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管理概念

企业管理概念

企业管理第一章企业及其分类第一节企业及其特征一、企业的概念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赢利,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二、企业的特征1、赢利性的经济组织2、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

3、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4、依法成立。

第二节企业的分类一、两种分类标准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标准二、按生产力标准划分形成的企业类型1、行业或部门标准可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建筑企业、金融企业等,其中以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为最常见。

2、规模标准可分为大、中、小型企业。

具体标准因国家、地区、时期、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通常从企业生产、销售能力、机器设备数量及工人人数等方面衡量。

3、生产力各要素在企业中所占比重。

生产或经营五要素:人、财、物、技术、信息。

依此标准可分为三种类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装备程度差,用人较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所需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企业。

知识密集型企业:综合运用先进科技成就的企业。

4、按照企业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单一企业、多元企业、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等。

单一企业是指一厂或一店就是一个企业多元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工厂或商店组成的企业。

经济联合体是经济组织之间按照一定的章程或协议,在生产、技术、科研和贸易等领域的经济合作。

企业集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形成的有层次的企业联合组织,成员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企业法人。

三、按生产关系属性划分。

可分为两类: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企业。

1、资本主义企业:除少量国有企业外,绝大多数为私人企业,又可将私人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

2、社会主义企业(以中国为例)按传统的所有制为标准划分形成的类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三资企业和联营企业。

按资产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责任划分形成的类别: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

个人企业是由个人出资兴办,也由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

个人与企业间是无限责任。

合伙企业是由两个或以上的人员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分享利润的企业。

个人与企业间是无限连带责任公司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出资者组建,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制企业。

一般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等。

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被称为自然人企业,公司则是法人企业。

所谓法人是指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独立财产,能以自己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组织,除上述三种常见的企业法律形式外,在一些国家还存在为数不多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指企业的资产主要由员工股份构成,员工股东共同劳动、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依法成立的法人经济组织。

第二章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第一节企业管理及其任务、内容一、企业管理的概念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其任务是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合理地、严密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管理的任务企业管理的任务就是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有效地实现。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赢利,但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具体目标。

有时企业的一些目标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

三、企业管理的内容不同行业企业的管理内容各不相同。

下面以常见的工业企业为例,探讨其管理内容。

先从纵向的流程角度看,一般包括经营战略和决策管理、生产管理(广义,包括采购管等)、销售管理。

再从横向的要素管理角度看,一般按经营五要素(人、财、物、技术、信息)可包括人力及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技术管理也可归入广义的生产管理的范畴。

第二节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前提:应以什么社会的企业管理作为出发点来讨论此问题。

结论:以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历程作为出发点来学习。

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管理阶段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企业文化阶段企业再造阶段。

对每一个阶段应从时间、背景、特点、代表人物、代表理论等方面加以掌握。

一、传统管理阶段又叫经验管理阶段时间: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

背景:由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开始至自由竞争阶段结束。

特点:经验管理,产生管理的第二次分离。

管理的第一次分离:管理与劳动的分离。

管理的第二次分离:管理与资本的分离。

二、科学管理阶段时间:20世纪初至40年代背景:工厂规模扩大,劳资矛盾尖锐,技术复杂。

特点:将传统的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福特1、泰罗:被后人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主要理论:劳动方法标准化、计时工资制、劳资关系处理等。

2、法约尔:被后人誉为“经营管理之父”主要理论:管理的五大职能、管理的十二项原则、经营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3、福特:被后人誉为“流水线生产之父”主要贡献:发明并完善汽车生产流水线。

三、行为科学阶段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背景:劳资矛盾加剧,劳动生产率下降。

特点:注重对工人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力图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行为科学: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对企业中工人的心理与行为加以研究,从根本上满足工人的需要,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佛隆等。

代表理论:重点介绍梅奥的理论。

梅奥:被后人誉为“行为科学之父”,他曾主持过著名的“霍桑实验”,主要贡献: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成功领导是能激发工人积极性的领导。

3、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梅奥后许多学者加入了行为科学的研究,教材中的领导理论、激励理论即是其中的分支。

四、管理理论丛林阶段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

背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表现为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竞争激烈、劳资矛盾加剧等。

特点:学派林立,无一学派占据主导地位。

代表理论:系统论、权变理论、决策理论等五、企业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全体员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系统的、完善的、适应性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经营理念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一种管理思想及实践方法。

