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必有选择)一.教育基础知识(一)教育的概念即其本质属性P3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表格不用背)。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过程。

【师补充】一般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P3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介于前两者之间,并且把他们联系起来。

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三)教育的起源P41.神话起源(略)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塔尔,桑代克,沛西能。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凯洛夫,恩格斯。

【师补充】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文字的产生;国家机器生产需要专门机构培养人才。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P51.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a.古代中国:最早的学校形态在【夏朝】;【西周】后的六艺(礼、乐、射、艺、书、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b.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 c.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是最古老的学校 d.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e. 中世纪欧洲:“七艺”“骑士七技”。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蒙田,维多利诺,伊拉斯漠,拉伯雷。

3. 近代社会的教育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简答P7】(1)教育的终身化e.g.保罗·朗格朗(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五)教育功能P81.教育功能的概念2.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高频】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3. 教育的个体功能:谋生和享用功能。

负向功能【了解】4. 教育的社会功能(六)教育目的P11【高频考】1.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2.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3.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4.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5.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1)个人本位论: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孟子。

(2)社会本位论: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3)生活本位论略(4)文化本位论略6.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7.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七)学校教育制度p151.教育制度的概念2. 建立学制的依据略(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3.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P16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4.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

5. 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a.壬寅学制,1902,未付诸实施。

b. 癸卯学制,1903,首个正式施行学制。

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壬子癸丑学制,首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d. 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2)新中国学制的改革与发展6.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7.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P20(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P21【高频常考】1.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2)墨家略(3)道家略(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a.教学相长 b. 课内与课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居必有居学。

C. 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d. 循序渐进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问答法。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师补充】西方第一本教育著作: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p23【英】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卢梭(自然教育,儿童本位论的教育观)——《爱弥儿》——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瑞士】——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洛克【英】——《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规范教育学奠基人;传统教学代表人物。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在做中学”。

20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生活本位论。

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补充】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补充】杜威学生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做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了解)P25第二章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作用(了解)二.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型,基础性,强制性P27三.小学教育的发展【补充】基础教育包括学前、小学、中学教育。

广义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P281. 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最早的公立小学:【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2.清末的小学教育。

【1904】《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我国义务教育的开始3.中华民国的小学。

【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1986】《义务教育法》四.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P29【常考简答】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第三章小学组织与运行(考点少)一.学校的组织机构(一)含义(二)职能部门二.学校的运行机制(一)学校领导机制1.学校管理体制发展2. 校长负责制(常考选择)(二)学校规章制度第四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一.课程的概念(了解)课程——【英】斯宾塞,中国唐朝【补充】制约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最早课程见于雅典二.不同课程论流派的基本观点【选择题,知道人物、主张即可】(一)学科中心课程论:赫尔巴特,夸美纽斯,布鲁纳,瓦·根舍因,赞科夫。

32页(二)活动中心论:杜威——在做中学(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三)社会中心课程论: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三.课程类型【灵活考察】(一)【最常见】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二)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选修课(三)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四)根据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五)按任务不同:基础、拓展、研究四.课程内容——三者关心(一)课程计划 1. 概念 2. 构成(二)课程标准 1.概念 2.构成(三)教科书 1.概念 2.编排——直线式,螺旋式 3.作用五.课程评价【考点少】(一)概念(二)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成果评价模式六.(略)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常考】(一)略(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深度理解】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多元发展,“多一把尺子多一个好学生”)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一)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二)课程标准(三)教学课程(四)教材开发与管理(五)课程评价(六)课程管理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38页)【记】1. 立足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 改变课程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4. 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 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 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第五章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一.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概述(一)概念 1. 教育课程研究2.教育叙事研究3.教育行动研究(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探索性,创新性,科学性,伦理性,复杂性,实践性,全员性(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略)研究注重伦理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频,考过不考】(一)教育观察法(二)教育调查法(三)教育实验法(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四)教育经验总结法——最早采用(五)行动研究法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一)选题(二)文献综述P52 (三)—(九)四.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呈现P57第六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补充】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嘉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专门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三)教师职业的特点【高频】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二.不断发展教师专业(一)含义(二)内容1. 遵守职业道德2. 拓展专业知识3. 提升专业能力 4.建构专业人格 5.形成专业思想6.发展专业自我(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常考单选】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四)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灵活考察大题】1.学科知识素养 2.广泛的文化素养 3. 教育专业素养(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常考作文中用到】【补充】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课题研究,网络远程进修,教师成长记录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