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踞式跳远教案
课题蹲踞式跳远水平四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的1、认知目标:通过本次课,使学生们进一步懂得蹲踞式跳远的完整概念与技术
形成;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协调性、灵敏性,提高他们的下肢力
量,使70%以上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起跳、空中蹲踞和缓冲落地的技术动作;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和勇于进取的精神,促进他们友爱互助的情感养成。
快速助跑,有力起跳
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次
结构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组织教法与要求数
开始部分3′课堂教学
常规
1、鸣哨、手势组织
集合;
2、问候学生——
“同学们好!”
3、检查课堂常规
(着装、出勤、
精神面貌等);
4、宣布课的内容、
目标以及基本
要求;
1、快速、安静、
整齐地集合;
2、班委报告出
勤情况;
3、问候老师—
—“老师好!”
4、精神饱满、认
真听讲;
5、见习生随堂
听课。
××××××××1
××××××××次
○○○○○○○
⊙○○○○○○○
○
△
1、学生背光、背风
集合;
2、组织迅速,言语
清晰、表达准
确。
5、安排见习生。
准备部分10′1、慢跑2、
徒手关
节操:
颈部、
扩胸、
体转、
体侧、
腹背、
运动;
弓步压
腿;膝
关节、
手腕踝
关节活
1、带领学生绕田
径场慢跑两圈;
2、组织成徒手操
队列后口令呼、
带操;
3、讲解游戏规则、
示范动作;
4、组织游戏,并注
意观察场上情
形。
1、成一列纵队
绕田径场慢
跑两圈;
2、成徒手操队
列,跟随教师
积极认真完
成关节操;
3、认真听讲、观
察、模仿;
4、成四列纵队,
在教师的组
织下,兴高采
烈进行公平
的30米接力
1、
2、
××××
××××
○○○○
○○○○
△①口令
4×8拍呼、带操;
1
次
基
动、原游戏;
地高抬5、小组长协助
腿和屈组织。
膝纵跳
3、游戏:
30米接
力跑
1、四步起1、组织成徒手操1、成徒手操队
②口令清晰、有节
奏,带操动作规范。
3、
×××→
×××→
○○○○→
○○○○→
△
组织迅速,注意力
集中。
1、每
本跳(动作诱队形;形站立;××××××××位部导练习)2、带领学生进行2、跟随教师的××××××××学
分30′2、蹲踞式
跳远练习
动作诱导的练
习,并用口令指
挥;
口令与动作
积极认真进
行动作练习;
○○○○○○○
生○○○○○○○○○
完
△成
3、针对性讲解,纠3、男女生各分组织迅速;6
正动作;4、
组织学生分组
成两个小组,
小组长协助
口令清晰,有节奏。
至
8练习;组织练习并
5、巡回指导(要做好练习成
求:注意力集绩登记;中,
及时排除安4、边积极练习全隐
患);与同学、老师
进行交流;
6、表扬动作正确
和练习积极的5、动作较好的
学生,鼓励个别主动上前做
消极学生;示范表演,全
7、请动作较规范班予以热烈
的学生进行示的掌声;
2、
×××
×××
△+
○○○
○○○
沙
坑
①
沙
坑
②
次
的
练
习
范性表演,并组6、注意观察教
织鼓掌欢迎和
赞赏。
师的动作,并
与自己的动
作做比较后
又积极参与
到练习中去。
巡回正面指导,注
意观察练习情况,
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结束部分2′1、整理放
松
1、小结评
价
3、师生再
见
1、口令呼、带操;
2、客观小结课的
练习情况,及对
学生予以正面
评价;
3、布置课后练习
及提出相应要
求;
1、跟随教师的
动作,随节奏
轻松完成放
松操;
2、认真听讲,客
观自评、互
评、小组评
价;
××××
××××
○○○○○
○○○1
△次
动作轻松,放松充
分,身心愉悦。
4、宣布下节课的
内容;
5、宣布下课,与全
体同学“再见”。
3、“老师再
见!”
4、值日生点收
器材、归还。
场地、器材准备
强
度
与
密
度
预
计
200M田径场、沙坑2个、皮尺2把、接力棒4把、沙耙2把左练习密度:40%左右平均心率:100次/分左右
课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练习中不断超越自我并体验成功。
本节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乐中练、趣中练、合作竞争中练,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教学环节的衔接紧凑自然。
教学中基本上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上课和教学设计基本相符。
教学中运用
了游戏、诱导、合作、评价、激励等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
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并从中真正体验到
体育锻炼的乐趣。
留给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手段,让学生踊跃参与评价活动,达到学生与同伴的学习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并通过评
价提高自己。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也很多。
首先,在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不够,没能面向全
体学生;第二,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在评价部分,时间不足;第三,场地
设置不够合理,导致课的练习密度与预期有所差距。
以上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
不断的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