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论的特征
1,评价性,舆论事实上是一种评价活动。
2,集合性,舆论是一种消融了个体意识的集合意识。
3,表层性,但那些被许多人认为具有永恒意义的会逐渐凝固为系统、深层的知识,积淀为深层意识。
.
4,动态性,时间上的纵向流动;空间上的横向流动;内容上的频繁变化;强度上的脉络变化。
5,现实性。
二、合理舆论评价的三个层次
舆论评价即是指公众依据一定的尺度衡量公共事务各种现象意义的认识活动,其实是主客体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即客体在何种程度上使主体的愿望得以满足,主体由此对客体做出态度反应。
1,真,即评价所包含的关于评价客体的信息必须是准确无误、符合实际的。
2,美,即评价的视角、参照物、标准等必须于评价的目标具有逻辑的自洽性、和谐性。
3,善,即评价所引导的行为必须符合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舆论的必要要素
1,舆论主体,是参与舆论活动、对公共事务作出评价发表意见的人或组织,是舆论的生发者、承担者和传播者,包括公众、舆论人和舆论领袖、模拟公众。
2,舆论客体,不管是公事私事(国家机关公务、个人事务),要成为舆论对象都得先转化为公共事务。
3,舆论本体,是一套见解体系,是信念、态度、意见的总和。
信念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头脑里已经存在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景信条价值观。
即人们过去积累的较为牢固的判断事物的标准。
态度建立在信念之上的较为表层的结构,表现为“刺激----反应”的中介。
意见是人们对若干事务表明若干观点,阐明其态度的语义手段。
关系:信念是舆论表达最深层次的思想基础和根源,态度和意见是相对中层次的外在表达形式,但态度既可以通过意见表达也可以不通过意见表达,现实中真实态度与表达出来的意见很可能不一致。
4,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
围绕一个舆论客体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众说纷纭的境地,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那么便不存在关于这个客体的舆论。
因而,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
5,舆论的强烈程度
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行为舆论来表达,通常行为舆论比言语舆论的强烈程度大些,例如静坐、游行示威和其他更激烈的行为;另一种除了部分通过言语表达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没有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态度,其强烈程度需要通过舆论调查来测量其量级。
前者的强烈程度,一般通过实际的观察、访谈和体验进行估量;后者需要根据舆论调查中常用的各种意见量表分析得来。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一旦形成,总要存在一段时间,即使舆论客体消失了,人们还会有所议论,因为舆论的发生总是滞后于舆论客体的。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舆论存在的综合表现,是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地或间接地、明显地或隐蔽地影响着舆论客体。
如果说一种舆论在它存在的范围内没有产生对客体的任何影响,那么这种舆论便谈不上是舆论,而是一种一般的无足轻重的议论。
“舆论也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和,而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待续的过程。
”舆论的功能表现是自在的,而引导舆论则是自为的。
因而,调查现实
的各种舆论对于舆论客体将产生、已经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是进行舆论引导的前提之一。
四、舆论的类型
舆论的级次类别:1,国家舆论2,团体舆论3,群体舆论
舆论的表现形式类别:潜舆论(信念型、情绪型)、显舆论(表现:观点对决、理论证明、艺术传播、票决得意志表达0、行为舆论(鼓掌、、表情眼神、罢工、聚众)
五、舆论形成的阶段转换
1,社会矛盾向议论的转化。
2,个人意见和情绪的扩展。
3,偶然事件的触发4,对立整体意见的大规模传播5,升至行为舆论6,骚乱的出现和蔓延
六.舆论的转换
1,分化重组(实质是不同势力联盟的分化与组合,是群体之间意见的对抗与融合,利益的变化与调整。
2,惯性延续(空间的继续扩散,时间的滞后性;由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由态度的固定性决定)
七、谣言
谣言中心事件的特征:关注性、未知性、反常性;
谣言止于智者:
1,肯定性理解(无主见的需要参照环境给予的意见做出选择,有成见的寻求环境提供意见的支持)
2,否定性理解(理性的否定,分析来源是否权威,依据已有的知识结累、客观事实对不同意见比较分析意义,分析谣言的效应
八、公众
是不经组织而具有一致意向的大众,是具有公民权和独立表意欲望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不相识的,分布在社会上不同角落,却对社会问题产生共同见解。
公众应具有独立的集合人格:首先公众有基于共同利益的目标;其次,公众有一定的价值观的相互认同。