(p155).企业文化并不完全是一种企业制度,它是一个综合体,有多层所组成。

常见的层次有:核心层、制度层、外围层等。

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区别(p157):制度管理突出的是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与价值观体系的整合较差,文化管理既突出价值观的重要性,也突出价值观对行为规范的指导作用和整合作用。

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1、日本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后的迅速崛起。

引起了世界,特别是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著名的学者:威廉.大内2、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白领工人的比例首次超过了蓝领工人,迫使管理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逐渐为多数企业所接受。

4、企业的外部竞争日渐激烈。

特点:1、打破了传统的以单个人为激励对象的理论和做法,将激励对象扩展为群体和组织。

2、打破传统的建立在对立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提倡劳资双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介绍: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特点:日本大和民族的特点:敬忠、集体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等。

1、家族式的企业经营。

主要体现在软、硬两个方面。

硬的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工序列工资制。

软的方面: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2、尊敬“工作魔鬼”。

倡导企业职工勤奋工作。

3、教育为经营之本。

4、注重实践运用。

六、企业再造。

背景:资本主义大型企业出现了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之间的兼并、竞争日益加剧;资讯业的发展日益迅速。

时间:20世纪90年代至今。

特点:流程再造、组织再造(具体内容可见趋势一节的相关阐述)代表人物:流程再造:迈克.哈墨与詹姆斯.钱辟,共著《再造管理》、《再造公司》组织再造: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第三节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近二十多年来,企业管理出现了诸多变化,主要经历了两个转折:一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变革和企业变革所代表的“管理革命”为标志,如即时生产(Just in time )、柔性管理、企业文化等。

二是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管理掀起的生产组织方法和企业管理的变革,即再造企业。

上述美、日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可分为三个方面:一、管理观念的变化,即从唯理性—常理性转变二、从企业基本制度构建上,从独享制—分享制转变。

三、从管理控制的方式上看,从硬性控制—柔性管理转变。

以上管理趋势产生及发展背景主要有以下方面:一、企业间竞争加剧。

二、信息时代来临。

三、消费者需求变化。

消费者更富有个性和选择性,使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工业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要求降低或结束大量生产方式,采取小批量生产方式。

此外,少量、单一需求得以提出、满足。

一、管理观念的变化唯理性—常理性80年代以前,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把管理原理或方法绝对化,过多强调精确、数量和逻辑性,存在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8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务实研究,偏重经验、情感、人文等。

参考书目:《一分钟经理》、《22条商规》、《追求卓越》等。

具体表现:(一)从专业控制到现场主义80年代前,企业管理强调计划、控制、决策,流行企业管理专业化、职能化、专家化,但“计划不如变化快”,究竟是高级专家控制生产服务过程还是生产服务现场管理更重要?答案是:了解实际情况的现场管理者和现场操作者。

介绍日本的现场管理。

参考书籍:《现场改善》(日:今井正明)(二)从战略管理和谋略策划到优质生产、优质服务。

70年代企业竞争是运动战,战略起到决定性作用,进入80年代后,企业竞争进入白刃战,企业之间的具体生产、服务、效率、素质比战略更重要。

(三)从技术至上到人文主义70年代前,企业管理偏重模型建立,管理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

80年代以后又增加了“另一只手”,即人文主义,社会伦理道德。

二、企业基本制度独享制—分享制独享制或分享制不仅涉及利益分配结构,更涉及由此产生的企业治理结构,即企业由谁管理、管理对象是谁,主、客体关系如何等。

(一)从独享制到分享制的变化成因独享制的前提:雇员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风险逃避者,雇主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

分享制的产生原因:1、股份制带来资本分散化,股东可以“用脚投票”逃避风险,职工则不可以如此频繁变动工作。

2、白领阶层比例上升,带来管理难度,同时他们自身也承担更多的工作负荷,劳动潜能来源于自我管理。

3、职工收入提高,储蓄增加,加强人力资本承受风险能力。

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分享制:美国经理式企业、德国工人参与管理、日本的人文主义企业。

(二)美国经理式经营实质:经理分享收益,并不分担风险(资金风险,非个人风险)。

80年代末,也实行了对广大员工的分享制度,表现为广泛的公司福利政策和职工持股制度。

相关主题