镇建制标准的变化 2、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