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第15周晚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
经协商后,最后达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
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B.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C.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2.萨缪尔·亨廷顿曾认为,1995年的中国“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
这个立场或许反映了传统的中国观念,作为一个中央帝国,即中心国家,中国不需要正式盟友……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的冲突意味着它将重视与其他反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
他的这一认识A.肯定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B.对中国的外交理念存在误读C.强调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D.是针对世界局势的正确判断3.“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
据此可知,“一带一路”A.体现中国继续维持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B.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C.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4.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76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
这一变化A.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B.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C.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政策发生变化D.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变化5.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
这些现象说明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6.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増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A.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B.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C.商人基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D.优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7.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
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8.太和九年魏孝文帝正式下均田诏,大意谓:“富强者并兼山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据此可知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B.所受土地农民均可自由买卖C.根本目的是维护农民利益D.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田赋9.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材料反映出A.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比较严重B.土地私有造成农民极端贫困C.小农经济抵御灾害能力较差D.当时农民赋税负担非常沉重10.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A.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重要原因D.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应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12.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
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B.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D.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13.《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B.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C.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D.近代我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14.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15.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A.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B.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C.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D.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16.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
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
这表明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B.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17.二战后,西欧许多国家普退流行这样一种信念:不能以市场机制进行重建,只能通过计划,采取社会主义经济措旅一一计划经济和工业国有化。
由此,西欧国家还创造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社会保障体系。
据此可知,这一信念A.助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运用B.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C.避免了经济危机对社会产生影响D.否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18.“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19.1923年,列宁提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
”此后苏联的历史发展表明A.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列宁的设想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C.斯大林与列宁在过渡速度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D.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建设方针20.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局限是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中,英国为了战争曾彻底动员了它的人民和经济,它远比德国有效地分派男女劳动力的工作,并对全体人民实行了生活必需的定量分配,结果便形成了一种似乎“公平分享”的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这使英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稳定英国政治和经济的改革。
在经济方面,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
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六年间,共实施了八个国有化法案,其中把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占全国总数的20%。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材料二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中国有企业最多的国家。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70年代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活力不足,“老大帝国”的包袱沉重,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和滞胀,被世界经济界称为“英国病”1979年,保守党上台执政。
一方面紧缩財政,放松政府管制,鼓动市场竞争,积极引进外资,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1997年以后,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上台执致,在继续倡导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推行了鼓励研究开发与全球化的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被称为“美国模式”的社会改良。
改革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
1995年以后,改革的范围进一扩大,将那些必须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也包括进来。
主要包括公共运输系统和邮政系统。
将企业在证劵交易所挂牌上市,这种形式要求资金市场有效地运转以吸收股票投资。
——摘编自吴吴敬琏《美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結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经济改革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病”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根据“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可知,中国旨在维护领空权,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故C正确;由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可知中国摒弃意识形态的对抗,中美关系逐步走向缓和,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维护主权意识而非发挥中国的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解答。
2.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源自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非“中心国家”的认知,与“西方国家的伙伴关系”不是因为“冲突”,而是中国秉承“求同存异”,积极开放、融入世界,所以材料中萨缪尔·亨廷顿的观点是对中国外交的误读。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特征,排除;C项,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表述与材料中“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不符,排除;D项,仔细研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萨缪尔·亨廷顿对中国的判断是错误的,对世界局势的判断也是不正确的,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