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红外光谱分析-第2节_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分析-第2节_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21:03:42
4. X—Y,X—H 变形振动区 < 1650 cm-1
指纹区(1350 650 cm-1 ) ,较复杂。 C-H,N-H的变形振动;
C-O,C-X的伸缩振动;
C-C骨架振动等。精细结构的区分。 顺、反结构区分;
21:03:42
基团吸收带数据
伸 缩 振 动
基团吸收 带数据
21:03:42
内容选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红外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仪器 红外谱图解析
(1)—O—H 3650 3200 cm-1 确定 醇、酚、酸 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较小(稀溶液)时,峰形尖锐,强 吸收;当浓度较大时,发生缔合作用,峰形较宽。 注意区分 —NH伸缩振动:
3500 3100 cm-1
21:03:42
(2)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3 2960 cm-1 287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
第七章 红外吸收光谱 分析法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21:03:42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性
group frequency in IR
与一定结构单元相联系的、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化学键 振动频率——基团特征频率(特征峰); 例: 2800 3000 cm-1 —CH3 特征峰; 1600 1850 cm1 —C=O 特征峰; 基团所处化学环境不同,特征峰出现位置变化:
(3)1900 120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4)1200 670 cm-1 X—Y伸缩, X—H变形振动区
21:03:42
二、分子结构与吸收峰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absorption peaks
1. X—H伸缩振动区(4000 2500 cm-1 )
频率向低波数位移。
21:03:42
对同一基团,若诱导效应和中介效应同时存在,则振
动频率最后位移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
结果。当诱导效应大于中介效应时,振动频率向高波 数移动,反之,振动频率向低波数移动。
21:03:42
2.氢键效应氢键的形成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从而使伸缩振动
频率降低。
(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对峰位,峰强产生极明显影 响,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3. 振动耦合
当两个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基团相邻具有一公共原子时,
由于一个键的振动通过公共原子使另一个键的
长度发生改变,产生一个“微扰”,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振动相互作 用。其结果是使振动频率发生变化,一个向高频移动,另一个向低
频移动,谱带分裂。振动耦合常出现在一些二羰基化合物中,如,
羧酸酐中。
两个羰基的振动耦合,使C=O吸收峰分裂成两个峰,波数分别为1820 cm-1 (反对耦合)和1760 cm-1 (对称耦合)
一、红外光谱的基团频率 group frequency in IR 二、分子结构与吸收峰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 absorption peaks 三、影响峰位移的因素 troscopy, IR factors influenced peak 第二节 shift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四、不饱和度 infrared spectroscopy degree of unsaturation
21:03:42
在溶液中测定光谱时,由于溶剂的种类、溶剂的浓度和测定时的
温度不同,同一种物质所测得的光谱也不同。
通常在极性溶剂中,溶质分子的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随溶剂 极性的增加而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并且强度增大。
因此,在红外光谱测定中,应尽量采用非极性的溶剂。
21:03:42
四、不饱和度 degree of unsaturation
21:03:42
1.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 a.诱导效应:由于取代基具有不同的电负性,通过静电诱导作用,
引起分子中电子分布的变化。从而改变了键力常数,使基团的特
征频率发生了位移。即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兰 移)
R-COR C=0 1715cm-1
R-COCl C=0 1800cm-1 F-COF C=0 1928cm-1
;
; ;
R-COH C=0 1730cm -1 ;
R-COF C=0 1920cm-1 R-CONH2 C=0 1920cm-1 ; ;
21:03:42
即,一般电负性大的基团或原子吸电子能力较强,与烷基酮羰
基上的碳原子数相连时,由于诱导效应就会发生电子云由氧原子转
向双键的中间,增加了C=O键的力常数,使C=O的振动频率升高, 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随着取代原子电负性的增大或取代数目的增
加,诱导效应越强,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的程度越显著。
21:03:42
b.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结果使原来的
双键略有伸长(即电子云密度降低)、力常数减小,使其吸收
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例如酮的c=o,因与苯环共扼而使 c=o的力常数减小,振动频率降低。
O O H3C C CH 3 C CH 3 O C CH 3 O C
3000 cm-1 以下
—CH2—
—C—H
293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2850 cm-1 289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弱吸收
(3)不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 )
苯环上的C—H 3030 cm-1
=C—H
C—H
3010 2260 cm-1
3300 cm-1
3000 cm-1 以上
饱和醛(酮)1740-1720 cm-1 ;强、尖;不饱和向低波移动; 醛,酮的区分?
