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论学

舆论学

日志返回日志列表舆论学精华全集!by盐丫头2012-6-13 12:33阅读(42)•赞•转载(17)•分享(1)•评论(3)•复制地址•举报•更多已经是第一篇|下一篇:毕业季第一章1、1762年,卢梭(Rousseau,J)首次将拉丁文字体系中的“公众”和“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2、捷克作家昆德拉(Kundera,M)“媚俗”说“Kitsch”(媚俗)。

它对舆论的认识是站在文化经营的角度,更多地考虑的是舆论在商业化社会中的非理智成份问题。

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3、舆论这个概念在我国史籍中出现较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和《梁书》。

1、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有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和的自主性,这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两个主要标志。

社会成员的主体性①客观条件:具备社会行为能力、权利。

②主观条件:能力、文化和表达力2、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①舆论客体的公共性②舆论客体的反常性、冲突性③舆论的现实性3、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4、舆论数量的起点:在于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到总体的约三分之一,这时,这种意见可称为“舆论”。

5、舆论的强烈程度6、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韧性)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二、舆论的非必要要素——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

第二章一、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及评价?1、怀疑——否定学派: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李普曼核心思想:舆论是一个意见的大杂烩,公众不能理解政府运作,其发表的意见是可疑的,价值是有限的。

肯定学派:代表人物:马基雅弗利/洛克/卢梭/边沁/杰弗逊/马克思核心思想: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比较多的肯定。

2、评价:(1)肯定学派和否定学派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怀疑—否定学派:舆论是建立在公众对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具体情况不能完整准确地认知的基础之上。

舆论中包括真理的和谬误性的颗粒,对于社会管理者意义不大。

·肯定学派:从公共决策的来源和合法性依据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舆论。

社会管理决策者的权力行使要代表民意。

(2)两派都指出了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不同层面上的内容民意定位公共管理决策的目标。

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完成管理决策过程。

(3)两派观点指出了社会管理决策中的某个环节,不全面,将两派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比较完整了。

* 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活动过程三环节:社会目标、管理决策、社会效果二、舆论功能的发挥?{ 1)、2) 、3) }1)舆论设定社会目标:(1)设定社会目标的动因:社会需求(2)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社会需求作为动因导致了舆论对社会目标的设定,但所设定的目标不一定有效。

社会目标的衡量标准:(了解撒)1、理性和非理性社会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有矛盾。

2、合理和不合理社会目标社会实现条件的对应关系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暂时不考虑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不考虑,不具备实现条件(3)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2)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3)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第三章1、“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

反之就是非理性。

2、最早意识到“理性”地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纳萨哥拉斯“他第一个说:‘理性’统治世界。

”3、戴维森提出了持续舆论形成的十阶段,划分很详细,但是不免机械,不过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舆论形成过程的一种模式。

4、“沉默的螺旋”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

有三个关键概念:害怕孤立、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

5、影响舆论形成的几个宏观因素:1)公众总体2)舆论环境3)中国舆论场4)舆论波6、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1)意见的产生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1)问题的发生(2)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发现(3)意见的产生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特征:第一,消息灵通——必要条件第二,分析能力强——相对而言第三,具有人格魅力。

2)意见的整合(1)事实和意见的传播(2)权力组织以及领导人,大众媒体促成所希望的舆论(3)文化和传统道德对舆论形成的制约、影响3)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意见求同过程,形式则是以妥协为主的利益群体的“站队”,小意见归队到大意见,形成几个主流、规模较大的意见群。

7、①“J”形分布舆论分布是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评价所具有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

“J”形分布,指的是在某一公共问题上,大多数人是持有某种一致的意见、看法,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只占比较小的一部分。

②双众数分布双众数分布,舆论的状况是持有肯定意见的人的比例和持有否定意见的人的比例差不多。

双方意见都拥有相当多的人群,对立双方都人多势众,势均力敌。

持中立意见态度的人相对较少。

“W”形分布:无论持肯定意见态度的人、否定意见态度的人、中立意见态度的人,人数比例都很平均。

或者说持中立意见态度的人相对也很多。

③正态分布(中形曲线):在某一舆论问题上,持肯定意见态度的人和持否定意见态度的人都占少数,而持中立意见态度的人确实占多数。

8、三种舆论分布的决策意义分别是什么?“J”形分布:表明舆论已被引导到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

已经形成了比较一种比较强势的舆论,并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

对决策者而言,是最方便、最理想的一种意见分布。

顺应民意做出选择、决策即可。

双众数分布:无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是偏向于肯定意见、态度,还是偏向于否定意见、态度,只要做出有某种明确方向性的、价值趋向性的决策的话,就会立即得罪另外一方。

