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语文-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文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

在中国文化中,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

它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来源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

《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

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

《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

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会被物控制住。

《管子·心术》亦云“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人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

随着科技的发展,受“科技万能”思想的影响,人类喊出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为了满足贪欲,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异化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这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也使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

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法自然。

天地有很多品德。

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包容万物。

天地又是非常诚信的。

《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

”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

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

天道是诚,所以我们人人也要诚。

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先于西方文化产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B.西方传教士将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回欧洲,引发启蒙运动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启发人们不做神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

C.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本,即决定人命运前途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力量,而是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人内心具有美好品德,修身就是要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德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外物所控制,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B.“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本主义”异化,使人类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天地万物。

C.中国文化强调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人类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而是要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D.天地包容万物不因喜好而偏私,四时有规律地更替不因喜好而偏废,这是天地以诚待人的体现,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美好品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这种精神与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C.“以人为本”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决定一切,自然万物都要听从人的主宰。

D.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修身,古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治家理国,都是以自我修养的完善和提升为根本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①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

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

第二天是礼拜六,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

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

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②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

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

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

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

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

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

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

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

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

有一次刮龙卷风,一家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

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又兴奋。

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

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

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③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

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

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

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④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

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

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

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了一片金色的记忆,而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

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

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⑤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上了人行道。

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

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

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

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⑥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

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

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

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

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

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⑦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

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⑧“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

大哥背后还有大嫂。

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

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

他心里一酸。

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⑨“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

⑩“回家吧!”哥哥说。

⑪“好的,回家。

”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

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

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

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

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⑫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

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

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在小说中提到了在新疆生活的陈信拼命地争取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但回来后,他感到与上海越来越陌生、疏远,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

B.陈信正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连早饭都不吃就趁着假期出去走走,就是想找回那曾经失落的青春岁月。

C.陈信一路走着,最后被他大哥、大嫂一把抓住,生怕他一时想不开,叫他回家;而陈信也忽然感到羞愧,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

D.陈信原来在新疆生活,那个地方人少,清静,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回来后觉得上海的人多,尽管家人在上海,但自己难融其中。

E.作者从小处着手,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了陈信这样的人回城后的人生状态,进而推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

5.文章中的陈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8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超级演讲家霍金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1987年10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历》。

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

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

4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