21:03:42
酸酐的C=O
双吸收峰:1820~1750 cm-1 ,两个羰基振动偶合裂分; 线性酸酐:两吸收峰高度接近,高波数峰稍强;
环形结构:低波数峰强;
羧酸的C=O
1820~1750 cm-1 ,
氢键,二分子缔合体;
共轭 2220 2230 cm-1 仅含C、H、N时:峰较强、尖锐; 有O原子存在时;O越靠近C N,峰越弱;
21:03:42
3. 双键伸缩振动区( 1900 1200 cm-1 )
(1) RC=CR’ 1620 1680 cm-1 强度弱, R=R’(对称)时,无红外活性。 (2)单核芳烃 的C=C键伸缩振动(1626 1650 cm-1 )
1781cm -1 1678cm -1 1657cm -1 1651cm
-1
(3)中介效应(M效应)
当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O、S、N等)与具有多重键的原子相 连时,也可起类似的共轭作用,称为中介效应。 例如:酰胺
中的C=O因氮原子的共轭作用,使C=O上的电子云更移向氧原子,
C=O双键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造成C=O键的力常数下降,使吸收
21:03:42
2. 叁键(C C)伸缩振动区
(2500 1900 cm-1 )
在该区域出现的峰较少; (1)RC CH (2100 2140 cm-1 ) RC CR’ (2190 2260 cm-1 ) R=R’ 时,无红外活性 (2)RC N (2100 2140 cm-1 ) 非共轭 2240 2260 cm-1
O R
H NH R
C=O 伸缩 N-H
游离 氢键
伸缩
N-H 变形
-1 -1 cm cm 1620-1590 1690 3500
HN H O
H O O C H3C O-H 伸缩
21:03:42
1650 cm-1 3400 cm-11650-1620
OCH 3 2835 cm-1
HO 3705-3125 cm-1
定义: 不饱和度是指分子结构中达到饱和所缺一价元素 的“对”数。如:乙烯变成饱和烷烃需要两个氢原子,不饱 和度为1。 计算: 若分子中仅含一,二,三,四价元素(H,O,N, C),则可按下式进行不饱和度的计算: = (2 + 2n4 + n3 – n1 )/ 2 n4 , n3 , n1 分别为分子中四价,三价,一价元素数目。 作用: 由分子的不饱和度可以推断分子中含有双键, 三键,环,芳环的数目,验证谱图解析的正确性。 例: C9H8O2 = (2 +29 – 8 )/ 2 = 6
21:03:42
(4)Fermi共振 当一振动的倍频与另一振动的基频接近时,由 于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很强的吸收峰或发生裂分,这 种现象称为Fermi共振。 其它的结构因素还有空间效应、环的张力等。
21:03:42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测定时物质的状态以及溶剂效应 等因素。 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不同,所得到光 谱往往不同。 分子在气态时,其相互作用力很弱,此时可以观察到伴随振动 光谱的转动精细结构。 液态和固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强,在有极性基团存在时,可能发 生分子间的缔合或形成氢键,导致特征吸收带频率、强度和形状 有较大的改变。例如,丙酮在气态时的C-H为1742 cm-1 ,而在液 态时为1718 cm-1 。
-1 -1 cm cm 1685 1715
-1 cm 1685
-1 cm 1660
21:03:42
(2)空间效应
空间效应:场效应;空间位阻;环张力
C H
3060-3030 cm-1 2900-2800 cm-1
1576cm-1 1611cm -1 1644cm - 1
21:03:42
C H2 C H2 C H2 C H2
21:03:42
苯衍生物的C=C
苯衍生物在 1650 2000 cm-1 出现 C-H和C=C键的面内 变形振动的泛频吸收(强度弱),可用来判断取代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