决策1.延迟、拖延决策给出一定的时间,让舆论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成熟发展,逐渐地偏向某一个方面。

当这一个趋势比较明晰的时候,再作出决策。

2.模糊决策当面对某一舆论问题时,现实的利益格局处在针锋相对的过程中,而且这种对立不是说通过一定的时间推移就能够轻易改变的。

决策者必须做出决策的时候,他只能采取模糊决策的方式,来减少决策对于对立意见双方的间隔性。

正态分布:既有偏向激进,也有偏向保守的一种舆论分布状态,但持有赞成意见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都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是持有中立意见的。

意义在于:大多数人对于现实、现状政策是满意的,他们不愿意做大的变动。

决策: 改良性质的,而不是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动。

要尽可能地根据赞成者的态度或反对者的某种态度,去进行细节的磨合。

9、反应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志:1)从数量角度出发,舆论的分布,一定规模的人的意见才能形成舆论。

2)舆论强度3)舆论的稳定性第五章一、舆论的引导和控制的三个对象?1、传播的控制2、对象和问题的控制3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和控制传播效果中的“一面说”和“两面说”(了解撒)二、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和控制(结合事例论述)1、控制目标:方向性的控制取代以往的唯一状态的目标控制2、控制方式:寓引导于服务中。

1)提供全方位引导。

服务式引导,以向受众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目标,这样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也才有可能将受众至于媒体自身的控制范围之内。

2)优化信息结构。

隐性舆论引导方式,有创意,有目的地提供信息,将自身的倾向性寓于其中。

第六章1、大众传播媒介是如何反映舆论的?(1)媒介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突破了时空限制(2)媒介是人的感觉器官和表达器官的延伸(3)媒介是舆论的载体,舆论的表现和表达有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刻意地传播一定的信息,达到制造舆论的目的,造势、炒作等。

2、舆论在社会历史中的三种趋向?(美)舆论学者赫伯斯特(Herbst.S)(1)意见传播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已有舆论借助大众媒介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流动。

(2)意见表达和衡量的日益合理化表现了现代舆论合理化程度的提高。

(3)意见结合的无名化现代舆论精英意见和公众意见的融合,舆论质量提高。

3、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美)学者多伊奇和杰拉德将对舆论的社会影响划分为:纳入社会规范的社会影响(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和信息式的社会影响(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1)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舆论学者普赖斯(美)奥斯哈家(美)提出,研究传播环境和社会影响对舆论的影响。

(3)李普曼(Lippmann,W)提出了“拟态世界”又译为“假环境”、“准环境”)(4)①媒介事件是美国传播界使用的概念,指媒介报道的事件,程度不同地带有有意安排或推动的成份。

媒介倾向性的作用。

②“准事件”又称“假事件”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Boorstin,D)提出的。

“假事件”指的是新闻工作中的制造新闻的现象,如新闻摄影中的“摆排”新闻报道中的“导演”现象。

(5)①“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态作为现实把握,那状态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②自我充实性预言默顿(Merton,R)最初状态的错误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潜在心理,可能导致真地变成了现实。

社会化:人学习以适应社会的过程。

主要是在信念、生活方式、民族语言、道德规范、各种交往技巧等五个方面学会适应社会生活。

6、管理导向和市场导向理论(了解撒)传播学者吉特林(Gitlin,T)提出了:“管理导向”和“市场导向”的概念。

管理导向:涉及对传媒的社会控制,媒介对社会观念、意识、行为的引导有时会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片面宣传消费理念不考虑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时媒介需要一定的社会控制和管理。

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鹄的,舆论引导遵循市场需求,商业机构的要求,这是媒介生存的必要素质。

这里实际上就是要求媒体学会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尤其是二者出现冲突的时候,如何决策和选择。

第七章一、舆论的存在形态?1、潜舆论包括两种类型:没有公开表达的信念,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情绪1)舆论的深层内容——信念(1)信念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相对固定的价值观、道德信条、最基本的好恶等。

带有所在群体特有的传统、现实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印记,一定群体的人会有相近的信念。

(1)情绪性舆论的发生机制心理学家拉扎勒斯(Lazams)认为公众情绪的产生和他们对刺激情境的估量——好和坏的估计有密切关系。

(3)情绪性潜舆论的产生和人的无意识和本能有很大关系2、显舆论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性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显舆论是外界刺激的认知、意向和情感的综合反应。

2)显舆论的工具性机能(显舆论受到的制约)?(1)为适应具体环境而形成的显舆论。

适应顺从主流观念而形成的个人公开意见的表达(2)显舆论中的自我表现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