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这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两个主要标志。
九、舆论人
是生活在公众之中积极主动传播意见的人。
舆论领袖具有崇高的社会威望,是能够生产意见的人。
舆论人常贩卖舆论领袖的思想,是舆论领袖和广大公众发生联系的中间人。
十、模拟公众专门从事舆论活动的机构、组织、社团等,包括新闻界(它不仅独立发表意见而且其他部门也常借助它发表意见,因而具有垄断舆论的优势)、出版界、思想库(是制造和储存思想的机构,是开展政治、经济、社会咨询业务的单位)和公共关系公司(指那些独立活动的、以营利为性质得提供咨询服务的舆论部门)。
十一、美国思想库的主要特点:
1,实用性,使用的思想、合理的对策建议、有效的推销被视为死思想库的三大法宝。
2,独立性。
3,非赢利性和公益性。
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筹资机制,经费来源于书籍出版和学术会议所获收入、政府委托研究的合同收入、基金会的赠款、企业和个人的赠款。
2,管理机制。
思想库功能三个方面:生产思想,教育宣传(出版书刊、主流媒体上发表意见、举办讲座、出席国会听证会),培养和储备人才(储备未来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网络社会精英;充当学界与多界人才的旋转门)。
十二、舆论数量与引导
在一定范围内,有38.2%(约三分之一多)的人持某种意见,这种意见便在这一范围内具有了相当的(但尚不能影响全局)影响力;而若有61.8%的人持某种意见,则这种意见在这一范围内将成为主导性舆论。
当然,实际生活中没有必要精确到如此地步。
换句话说,舆论的数量起点,在于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到总体的约三分之一,这时,这种意见可称为“舆论”。
把握舆论的数量,目的在于了解关于某一舆论客体的不同舆论的力量对比。
对于“舆论导向”来说,这也是估量舆论、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引导的依据之一。
例如,如果一种舆论属于“较多”量级且倾向不够正确,那么起码需要一定范围内三分之一的人持有另外的较为正确的意见,方可能不使这种意见发生影响全局的作用;反之,如果一种意见的持有人数远远低于总体的三分之一,其他较为正确的意见在整体中占有较大比例,则没有必要对这些不同意见做专门的引导。
根据经验,当某种不够正确的意见达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时,则可以将这种意见列为观察对象,作好及时引导的准备。
十三、舆论强烈程度
量表中对于舆论客体的态度通常提供择一的七个选择阶梯,中心为“中立”或“无所谓”,两边分别为正反两种意见的阶梯,例如“略加肯定、肯定、非常肯定”和“略加否定、否定、完全否定”。
如果有约三之一人所持的某种意见达到“略加”点,可以说这种意见转变为舆论,并表现出相对弱的强烈程度;如果三分之二人的意见处于“非常”、“完全”点上,则舆论的强烈程度趋向极点。
一般地说,某种意见处于极点是不大正常的状态,需要加以疏导,保持一定程度的舆论分流,以便使社会处于稳态。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于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相关。
对于舆论客体了解得越清楚,有所体验,对表达的意见倾向信心越强,则意见强度越大;对于客体略知皮毛,决定自己的倾向迟疑,所选择的意见阶梯通常是“略加”点,因而其意见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变化。
强烈程度是测量舆论存在与否的量度之一。
如果只是有少数人持某种意见,表现强度又很微弱,一般无法将它视为舆论。
现在所说的“舆论导向”,不仅只对于不够正确的舆论给予引导,也应包括对于舆论强度的适当控制,避免过度的舆论趋同,带来舆论震荡。
十四、舆论的持续性
舆论的持续性有时被称为舆论的韧性。
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相关。
如果人们议论的舆论客体所体现的信念、价值观与公众差距较大,或者说“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是不会消失的;即使暂时被新的刺激物转移,一旦原有的问题再现,还会形成相近的舆论。
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舆论客体所体现的信念、价值观与公众十分相近,只要这个客体存在着,便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舆论,在通常情况下,这类舆论的强度不大,但存在时间较长,或者说韧性较强,例如涉及道德认识的舆论。
舆论的韧性是从“舆论导向”角度考察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凸现符合精神文明、同时与公众的现实信念、价值观相近的舆论客体,从而形成较为持久而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这对于抑制倾向不良的舆论是有效的。
但是舆论的韧性同时也可能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巨大障碍,因为一些陈旧的道德观方面的舆论,具有相当强大的韧性。
在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改变大多数人的某些陈旧信念,需要引导者具有较大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