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本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有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由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设备和由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

通过这个渠道所传递的暴力信息我们称之为媒体暴力,即大众传播媒介上显示的暴力内容。

影视、录像、电脑、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广泛普及,并以其丰富多彩、声情并茂、鲜活刺激、生动直观等特点,迅速地传递着大千世界无限多样的信息。

大众传播媒介把现代人推到了一个信息纷呈、光怪陆离的信息世界面前。

所以,大众媒介中的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地要介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主要影响媒体暴力究竟对青少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许多专家对此作了研究。

研究结果,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认为观众的暴力行为与媒体暴力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993年,权威的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总结性的报告,明确指出,频繁地接触电视暴力毫无疑义地会导致观众对媒体暴力持接受态度,从而对暴力行为持接受态度。

①这个协会抽查了从1955年到1991年间发表的1000份报告和研究,得出结论:“收看暴力和攻击性行为有正面联系。

就是说,看得多的人比看得少的人更具攻击性。

”②据我国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音带、广告、游戏机和多媒体等。

③显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具有进行教唆犯罪的社会化作用。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早在1890年电报首次出现之时,法国社会学家塔德就曾意识到。

他通过大量研究表明,犯罪行为会随着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扩散,以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犯罪率。

他认为,犯罪行为是随着电报线路传播的,向公众展示暴力会使部分人重复暴力行为,使犯罪行为向着更广泛的层面蔓延。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因而必然成为诸多大众媒体最大的受众群体,充当所有媒体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

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无疑对他们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引导其思想和行为的一股无形力量。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加之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易受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暴力信息的影响,并错误地将暴力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方式,刻意模仿,从而使其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据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在石家庄监狱、河北省少管所对100名青少年犯进行的调查,80%的人热衷于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推崇黑社会里的“老大”和“江湖侠客”,把讲“哥们义气”视为做人的根本标准,并受片中情节的启发谋划作案。

④由此可见,媒体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二)媒体暴力传递的错误价值观念,导致了部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严重偏离正确方向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为社会传播和推行占主导地位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对大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张千山・9・众传播媒介利用、把握得好,可为社会成员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的整合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但大众传播媒介也会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

如媒体暴力就教给青少年一些错误的观念和价值,给他们一种幻觉,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暴力来解决,不管是在校被老师管教,还是在家遭家长责备;不管是被同伴取笑,还是遭女友抛弃,都可凭暴力解决问题。

他们认为法律和道德的力量不足道且麻烦,因此,他们崇尚暴力,相信暴力的价值。

(三)媒体暴力创造一个可怕的世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著名传播学者乔治・葛布勒曾说过:“电视的重要信息就是引起恐惧”。

生长在一个媒体崇拜暴力的社会里,人们普遍有一种脆弱感、依赖感和不安全感。

有些专家说,从小看媒体暴力将影响一个人情感的成长。

对青少年来说,大量地观看媒体暴力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反社会倾向、反社会行为;对外界感到越来越恐惧、害怕;对暴力行为越来越见怪不怪、麻木不仁;对他人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

太多的媒体暴力摧残了青少年的心灵,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

(四)媒体暴力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崇拜、模仿的典型错位行为理论指出,人们的许多行为是通过模仿观察别人而学来的,青少年尤其如此。

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电视上的角色经常是他们的楷模,可惜太多的楷模是负面的。

由于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倾向,一大批以警匪、武打、侦探、言情为内容的影视片、小说等“通俗文化”迅速兴起。

这些经过精心剪裁、拼贴的以声音和画面形式出现的现实境像或虚假组合所塑造的各式各样的所谓“英雄”人物,被青少年认为是真实可信的,甚至成为一些青少年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典型。

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犯罪分子,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那种为团伙成员两肋插刀的“义”、对团伙头子的“忠”、实施犯罪时的“勇”、以及他们的结伙形式和相互间血腥的惩戒手段等,无不带有这些虚假英雄的影子,有的甚至是直接对这些“英雄”的模仿。

当然,媒体暴力的影响也不尽是负面的。

当正义战胜邪恶,坏人受到惩罚,痛苦得到如实地表现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一般是正面的,只是这种影响似乎尚处在“道高一尺”的状态。

二、限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困难重重虽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有这许多的负面影响,但要消除这些影响却困难重重,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一)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有吸引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

