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2016版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2016版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36课时适用对象:师范类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考核要求:考查,形成性评价使用教材:自编教材主要参考书与文献:[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12[2] 张建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知识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是一门导入性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核心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初步具有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熟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程教学任务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2、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并初步掌握其一般方法;3、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4、初步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会基本的教学软件制作和应用技术;5、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初步掌握教学实施的基本技能;6、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产生兴趣,愿意对该领域做较深入的探讨。

三、学时分配:单元一:教育技术基本知识 6课时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2课时)第二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2课时)第三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课时)单元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16课时第四章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方法(2课时)第五章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方法(12课时)静态教学图像媒体资源开发与应用(4课时);动态教学图像媒体资源开发与应用(6课时);音频教学媒体资源开发与应用(2课时)第六章教学系设计与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2课时)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单元三: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 14课时第七章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8课时)微课的教学设计(2课时)微课开发与制作(6课时)第八章微格教学实训(2课时)第九章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4课时)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1课时)教学支持与管理(1课时)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分析(2课时)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后继课程,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结合并应用于实际教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程教学主要由课堂讲授,师生讨论,技能实训,体验性教学等环节组成。

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入学后第三或第四个学期。

教学地点:教师教学技能发展中心实验室五、教学内容单元一:教育技术基本知识(6课时)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研究内容与任务。

⑵了解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

⑶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及专业的发展。

⑷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产生兴趣,愿意对该领域做较深入的探讨。

3、重点:教育技术基本概念;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4、难点: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产生兴趣,愿意对该领域做较深入的探讨。

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6、综合实践活动1:理解教育技术(网上阅读相关文章,撰写文献综述。

)第二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⑵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⑶了解教育传播的概念、类型和典型模式。

⑷了解视听媒体的基本类型并理解其教学应用方式和特点。

⑸理解各种理论的特点,及其基本教学原则和规律。

3、重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视听媒体的教学应用方式和特点。

4、难点:各种理论的基本教学原则和规律。

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6、课后作业:加入课程学习QQ群200291467第三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阅读了解《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⑵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展开讨论,结合“吉首大学数字教学公共平台”,给出课程课后学习个别化指导方案。

在此基础上学生规划自己的教育技术学习,制定学习任务表并提交作业。

3、重点: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4、难点: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集中讨论6、课后作业:制定教育技术学习任务表并提交。

单元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16课时)第四章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方法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了解Internet教育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⑵掌握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⑶能够利用网络交流信息和下载文件。

⑷了解教学资源加工与利用的常见方法。

3、重点: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利用网络交流信息和下载文件的方法。

4、难点:教学资源加工与利用的常见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准备。

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实训(实验一建立和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6、课后作业:建立个人的网络云盘,并下载教学相关文件存储到云盘。

第五章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方法1、课时安排:12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初步掌握静态教学图像媒体资源开发(4课时);图像资源格式、制作工具、制作途径与方法完成课程实验二图像素材的获取与加工⑵初步掌握动态教学图像媒体资源开发(6课时);视频资源格式、制作工具、制作途径与方法、转码工具、视频媒体的教学功能及应用完成实验三视频素材的加工与处理⑶初步掌握音频教学媒体资源开发(2课时)音频资源格式、音频素材的获取、制作工具、制作途径与方法、音频媒体的教学应用完成实验四录音及音频素材处理3、重点:教学资源的制作途径与方法4、难点:教学资源的制作途径与方法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分组实训6、课后作业:用自己的手机拍摄、制作一组学科素材(图片、视频、音频),上传到云盘并共享。

第六章教学系设计与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理解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⑵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与基本过程。

⑶初步掌握制定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一般方法。

⑷理解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⑸了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⑹完成实验五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3、重点: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4、难点: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制定。

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实训6、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的制定单元三: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14课时)第七章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1、课时安排:8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掌握微课的教学设计。

(2课时)⑵掌握微课的课件设计与制作。

(2课时)完成实验六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⑶了解微课的录制工具并理解微课的录制过程。

(2课时)⑷掌握微课的合成。

(2课时)完成实验七微课的录制3、重点: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录制;4、难点:微课的合成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实训6、综合实践活动:一堂微课的开发与制作第八章微格教学实训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了解微格教学概念及微格教室设施的基本组成。

⑵掌握微格教室设备的操作。

⑶掌握微格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⑷完成实验八微课的教学运用3、重点: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室设备的操作。

4、难点:微格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5、教学方法:集中讲授 + 分组实训6、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自己开发制作的微课作品,在微格教室开展一次试讲。

第九章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1、课时安排:4课时2、教学基本要求:⑴理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组成部分。

⑵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目标。

⑶了解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及其对教学的支持与管理方式。

⑷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分析3、重点:教师专业素质的组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4、难点: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分析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集中讨论通过对学生微课制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引入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展开相关知识点讲授,组织学生就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展开讨论。

6、讨论:我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六、课程考核形式考查(过程评价)。

考核细则见附件:课程学习评分表吉首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室 2015年12月制定附件:“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学习评分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