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因为肤色3———对有吉佐和子的《非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吴 菲 任常毅(上海商学院 上海 201400) 摘 要: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有吉佐和子的社会问题小说《非色》,深刻地揭示出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和世界性。
提醒人们注意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帝国主义思想对各种“被殖民”人们的精神压迫及关注多元文化的价值。
同时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正是适应这种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文本的阐释方法。
关键词:非色;后殖民女性主义;种族;不平等[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07)08-0059-04N ot B ecause of Coulor———U nscramble Not Because o f Colour by Ariy osi Sawako from Visual Angle of P ostcolonial FeministWu FeiΠRen Changyi(Shanghai C ommercial C ollege,Shanghai,201400)Abstract:Not Because o f Colour was written by Ariy osi Sawako who is a fam ous Japanese author in the contemporary era.It reveals serious and abroad on the problem of racialism.It remind people to notice inequality in w orld,and colonized people’s psychic force by imperialism ideology,and value of multicultural.P ostcolonial feminist studies are elucidative ways that accomm odate feminist text analys2 is with post2colonial culture since the early1980290s.K ey w ords:Not Because o f Colour;post2colonial w omen;race;inequality 种族、不平等、东西方对话是我们今天仍在讨论的话题。
经济的不平等、文化的不平等、种族的歧视是现今世界中仍未解决的课题。
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早在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非色》,就描写了包括这些问题的美国社会一角,小说里表露出的现象仍值得我们今天重新思考。
一、作家、作品及先行研究有吉佐和子是我国人民比较熟悉的日本当代女作家,站在周总理旁穿着和服的照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吉佐和子(1931~1984)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她1931年生于和歌山市。
父亲是银行高级职员。
幼年时代,随父移居印尼,10岁时回国,1949年就读于东京女子大学英文系,是第15次复刊的《新思潮》同人。
1956年以《地吟》入选“文学界”新人奖,并被选入芥川奖入围作品。
1959年11月,有吉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赴美国留学一年,研究种族问题,次年结业后绕道欧洲和中近东返回日本。
有吉曾多次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与我国老一辈文学家老舍、巴金、冰心等保持良好的友谊。
老舍曾有诗《赠有吉佐和子》赠给她。
1984年8月30日,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
3基金资助:本文得到2005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择优资助。
[作者简介]吴菲(1978~ ),女,汉族,黑龙江人,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吉林大学),上海商学院经贸日语系讲师。
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任常毅(1947~ ),男,上海商学院经贸日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46 有吉佐和子的几次国外生活经历使她对社会的观察站到了世界性的视角上,对她小说的创作,尤其是《非色》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有吉写过很多题材的小说,内容广泛代表作有《复合污染》、《非色》、《恍惚的人》等。
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翻译家们就翻译了她的多部作品。
如叶渭渠先生翻译过《有吉佐和子小说选》、《恍惚的人》等多部作品。
李德纯先生翻译过《非色》等作品。
《非色》讲述的是战后初期,许多日本少女迫于生计,同美国占领军中的黑人、意大利籍、波多黎各籍的下级军士结婚。
在日本和美国,她们被称为“战争新娘”。
女主人公林笑子,就是一个“战争新娘”的艺术形象。
小说以她在战后的生活经历和遭遇为线索,紧紧围绕着揭示种族歧视这一主题展开故事情节。
在日本生活时,日本经济复苏后家人对笑子的疏远,外界对黑皮肤的女儿梅丽的嘲笑是使笑子毅然决然地离开日本,远渡重洋来到纽约的直接原因。
与笑子同样经历的一批“战争新娘”从日本列岛来到大洋彼岸后,等待她们的不是照片中看到的洋房,而是贫民窟、种族歧视和更加艰苦的生活。
同船来到美国的另外两位日本女性竹子、志满子,由于丈夫是黑人、意大利籍人,同样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底层,饱受苦难。
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德纯先生就对有吉佐和子的《非色》从人物塑造,表现手法,艺术境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天涯涕泪一身遥———读有吉佐和子的<非色>》等文章。
后有学者从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对比反衬产生的艺术效果、揭示的社会意义等角度对小说进行过分析,认为《非色》从不同的方面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和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揭露和控诉,并从中透视出她们的命运与日本社会历史的关系,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日本妇女带来的苦果和民族的屈辱。