这一时期他们正在体验着人生最激烈的情绪变化。

为了渲泄,便寻找各种刺激,而媒体暴力可以在虚拟空间里给人以强刺激,所以青少年较喜欢看暴力电影、电视等。

媒体暴力也被青少年用来证明社会身份。

暴力娱乐主要吸引男性而且是在群体中,人们很少单独观看恐怖电影或拳击比赛,这些社会场合特别适合建立男性间的纽带和证明男性身份。

为了向同伴们证明他们是男子汉,男孩子们总喜欢选择看一些暴力影视节目,并且总是表现得镇静、兴奋,而不是震惊、恐慌。

媒体暴力还被青少年用来发泄情感。

就像暴力运动一样,暴力电影、电视、游戏是青少年公开表达兴奋感的机会。

如同在看足球和拳击比赛时一样,青少年可以大喊大叫。

平常他们都受到家庭、学校的管制,不能随便情绪外露,只有在暴力游戏和娱乐中,他们才可以尽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市场经济对媒介的支配作用媒介不仅是大众社会的英雄和大众文化的偶像,而且是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宠儿。

因此可以说,媒介的“权力”即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商场的营销和运作的权力。

“大众传播既是商业,又是工业。

较确切地说,它是一种信息产业、知识产业,不断把各种信息加工为成品,并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精神商品‘推销’出去”。

⑤所谓面向受众,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各种文化生活的需要,只不过是面向市场、面向经济效益的代名词。

由于市场法则的无情支配,“职业传播者在传播信息之前,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市场估价,甚至根据市场的需求制造出有市场价值的信息来”。

⑥含有暴力的影视片一般销路都很好,如警匪片,动作片等。

由于观众要寻求刺激,要看暴力影片,一些娱乐品出产商可能就不考虑社会影响,不顾一些民众的反对和批评,毫无顾忌地出产暴力娱乐产品。

这是限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重要障碍。

(三)网络媒体的出现使青少年更容易获取暴力信息互联网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成为传播者的可能。

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成为“记者”,在网上发布信息,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型的媒介机构,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址、主页、发布信・10・息。

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信息发布的失控,使各种各样的暴力信息在网上泛滥。

同时,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青少年只要会上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暴力信息。

三、限制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措施及思考由于社会越来越关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媒体暴力,减少其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

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就是政府根据有关政策、法律对媒体进行审查,强行删除媒体中的暴力内容。

这种措施是直接的,其效果是明显的。

但是,自由,特别是言论自由是公众视为最宝贵的基本权力。

一般来说,许多地方的人们宁愿在别的方面多作些牺牲、让步,也不愿让言论的自由权受到任何侵犯。

如果一旦允许任何言论方面的审查,就有可能是言论自由受侵犯的开始。

因此,即使大多数人认为媒体暴力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也很少有人愿意设立媒体审查制度,这就使得限制媒体暴力极端困难。

这种取向,在客观上也保证了青少年获取暴力信息的“自由”。

(二)新闻伦理规约这种方法具有直接约束效果,是最传统的。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媒体内部与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批评黄色新闻和暴力新闻泛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为了避免政府的干预,一些报人和新闻行会都被迫采取措施,制定出各种新闻道德准则。

在这些新闻道德准则中大多数都含有反暴力的内容。

如美国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第七条明确反对“对于社会伤风败俗,如奸淫掳掠的犯罪事实着意描写”。

瑞典舆论家联谊会出版规范在第五条规定“对犯罪消息应避免详细报道”。

这些守则在限制媒体暴力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些守则也有许多问题。

第一,没有几个有份量,即没有被执行,也不可能被执行。

第二,它们能约束组织成员、对成员惟一的惩罚就是开除出组织,是无足轻重的处分。

美国编辑人协会在其制定的报业信条第七条就承认“没有制裁此种不良报纸的规定”,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诲淫诲盗的报纸“必定因读者的反对与同业的谴责而日趋于失败”。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伦理规约只是应付公众对媒体运作的不满。

至多,它们只是一些半严肃的自我约束规则,以免公众和政府来制定规则。

(三)内容分级这是传媒界与政府采取的中和措施,主要作用是限制少年儿童收看媒体暴力,减少其不良影响。

最早对媒体暴力分级的是在电影界。

在20世纪初电影刚开始普及时,一些宗教组织和社区就发明了一套对含有色情或暴力的影片定级的办法。

后来,分级的范围渐渐扩展到唱片、电脑游戏、电视节目等。

以美国为例,1990年美国政府规定对那些含有明显的色情或暴力,以及鼓吹犯罪和吸毒歌词的唱片都必须贴上“青少年不宜歌词,需家长指导”的标签;1994年,由家长、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士组成的娱乐媒体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一套制度,对电脑游戏定级;1997年10月,由民间组织、政策制定者和电视业者共同协商制定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开始推行。

这一分级制和锁码晶片配合应用,可让家长在家中锁住某些级别的电视节目。

正如辩证法告诉我们,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

挂有“儿童不宜”的招牌偏偏引起儿童的好奇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