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班第五周历史晚练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1. 下图为古代妇女“贞洁牌坊”,它反映了宋明理学()A. 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 强调道德修行,注重气节、品德,C. 重气节和德行、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D. 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答案】A2.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怎样回答:()A. 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B. 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C. 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D. 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人安身立命的准则,因此他更注重人内心的涵养,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3. 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 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B. 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 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 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强调“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不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两者都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故排除A,B项正确。
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故C项错误,排除。
陆九渊和王阳明都认为良知是先天存在,排除D。
4.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
他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A. 道学B. 佛学C. 理学D. 史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体现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的特点,故C项正确。
A项主张无为而治,排除。
佛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佛教经典上,与材料强调理学的影响无关,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史学的信息,而是强调理学的影响,排除D。
5.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B. 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 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D. 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原因是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性和发展的特性,因此它能不断吸收各家思想充实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
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是它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但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很多,如果本身思想没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也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排除A。
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所以每当儒学面临危机时总有人站出来维护儒学,故B项表述正确但非最佳选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思想已经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但后来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之后又巩固了它的地位,排除D。
6. 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 仁政思想B. 伦理道德C. 性恶论D. 唯物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伦理道德,使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理学未继承仁政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理学也未继承性恶论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理学是唯心思想而非唯物思想,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
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之为“伤天害理”或“天理难容”。
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A. 内心反省B. 考察事物C. 消灭私欲D. 遵守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问探寻“天理”的方法,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考察事物”,故B项正确。
心学强调内心反省,与程朱理学不符,排除A。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而不是消灭私欲,排除C。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而不是遵守三纲五常,排除D。
8.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 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正在辩经论道”不符,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学一直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故排除C项,选择A项。
9. 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不正确的是()A. 主体思想内容相同,都继承了孔孟的“仁”和“礼”的思想,都属儒家学派B.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C. 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相同【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指以孔孟的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故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陆九渊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故D项错误,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二是紧扣设问要求“不正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宋明理学思想观点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宋明理学的知识。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名师点睛】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李贽11.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 孔子B. 程颢C. 朱熹D. 王阳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中慧能的观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和心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D正确。
A孔子的思想与心学无关,排除;BC两人的思想是理学,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12.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④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①体现的是个人修养问题,与社会责任感无关。
其它表达的都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兴亡紧密联系,强调的都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13.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 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 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 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答案】D点睛:此题较为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后,弄清宋代理学形成的具体过程即可作答。
1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A. 先秦儒学B. 汉代经学C. 隋唐佛学D. 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之际的顾炎武的主要思想是“经世致用”,主张实用精神,而“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可见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空谈误国,已经偏离儒学正统,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15. 柳宗元说:“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A.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B.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C.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D.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柳宗元看来,佛教的思想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的学说的旨归并不是相矛盾的,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正因为儒释有其融合的地方,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项错误,儒学仍占据统治地位。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16.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主张,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这一观点说的是( )A. 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 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 三教的调和D. 儒学与道教的调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圣人指的是孔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是指儒家思想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但其内容已经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学说,体现三者的融合,故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从三教合一的角度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7.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