有吉佐和子本人在为《非色》中文译本所作的序中,明确写道:“我的意图却想假托美国,来刻画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不平等思想……,然而,我认为,只要人们本能具有的那种优越感、自卑观,还在产生歧视意识,那么,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主题,不论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过时的。
”①从作者自己所作的序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是在写种族歧视,更是在写不平等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
因此,本文试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这一文本进行探索性解读。
二、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非色》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反思和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其实质是要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同属西方学术界的“少数者话语”。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二者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跨文化的理论空间———“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模式和文本阐释策略。
这两种理论的结合是由于妇女与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相似性,这促成了两种理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1.“第三世界”此理论中的第三世界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
著名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者钱德拉・莫汉蒂(Chandra T alpade M ohanty)从两方面对这一术语进行了界定。
她认为“第三世界”不仅可以指地缘政治上的实体,即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南亚Π东南亚、中国、南非等构成非欧洲的第三世界的民族国家,还可以指代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黑人、拉丁人、亚洲人以及土著人。
②《非色》中的笑子和黑人丈夫托姆都可以属于第三世界的人。
虽然托姆是美国人,但由于是黑人在美国同样受到歧视。
如,笑子在“华盛顿新村”作保姆时,那里的白种人歧视黑人,攻击“有色人种没有教养,凶暴,不诚实,不讲卫生,尽是些不可救药的家伙”。
而且,“有色人种越来越坏”。
鼓吹“对有色人种决不能姑息”。
托姆复员回国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专干脏活的夜班护士工作,薪金微薄,只够维持他一个人的生活,与昔日占领者在东京的生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年“受到光荣的美国陆军的召唤,对战争做出了贡献”的黑人,一旦遣散回国,同样成为贫民世界里种族歧视的对象。
2.殖民者对受殖民者的模型式教化后殖民主义不仅包括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也包括内部殖民,所有那些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受到强势政党的统治、或被视为56劣等民族的团体都可以视作被殖民者。
由于殖民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是隐藏在思想和文化层面上的,所以它更具有伪装性和欺骗性。
在《非色》中,白人一直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着,例如笑子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在日本出生时托姆对孩子白肤色的热切盼望,种族的自卑心理使托姆不愿面对梅丽的黑肤色的现实,托姆反复强调他的曾祖父“亨利・杰克逊是道道地地的白人,是白皮肤、金发碧眼的爱尔兰人”。
这种盼望和这些细节揭示了种族歧视观念、有色人种地位卑微的观念早已被深埋入思想中,这是一种被灌入的白人的思想和文化,这些观念使黑人远离自己的文化传统,最终希望完全“白化”。
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对受殖民者的一种模型式的教化。
让受殖者改写“自我”,接收殖民者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
小说中无论时空放在日本还是在美国,都极少有笔墨描写到主人公与美国白人的交往。
主人公笑子接触到的美国白人屈指可数,分别是,在日本的“华盛顿新村”作保姆的女主人,和在美国莱登教授家的家庭护士及餐馆里用餐的客人们。
换句话也可以说,主人公笑子在美国也较少交往真正意义上的“白种人”,小说中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白种人”,莱登教授也不属于绝对意义的“美国白种人”范畴之内,莱登教授由于是犹太裔而遭到美国家庭护士的轻视。
虽然小说中并未具体描写白人及与白人交往的状况,但黑、白的鲜明区别却一直贯穿小说始终。
这就是帝国主义对人们进行的殖民思想的塑造和文化的渗透。
小说中概念式地设置白人形象是作者对殖民者所作的文化殖民这一事实最成功的写作。
这种内部殖民化,使黑人等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有色人种无法体现自身的文化特征,更无法表达他们的民族意识。
《非色》中笑子对歧视现象及贫困的生活状态的反复思索,一次次地呼喊出“不是因为颜色”,这推动了读者的积极思考,思考现象真正的原因。
在写作手法上这也促进了读者和作者的良性互动交流。
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两次明确说出“不是因为颜色”之后,笑子总结道:“我一贯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只分为使用和被使用两种,如今,我对这种看法产生动摇,感到茫然了。
尽管南希也属于被使用的一类,但却自视比犹太人和日本人优越,原因何在?”③这点出了后殖民主义话语。
文中的“使用”与“被使用”是指殖民地时代的奴役与被奴役状态,同时也指后殖民时代对人们思想文化模式的“殖民”。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保育员的南希自视比犹太裔美国人和日本人优越的原因。
也就是说笑子前种想法和后种困惑是同一的,“使用与被使用”的观点与白种人自视优越的现象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内殖民问题。
后殖民时代,殖民者将肤色的差别引申到血统尊卑的概念上,灌输有色人种生来就低人一等的思想,使黑人等有色人种在思想上、文化上永久地处于被殖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